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132节

  “比起孟买怎么样?”杜贝眼睛紧盯着罗恩。

  “这是我见过最华丽的住宅,孟买不及这里万分之一。”

  杜贝嘘了口气,他很满意罗恩的回答。

  然而参观到这里还没结束,压轴戏还在后面。杜贝变得越来越兴奋,他将罗恩他们带到主餐厅。

  餐厅的一面墙壁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伸向花园的凹室,一块玻璃荧光屏将凹室与餐厅隔开,荧光屏后面是一个波光粼粼的小型大理石水池,一线清澈的水流汩汩往外流向花园。

  杜贝取出一个巨大的遥控器,并将它指向餐桌上方的屋顶,罗恩想象着大概会弹出什么东西的时候,他按下按钮。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沉重的鲁琴斯石屋顶缓缓地悄无声息地打开。

  你根本想象不到里面究竟有什么,罗恩他们仿佛走进了007式的电影里,彻底被所见情景所惊呆。

  屋顶完全打开后,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屋顶变成了一个完全仿照巴黎卢浮宫顶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上面的玻璃折射出远处绿色的露台。

  这次轮到罗恩他们长嘘了一口气,三人脸上半是震惊,半是羡慕。

  这他妈才是婆罗门老爷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与杜贝的宅子比起来,苏尔的家庄园确实像个破落户。

  阿迪亚不是第一次参观这里,但每次都会痴迷的说不出话来。

  杜贝转向他们,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现在呢?”

  “令人惊叹!”罗恩真心实意的称赞。

  这就是北方邦土豪的实力吗?果然家里的几公顷土地,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几人回到最初的主屋,在等待仆人上茶的间隙,杜贝还向他们展示了另外一件奢侈品。

  全球首款商用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出自日本富士通公司,售价6万美元。

  看着电视机那色彩鲜艳清晰的画面,罗恩甚至产生了一种荒谬感。

  就在十公里外的乡村,很多人家连电都没有,用的还是煤油灯。

  但杜贝家的豪华装修,仿佛已经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罗恩再一次领教了印度社会的割裂,下层和上层之间,完完全全的两个世界。

  “阿迪亚前几天说,你准备回瓦拉纳西开工厂?”抿了口茶后,杜贝开口。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当然想为家乡做点事。”罗恩脸不红心不跳。

  “说的没错,瓦拉纳西不比孟买差,你回来的正是时候。”

  杜贝说北方邦正在筹建发展委员会,只要罗恩抓住机会,就能成为邦政府的座上宾。

  阿迪亚不失时机的插话,他暗示了大坝的事情。

  “那群外国人肯定会找事,但我们现在有了罗恩。他的苏尔集团闻名全印度,只要这笔投资达成,那我们就算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招商引资!”

  “很棒!”杜贝听了连连赞同,“这样上议院也不会说什么,还可以堵住那群媒体的嘴。”

  “就是这样。”阿迪亚适时的打了个眼色。

  罗恩二话不说从包里拎出了几捆卢比,然后就这么赤裸裸的摆在了桌上。

  全是100面值的大额卢比,总计100万,整整齐齐的码在那儿。

  “阿迪亚兄弟,感谢你为瓦拉纳西带来繁荣的契机!”杜贝的热情肉眼可见的再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都是瓦拉纳西人,瓦拉纳西也是我们的。”阿迪亚快活的摆头。

  “说的对,罗恩,瓦拉纳西是我们的。”

  杜贝的府邸很奢侈,这毫无疑问。而奢侈的来源,就来自于受贿。

  他在邦议会里很有势力,敛财的手段也千奇百怪。

  比如将选票出售给最高价竞买人,收取公务员贿赂将他们调到舒适的岗位,凭一己私利分配工业许可证,通过暗箱操作将城中最好地段划给亲朋等等。

  现在拿了罗恩丰厚的好处,他也不含糊,直接找来一张瓦拉纳西的地图摊在地上。

  “你要哪块地?”他问。

  “这里。”罗恩指了指南边。

  “这么多够吗?”杜贝随手画了圈。

  “噢!三十公顷,够了”罗恩惊讶的嘴巴微张,“价格.”

  “一美元一公顷,瓦拉纳西欢迎苏尔集团。”杜贝说的异常轻描淡写。

  这仿佛不是在谈土地交易,而是卖菜,草率的让人大跌眼镜。

  三十公顷就是450亩,差不多相当于孟买工厂的4倍多,大的超乎想象。

  罗恩买孟买那块地花了七百多万卢比,现在呢,三十美元。

  当然,贿赂也是购地成本之一,不过无论怎么对比,都太过悬殊。

  这么大的地皮,一座分工厂根本用不完,但罗恩也没傻到要出言提醒。

  土地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对保值的资产,工厂用不完,还以留着开发其他用途嘛。

  搞定了最为迫切的用地后,杜贝还贴心的表示,会为罗恩的苏尔电器申请工业许可证。

  印度虽然已经逐渐开放经济政策,但某些行业还存在许可证制度,并非毫无门槛。

  这些都是小事,即使不用杜贝出马,阿迪亚也足以搞定。

  他们没有在这里多待,交易达成就得快速离开,因为外面还有排队等着拜访杜贝的访客。

  在北方邦,大多数决策都不是在议会上通过,而是在私下里某个官员的府邸敲定。

  “罗恩,你准备什么时候筹建工厂?”阿迪亚问。

  “越快越好,我今天就会打电话给孟买,让那边抽调一批人手过来。”

  “投资规模呢?”

