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152节

  “先生,价钱随你开。我永生难忘你导演的《无耻》!里面的故事太惨了!这样的事情本不该发生啊,那是一部杰作,我永生难忘!”

  《无耻》是希夫上一部电影,讲述的是成人行业,男人愿买,女人被卖的故事,限制级镜头极多。

  偏偏欲说还休、点到即止,悲不悲惨不知道,但这不影响巴拉姆的吹捧。

  在印度电影业,谈买卖定然要情绪化,恬不知耻的恭维则是必需品。

  希夫无奈的看了眼边上的罗恩,仿佛在说:瞧,宝莱坞到处都是贪得无厌之辈!

  “抱歉巴拉姆,《礼赞难近母》卖的不是一次性发行权,我们走院线。”

  “院线!”巴拉姆尖叫,“先生,请听我说,北方邦的情况很复杂。很多剧院藏在村子里,你没法去统计到底有多少人买了票。有些恶棍还会赖账!

  我之所以想发行这部电影,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出于对您的尊重啊”。

  巴拉姆说的情真意切,他对希夫百般讨好。

  话里话外都在强调,即便预知这部电影不会卖座,但倘若是由希夫执导,哪怕亏本他也接。

  “巴拉姆,”罗恩差点被这个发行商逗笑,“北方邦没那么危险,我可以保证。”

  “先生,您是…”他精明的眼睛闪烁不定。

  “我就是北方邦人,瓦拉纳西知道吧?”

  “噢!疯狂的东部。”

  “对,没错。我家族有一支机枪队,整整三十人,每人手里一把AK。

  如果你担心恶棍赖账,我可以让他们跟着你去收账,怎么样?”

  “先生,您真会开玩笑。”巴拉姆一个劲的擦汗。

  “《礼赞难近母》的样片你看过了对吗?”罗恩问。

  “当然,希夫导演的作品毋庸置疑。”

  “我们按规矩来,百分之十的发行费。另外我刚刚说的依旧算数,在北方邦有任何问题,直接找苏尔家。”

  宝莱坞电影,发行商一般抽取院线总收益的百分之十。

  在自己的大本营,罗恩没道理不拿分成。

  甚至就连拉贾斯坦邦、中泱邦、比哈尔邦,这几个人口大邦,他都准备走这种模式。

  其他地方鞭长莫及,发行权不是不可以卖。

  “电影里的有些镜头很露骨,我很担心审查。不过没关系,我认识一个官员.”巴拉姆循循善诱。

  “这是北方邦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许可证。”罗恩把盖章的那页纸朝他晃了晃。

  巴拉姆泄气,他手里没什么能谈判的筹码了。

  “听着,伙计,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神话电影。它融合了爱情、动作、宗教等各种元素。这是一部大片,观众会觉得物超所值,相信我。”

  这次换罗恩循循善诱,《礼赞难近母》的剧本其实很棒,它集齐了低成本片的全部特点。

  惊悚、桃色与密宗元素齐备,三合一!

  “你比我们更清楚,宗教片在北方邦的杀伤力,这里有近一亿人口的印度教徒。”

  巴拉姆被骚到了痒处,他当然了解北方邦的观众。尤其是男性,他们一定会为里面的某些镜头疯狂的。

  “走院线没问题,不仅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都在我的发行区。我认识北印度每一家影院的老板,但你们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他说。

  “什么条件?”罗恩和希夫不约而同的问道。

  “东北几个邦的发行权,打包卖给我。”巴拉姆口气很大。

  他的渠道遍布北印度,知道哪个地区,什么影片受欢迎。

  东北那片因为土地和人口规模有限,在宝莱坞一直不太受重视。

  但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发行商紧盯的肥肉。

  出品方不愿浪费精力走院线,他们可以呀。

  只要出一小笔打包费,买下发行权,接下来这些地区的电影市场,都由他们主导。

  罗恩同意了巴拉姆的要求,他们确实没精力、也没渠道,去关注那些地方的院线分成。

  最后一番讨价还价,东北几个邦的发行权,被巴拉姆以80万卢比买断。

  “电影拷贝,什么时候能送到?”巴拉姆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一周,我们还准备了些宣传手段,这可能需要你的配合。”希夫回答。

