林觉看向四师兄:“那师兄你觉得,我会是哪一种呢?”
“第三第四种。”
“这样啊……”
“初学这门法术,哪怕还没入门,就可使得山间猛兽见你而不起捕猎之心。若能知晓山间飞禽野兽的意思,便算是入门了。再学便可施法,由一片陌生之地将陌生的飞禽走兽唤来,便是‘聚调’,诚心一些,便可使它们相助于你。”
“记下了。”
“我先教你‘技’,你可用扶摇做练习,它自小被你带大,与你感情很好,互相熟悉,是最适合的对象了。”
四师兄为他详细的讲述起来。
不知何时,本来该在诚心练习化石法好卷师兄的小师妹也搬了一个蒲团坐了过来,认真的听着。
只是她的天赋在五行上,这类术法更偏阴阳玄妙,她听着有些费劲。
听着听着,不禁挠头,看师兄听得格外专注,似乎理解得很顺利,这使她神情越发严肃,好在一扭头和身后的狐狸对视,又给了她许多安慰。
干脆起身,苦练化石法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
“师弟啊,又在学老四的聚兽调禽之法了啊,我看我们商量一下,你当大师兄算了。”
旁边传来三师兄的声音。
“师弟你看,像这种人,他想学这门法术就怎么都学不会。”四师兄盘坐,拿着已经做好的竹笛,笑着说道,“哪怕是山间最笨的动物,看见他这样子也觉得嫌恶,不可能与他结交的,更别说听他的了。”
“太对了。”
林觉赞同着说,同时回头。
几个师兄都出来了。
“今天就到这吧,四师兄,刚好我们去鸣啁山大醮,得了一门新的咒禁咒术。你们也可以学一学。”
林觉知道师兄们都是主修一门法术,有的会学别的法术,像是呼风,有的会学和自己主修的法术有关的法术,例如二师兄学的火法、服食,有的只学咒禁之法,因为咒禁之法实在简单。
有些师兄本身也无多少争斗心欲,例如二师兄和五师兄,他们便主研炼丹和医术,几乎一门心思都扎在上面。
二师兄还好一些,他炼丹需要用到火行法术,他在这上面造诣极高,远胜林觉。而且他上山修行的时间也比较长,若是他出去遇到歹人妖怪,几乎不需要什么剑术和咒术,一掌火焰推出就可以将整个蓬船都烧了,那寺院中的妖怪自然也禁不住烧。
五师兄的战斗力是最弱的。
不过修道和法术本身并非只有斗法,修道之人也不是单靠斗法来判高低,哪怕天上的神仙,也有不少是不修斗法之力的。
人也好神仙也罢,是否值得尊重,绝不是单看他的武力高低。
换成畏惧这个词还差不多。
尤其是知晓浮丘观历代弟子下山后的归宿之后,林觉便差不多明白了——
若是五师兄下了山,应当会选一个离城近些或者干脆就在大城之中的道观住修,他会成为一个远近闻名、足以被人称奇乃至写进书中的道医,也许会有很多人尊他为名师真道,时运相济,也许世间也会流传他的传说。
若他愿意,可能帝王将相都会对他抱有敬意,哪怕天下沉浮,改天换地,无论谁当家做主,都会对他礼遇有加。
他的价值并不靠武力来实现。
加上人喜好不同,天赋侧重不同,不见得每样法术都适合,自然就不学杂了。
然而毕竟天下要乱了。
像是咒禁这种法术,一天就能学会,简单好用,有什么可拒绝的理由呢?
说来它的缺点也是有的。
除了对人无害以外,便是威力上限不高。
咒禁之法以咒术御灵,寻常只学养气法的民间先生、江湖术士也能使用,有道行的修行人用起来威力自然便要更大一些,只是再大也不可能用来对付大妖大鬼,乃至妖王鬼王。但是话又说回来,若你能与大妖大鬼、妖王鬼王相斗,便也不再需要这门咒禁之法了。
于是今日师弟也当一回师兄。
夜传师兄附剑咒。
传完这门法术,正好山神传信来,让浮丘观的道人们明早前去通禀山下大事。
第107章 黟山山神
深秋时节,山里已经很冷了。
黟山常常起雾,深秋的清早哪怕是晴天也山雾浓重,林觉起了个大早,推门出去,见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浓雾中,完全看不见对面的房舍,甚至连院中的古松也在浓雾和清早暗淡的光线下看不清楚,只看得到轮廓。
这样的季节和温度实在好睡。
扶摇本来睡得迷迷糊糊,也很想再睡一会儿,奈何林觉出门做饭了,它便也只得甩一甩头,起身跟上。
走路都偏偏倒倒,却也没有别的办法。
好在灶屋热和,也是很好睡的。
林觉沿着屋檐下走,然而还没走到灶屋,外面便传来了敲门声。
“谁?”