  “八百万卢比,我准备先建两条生产线,以满足北印度这里的需求。”

  “八百万!”

  阿迪亚和尼拉夫被罗恩的大手笔惊到,这几乎是修建四座大坝的钱。

  “看来你的事业真的很成功,”阿迪亚赞叹,“所有的工程问题就交给我们吧。”

  “好!”罗恩同意。

  虽然自己的二伯刚搞出了1=4的神奇大坝工程,但罗恩相信他分得清公与私。

  交给其他人罗恩更不放心,终究还是自家人可靠点。

  阿迪亚还是这里的市政委员,由他出面可以规避掉很多官场上的麻烦。

  “罗恩,在瓦拉纳西开工厂是对的。这里的农民,200卢比的薪水就足以让他们欢天喜地。”尼拉夫也十分看好这个决定。

  200卢比一个月?罗恩暗叹,这个薪资水平大概只有孟买的十分之一。

  北方邦落后,地处内陆,水运不方便。但低廉的成本,足以抵消这些所有的劣势。

  以后在这里生产的水空调,可以直接运向周边几个邦,那可以节省一大笔运费。

  嗯,罗恩开始期待这里工厂建成后的模样了。

第161章 打拼者的觉悟

  《礼赞难近母》农村戏份的拍摄已经快要进入尾声,大概再过几天,剧组就要换到其他地方出外景。

  希夫也不得不走,因为他们剧组在这附近都快变得“臭名昭著”了。

  就说演员服饰,自从上次罗恩出了那个馊主意之后。每天都有人去展销会淘衣服,然后到天晚的时候再以各种理由退还。

  时间长了,摊主都快把剧组的每一张脸都记了个遍。

  现在他们再去,差点被几个摊主联合赶出来。

  还有附近村民种的蔬菜也遭了殃,隔三岔五就会少一点。

  没办法,大家吃土豆实在吃腻歪了。

  每天饥肠辘辘的剧组成员最在意的问题,就是看着一篮篮作为道具的水灵蔬菜却吃不到、碰不得,实如百爪挠心。

  于是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就会发动祖传技能。

  兰卡实在看不下去,干脆自己去市场置办伙食。

  每天早上,他在房间里摆好丰盛的早饭:奶酪、果酱、面包、黄油、水果。

  剧组人员进他的房间报到,吃饱喝足后准备开工。

  有时,兰卡也会自掏腰包给剧组买晚饭。

  这种种花销可不少,他的片酬是一万六千卢比,现在分文未得,已经倒贴进去一万三千卢比了。

  制片人绝口不提报销的事,甚至还厚着脸皮去蹭饭。

  玛丽和莲娜现在也习惯了宝莱坞剧组的种种奇葩操作,她们对此不闻不问,权当没看见。

  重要的是电影按计划拍下去,其他琐事全部由导演希夫和制片人阿加瓦尔主导。

  “不得不说,我学到了很多。”玛丽为宝莱坞剧组神奇的运作模式而惊叹。

  “怎么说?”罗恩饶有兴趣的看着远处。

  现在正拍摄难近母显灵的种种桥段,譬如她用神力隔空将一碟碟食物送往神龛。

  当饥肠辘辘的反派追着食物跑时,她便借机用人们供奉她的神像砸对方的头和肩膀。

  扮演难近母化身的是另一位女配,她以亮蓝色皮肤、佩戴耀眼金饰的少女形象出现。

  这能很好的诠释,难近母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说拉施吧,”玛丽指了指那个蓝皮肤少女,“她一个人在我们电影中串演了五六个角色,片酬却还不到一万卢比。”

  “在宝莱坞打拼可不容易。”罗恩点头。

  “是,但这种事永远不会在好莱坞发生,开工第一天工会就会来找麻烦。”

  罗恩大笑,“印度和西方世界奉行的是两套规则,你得学会适应。”

  “他们身上有惊人的韧性,无论多难,电影都会照常拍下去。”

  “作为打拼者,留下来的,都是最能吃苦的那些人。”

  孟买是全印度人的天之国,想要在那儿出人头地,吃苦是最廉价的代价。

  说话间,已经结束了一场戏份的乌尔米拉,快活的跑了过来。

  她在电影中和兰卡是情侣,后面还有结婚的戏份。

  此时乌尔米拉恨不得罗恩成为男主角,然后把结婚假戏真做,她想成为他的妻子。

  “罗恩.”乌尔米拉抱着他的胳膊,轻轻摇晃。

  “累了吧,喝点甘蔗汁。”罗恩把早就准备好的杯子递过去。

首节上一节132/2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