  “没问题,我和很多报社的关系都不错。”这本就是巴拉姆作为发行商的职责。

  敲定合作细节,双方立刻就开始忙活起来。

  巴拉姆负责去联系院线和报社做推广,罗恩他们则要确保拷贝及时送到。

  制作一份35mm胶片拷贝的成本大概在2万卢比,整个印度有几千家影院、上万块荧幕。

  当然不可能每家分一个,那样的制作成本会高的吓人。

  惯例做法都是某一地区,共享几块拷贝。只有孟买、新德里这样大城市的豪华影院,才会有独立拷贝分配。

  《礼赞难近母》是低成本片,也没指望在南印度大规模上映,所以拷贝全部由几家影院共享。

  根据北印度的市场规模,三十几份拷贝就足够了。

  印度电影上映,不是挑某个日子齐齐发动。而是每个邦各不相同,一部影片往往能在这片次大陆上放个两三年。

  最先是北方邦,接着是比哈尔邦,依次轮下来,数十份拷贝就能满足放映需求。

  说来,为了制作这些拷贝,整个剧组的片酬都还欠着。包括导演、男女主角在内。

  这不是罗恩抠搜,而是宝莱坞都这么干。

  电影大卖,自然皆大欢喜。电影亏损,那也别提片酬的事。

  说到底,这几个月下来,罗恩一直在白嫖。

  不过希夫丝毫不慌,他在来之前已经听到了好消息。

  “我们电影的成本已经赚回来啦。”

  “怎么说?”罗恩最近一直在北方邦,不清楚孟买的事。

  “Tips唱片公司,买走了电影音乐卡带的版权,200万卢比哟。”

  “哇,玛丽她们还是很有手段的。”

  “两位小姐确实厉害,那个陶拉尼可是狠角色,很少有人在他手里讨到便宜。”

  “现在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稳赚不赔了。”

  这算是个意外之喜,但也是宝莱坞的特色之一。

  一部印度电影最早的金主,其实是购买音乐版权的唱片公司。

  印度人喜欢歌舞,当然也喜欢音乐。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到处飘荡着宝莱坞的乐曲声。

  就连贫民窟的小孩,都可以在电影上映不久后,就熟练的唱出主题曲。

  通常只要录制的歌曲不太差,唱片公司都会对宝莱坞电影的音乐卡带感兴趣。

  《礼赞难近母》有五首歌曲,演唱者也小有名气。

  罗恩之前已经听过一遍,不得不说,阿三在音乐造诣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那几首歌真的很好听,旋律朗朗上口,记忆点很足。

  唯一的缺陷,就是歌曲数目太少了。

  理想状态下,唱片公司希望一部电影能有八首歌,这样音乐卡带的两面都能录到。

  玛丽原本的打算是能录满音乐卡带的一面,另一面干脆用背景音乐替代。

  但回到宝莱坞进行后期制作时,她又决定临时加几首。

  于是兰卡和乌尔米拉又被抓了壮丁,一人一首,加合唱。

  这样到杀青时,两面卡带都被录满了。

  这是另一项被预算不足,逼出来的创造性发明。

  男女主角唱歌又不用另外给钱,都在片酬里,那可比请歌手省钱多了。

  现在省钱小妙招发挥了作用,200万卢比,轻轻松松到手。

  罗恩给玛丽打了电话,她说两天后带拷贝来北方邦。

  第一次当制片人,她自然要亲临上映现场。

  不过兰卡和乌尔米拉不用过来,印度现在没有路演一说。

  就三哥那德性,要是见到女明星,尤其是农村地区,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

  所以宣传全靠报纸,以及下乡的三轮车,吆喝式的叫卖。

  罗恩已经在瓦拉纳西最好的电影院,订好了位置。

  第一部电影,当然得有仪式感啦。

第180章 禽兽满园

  卡纳是米尔扎布尔下面的一个小村子,这里土地肥沃,堪称鱼米之乡。

  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金黄的麦浪,清清的池塘。

  池塘里长满了莲藕和睡莲,水牛踩着塘边的泞泥,嚼食着莲叶。

  村外有条小河,是恒河的支流。每周都有船顺流而下,从外面的世界带来各种日用品。

  村子里还有条小街,一条乌黑的排水沟将其分为两半。

  一个小集市就建在排水沟两侧的淤泥之上,里面有两三家小店,门面看上去都差不多。

  卖的东西也一样,以次充好的陈米、食用油、煤油、香烟、棕榈糖。

  集市的尽头还有一座圆锥形的高塔,外墙用石灰水粉刷。

  村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灰。

  就连高塔的四周的石板都用石灰粉了一遍,稍高一点地方绘着纠缠在一起的黑蛇。

  这是村里的寺庙,里面供奉一个藏红色的半人半猴生物,猴神哈努曼。

  他是罗摩最忠实的仆人,也是小村人人信仰的至高无上神。

  猴神哈努曼为村民树立一个榜样,以绝对的忠诚、热爱和奉献侍奉自己的主人。

  没错,这个村子里的人生来就是仆人,他们世世代代背负着低到尘埃里的低种姓。

  绿油油的麦田是地主家的,金黄的麦浪更和他们没关系,就连去清清的池塘洗澡都不被允许。

  “穆纳!你个小混蛋又在偷懒!”茶铺老板用大勺子猛敲眼前少年的脑袋。

  穆纳一个激灵,他从池塘那儿收回发呆的目光,然后绕着桌子边逃边求饶。

首节上一节152/2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