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119节

  毕业后希夫先是做制片助理,随即入了导演一行。

  “宝莱坞最不缺的就是男主演,不管什么价位,都有成百上千人在等着。”拉吉和无数宝莱坞的打拼者打过交道。

  “我们的预算有限,所以.”罗恩故作为难。

  “放心,片酬不会超过一拉克。”拉吉保证道。

  就像希夫说的,他是打拼者的保护伞。

  所谓打拼者,就是想在宝莱坞闯出名堂、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之人。

  尤其是女性打拼者,一百个来孟买闯荡的女演员中,真能走运的不超过十个。

  试镜的地点就在他们身后的日沙酒店,阿里却更喜欢叫它“自杀酒店”。

  因为不时有女演员禁不住又一次落选的打击,在酒店房间寻了短见。

  如罗恩上次和昌德拉他们吃饭时,百般讨好近乎谄媚的莉塔和吉塔,已经是十足十的幸运儿。

  在这些成千上百的宝莱坞打拼者中,有些人跑过龙套,有些人演过配角。

  想找一个经验、才貌尚可的男主角,并不难,拉吉随口就能报出五六个名字。

  “我后面会让他们去你们那儿试镜,”拉吉示意几人不必担心,“重要的是电影完成后的发行。”

  “我准备请拉尔导演介绍一些发行商。”罗恩答道。

  “那当然最好,不过你对低成本电影别太乐观。”

  “怎么说?”他问。

  “审查是一个问题,那些大戏院不能上映的话,发行商不会接手。”

  “实在不行就分地区发行,那些审查严格的邦,直接卖一次性发行权。”

  印度电影在国内共有五个发行区域,另有一个专门面向所有海外市场。

  这五个发行区大致按照地理位置区分,东西南北中,每个市场各不相同。

  北印和中印讲印度语,东印说孟加拉语和阿萨姆语,南印则是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西印以马拉地语为主。

  罗恩他们拍的当然是印地语电影,主要市场在北印和中印地区,其他地方大可以卖掉一次性发行权。

  连语言都不一样,即使走票房分成路线,也没多少收入。

  “这个方法不错,看来重点是在北印度那里。”拉吉赞同。

  “我就是北方邦人。”罗恩摊手。

  “那就更没问题了。”拉吉毫不怀疑他在当地的能力。

  “电影制作后的宣传还要麻烦您。”罗恩看了眼他手边的《银幕》杂志。

  拉吉笑了,“到时候我亲自主笔。”

  “那真是太谢谢了。”罗恩和玛丽都很高兴。

  来来回回只一个星期,他们就敲定了剧本、导演、女主演,还有后面的发行和宣传方向。

  男主演似乎也有了眉目,整部电影的筹备进度,快的惊人。

  回到经纪公司后,他们叫来编剧拉维,又开始商量剧本细节。

  故事非常俗套,它发生在农村,村里的大户人家有两兄弟,弟弟的老婆刁蛮泼辣,哥哥的妻子贤良淑德,弟弟梦想着前往美国。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途经村庄,唱响了难近母礼赞,受到感染的村民都来敬拜女神,弟弟也在其中。

  女神响应了他的祷告,立即有电报从美国总部发来,说职位正好有空缺。

  品德高尚又心地善良的大嫂于是变卖了嫁妆,为这个兄弟和他的妻儿买好了赴美的机票。

  多年后,一言一行早已变得西式的一家人从美国归来,托运了一皮箱钱欲挽救哥哥在家乡不景气的生意。

  但就像托运贵重物品必然会发生的那样,他们的行李被航空公司弄丢了。晴天霹雳!

  故事以此为开端,讲述了男女主角依靠难近母显灵,与邪恶势力斗争的种种场景。

  如果硬要用一个词为剧本做概括,那就是扯淡。

  什么显灵,什么虔诚祷告,简直荒唐。

  把它放在其他国家,估计大家就当是神话奇谭,一笑了之。

  但印度人就信这一套,他们真的相信难近母的存在。

  因此故事既要拍的情节跌宕起伏,又要体现对神话人物的尊重和信仰。

  不过嘛,拍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

  “《礼赞难近母》这个名字太严肃了,不够娱乐化。”罗恩提出意见。

  “但我们拍的就是宗教片。”玛丽有些疑虑。

  “可以根据地区不同,也为电影定不同的名字。”希夫建议道。

  “哇,不错的主意。”罗恩眼睛一亮。

  他差点忘了这是印度电影的又一个常规操作,因为语言不同,各邦文化习俗不同,同一部电影的译名也不同。

  几人商量了一番后,最后决定为这部电影定三个名字。

  在农村,它叫《礼赞难近母》。在孟买这样的城市地区,它就变成了《外国婆婆本地妻》。

  旁遮普邦这样的锡克教地区,干脆改成《天降神迹》。

  这样就接地气多了,不同地区的观众,都能get到自己的点。

  电影筹备除了这些,还有另外一大核心。

  那就是音乐,别看他们是一部低成本宗教片。

  但歌舞什么的,肯定要整上,不然谁看?