这么早显然不会是人。
哪怕是从山下村庄或者山中别的道观过来,这么早就到浮丘观门口,也得是半夜出发。
不过林觉也不生怯,从容的去开门。
吱呀一声,大门打开。
外面山雾林霏更重一些。
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灯笼,风一吹雾散了一点,才看到后面提着灯笼的两只精怪:一只站着有人高的云豹,一只高瘦的猕猴,他们提着灯笼,一言不发的站在门口,盯着林觉看。
林觉便知道了——
这是山神派来接他们的使者。
“这么早……”
但也不好再磨叽了。
“还请稍等,不止我一人去,我还要去叫我的师妹与师兄。”
林觉说完就往回走。
云豹与猕猴转头对视,都没言语,继续沉默的提着灯笼站在门外雾中,一动不动。待发现那道士走后留了一只狐狸,蹲在地上看着他们,他们便又沉默的低下头,与这只狐狸对视。
林觉刚走回内院,小师妹就已经揉着眼睛出门了,她和林觉作息差不多,是要去烧火做早饭的。
林觉又将三师兄给叫醒。
三人匆匆忙忙收拾一下,便出门了。
两位使者也往回走。
山上的雾真是浓重,清晨的天光本来就暗,此时更是模模糊糊昏昏沉沉,好在两位使者提了灯笼,灯笼所照之处,一切都变得清晰。
两位使者带着他们往黟山深处而去。
起初走的正是浮丘观道人们常常上山或者前往仙源观的路,不过没走多久,就走上了另一条路。
浮丘观的道人们常去山上行走,对于附近每一座山有哪些路、乃至于哪些没有路但可以通行的地方都十分清楚,可山神使者带他们走的路却绝非他们所熟悉的任何一条路,因为这条路在此前根本就不存在。
这是一条直路。
使者提着灯笼,只顾往前,无论走到哪里,灯光所照之处,无论前方是荆棘也好、古树也罢,乃至地上的杂草枯枝,全都自动让开成路。
原先众人记忆中陡峭的地方变得平缓,无法通行的地方也变得可以通行了,甚至原先是悬崖峭壁、裂痕深渊的地方,此时也多出了路来。
三人一狐一边走,一边左右环顾,互相对视,眼神交流。
使者则是一言不发,但很耐心,若是发现他们跟不上,便提着灯笼在前方雾霭深处停下来等待,等他们走近才继续迈步往前。
山间常有古松,或长在路上,或扎根于巨石峭壁之间。
山神使者行走之间,偶尔与身旁的古松擦过,灯笼映照之处,古松当即由青转红,颜色就像春夏时节的松花。
小师妹见了忍不住转头看向林觉——
师兄你看我以前说得对吧?
林觉察觉到了她的目光,自然也知道这个小师妹此时想说什么,只是笑笑而不答。
渐渐地天越来越亮,雾也淡了一些。
林觉三人行至谷底,略有些累,通过四周高耸细直、笋柱一般直指天穹的石山,大概可以辨别得出走到了哪里来。
忍不住停下仰望大山,是斜着往上的角度,各种奇山全都被古松所覆盖,怪石嶙峋,背后隐隐透出蓝天白云,高大得不像话。相比起来,走在其中的人过于渺小,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
“呼……”
三人都不禁喘气。
要是换了常人,走到这里,不知道中途休息了多少次了。
三人却没有休息过。
抬头一看,云豹与猕猴就提着灯笼在前方路上站着,侧身回看他们,三人对视一眼,便又继续跟上。
唯有狐狸不累,在奇石之间轻灵的跳跃着。
不知不觉,已到莲花峰的半山处。
穿过莲花峰与莲蕊峰的垭口,视线一阵开阔,这里是观赏天都峰很好的位置,只是今天云雾重,看不见——这个地方三人都来过很多次,记忆中旁边应是石墙石壁才是,如今却多了一条通道。
通道仿佛山石分裂,露出石阶,直去莲花峰中,旁边却又长着古松,探出松枝,似是来迎接他们的。
山神使者提着灯笼往前而去。
穿过通道,却是别有天地。
像是莲花峰中,又像云端之上,花瓣一般拱卫的雄伟奇山之间忽然多了一片宫殿,样式古朴,有条生自花岗岩上的石阶通往宫殿的深处。
石阶两旁有灯柱,像玉石亭台。
又有石雕,是各种山中精怪。
直到来到一间宫殿之中。
“吱呀……”
使者握着木杆将灯笼伸过去,灯光一映,宫殿的门就开了,而他们却站在门口,转头看向三人一狐,并不入内。
“多谢二位。”
三人道了谢,这才入内。
宫殿外头看着奢华,里面其实没有多少陈设,只在最顶上有一张长榻,长榻上坐着两人,一个中年男子,身穿古代华服,一个婀娜女子,穿着很显身段并且绿彩闪亮的衣裳,像是孔雀的翎羽似的。
两旁站有四只妖怪,都化作人形,但没有完全化作人形。
分别是青狮、白象、鼍龙与黑熊。
这四只妖怪不仅高大无比,仿佛小山与巨人,三人看它们只得抬头,它们身上透出的气势也极其可怖,有极强的压迫感。可以想知的是,他们没有完全化作人形绝不是修为道行不够。
连向来胆大的狐狸也只得悄悄盯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