  印度农村地区的人都是文盲,没有歌舞热热闹闹一番他们会觉得亏本。

  复杂的剧情他们可能看不懂,但歌舞一定能。

  初步估计,罗恩的电影也要准备5首歌曲,3个歌舞片段。

  这还得找专业人士来,靠他们几个人的脑洞是万万行不通的。

  罗恩准备再去叨扰老拉尔一番,玛丽和希夫也会去邀请宝莱坞的其他音乐导演。

  他们分头行动,力争在两周内搞定这个问题。

  时间已经进入六月,沉闷的雨季云正在孟买上空酝酿。

  滂沱大雨随时会洒下,这座躁动的城市终于略微安静了下去。

  不过对罗恩来说,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苏尔电器上一个月的回款,即将到账。

第149章 采访

  苏尔电器在过去的5月份总计出货了5万台各种款式的水空调,是迄今为止月销售最高的一次。

  全印电视台的广告效果非常好,二十多个邦都陆陆续续有经销商上门。

  即使孟买的雨季快来了,但根据生产计划,6月份苏尔电器的出货量还会继续创下新高。

  北边的巴巴羊都在想方设法搞货,这妥妥的享誉国际嘛。

  再配合卡维娅上次在《印度时报》上的鼓吹,苏尔电器已经隐隐有了印度知名品牌的气象。

  这不在努力争取了几次后,卡维娅终于说服主编,写一篇关于苏尔电器的崛起报道。

  印度在91年刚刚放开经济政策,政府需要苏尔电器这样的新兴企业来宣传自己政策的成功。

  作为彼此都知根知底的关系,罗恩亲自带着卡维娅在苏尔电器厂参观,拉珠悄摸摸的跟在身后不出声。

  “所以5月份的营收怎么样?”她问。

  “三千多万卢比,净利润接近两千万。”罗恩嘴裂的都合不拢。

  “哇,这已经超过很多大企业了。”

  “这个月还会更高,哦对了,利润.”

  “我懂,只写销量,不写具体利润。”卡维娅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财不外露,在印度一样要懂得遮掩。

  上次警察局的事情,罗恩还记在心里。鬼知道这个数字捅出去之后,会不会有愣头青来找他敲一笔。

  在孟买黑白两道都多多少少给他几分面子,上了全国新闻,那些大鳄就说不定了。

  “工人呢,苏尔电器现在规模多大?”卡维娅指挥身后的摄影师,在刚刚落成的车间里取景。

  “超过六百人,每个月光是薪水就要支付150万卢比。”

  “这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卡维娅刷刷在小本本上记下来。

  为孟买提供了上千的个工作岗位,无论是国大党,还是印人党,那都要过来站台。

  罗恩相信卡维娅的笔杆子,自己女人嘛,那没得说。

  又带着报社的人在苏尔电器转悠一番,吹嘘了未来的投资计划后,罗恩贴心的为卡维娅的每个同事都准备了一个厚实信封。

  拿到车马费,报社的人越发的阿谀奉承,溢美之词不要钱的往外扔。

  卡维娅也很开心,罗恩给足了她面子,让她在同事面前大大的涨了回脸。

  她抱住罗恩的胳膊,水汪汪的眼睛似乎要把人融化。

  趁着报社同事休息的空档,她也跟着进了办公室。

  “你的那些同事还要多休息一会儿,我们要不要”

  “不行,那样我会丢大脸的。”卡维娅拒绝。

  罗恩不理她,办公室嘛,他就喜欢这调调。

  结果好戏刚刚开始,拉珠进来了.

  卡维娅想要尖叫,但罗恩先一步捂住了她的嘴。

  于是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拉珠站在门口目瞪口呆,脑袋宕机的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办公室里的人也吓呆了,主要是卡维娅浑身僵硬,罗恩没停。

  大家又不是外人,他紧张个什么劲。

  要不是时机不对,罗恩都想把拉珠也拉进来。

  最后拉珠终究是关上了门,但她没有离开,她只是在门口守着,直到里面彻底安静。

  “你真是个混球!”半个小时后,卡维娅打开化妆镜补妆。

  “你今天很美。”罗恩喜欢她的职业套装。

首节上一节119/2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