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第361节

  但却不迷茫。

  没有一点的迷茫。

  我,只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少年。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的话,可能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朝九晚五的下班,剩下的时间沉浸在图书馆里,风花雪月,好不自在。

  这是多么美好的时代,多么令人羡慕的时代。

  但我所生存的现在,就并非如此。

  皇帝。

  在我出生不久的时候,这个国家还是由皇帝所统治。

  我不用从书上就能看到。

  衣衫褴褛,双眼麻木,骨瘦如柴,留着长辫子的乞儿,穷人,贫苦麻木的人。

  我很容易分辨谁是八旗子弟,谁是皇宫贵族,谁是穷人。

  穷人的愿望很朴素。

  吃饱穿暖,那是他们的终极梦想。

  他们发明了很多有意思的饭菜,折罗饭,烂肉饭,瞪眼食。

  苦中作乐的,调侃这些发明出来的菜肴的名字。

  但归根究底。

  是那些吃的满肚肥油的八旗子弟和皇宫贵族剩下的饭菜。

  啊,为什么他们明明吃不完,却不愿意分给穷人们呢?

  为什么明明种出粮食来的人是农民,而他们却是最难吃饱的人?

  我试图从书中得到答案。

  但书本从来不给我答案。

  但我却能够总结出来。

  山河破碎,丧权辱国,这些东西都和皇宫贵族无关,他们之所以能够轻飘飘的签下这些东西,那是因为付出代价的人是农民。

  支撑起这个国家的人是谁.我只知道。

  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

  国家弱小,受罪的也是他们。

  打仗的是他们。

  被杀戮的是他们。

  饿死的是他们。

  此时的李轩,眼前就仿佛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在现代里生活着的自己,无法看到理解不到的地方。

  一个是1913年的学生们,所看到的华夏。

  “袁市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此时的李轩大声喊道。

  少年志气,影响在场的人。

  朱亚汶和罗锦。

  蔡森和萧子生。

  同样的怒吼起来。

  袁市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面对枪口,面对接下来必然会到来的白色恐怖。

  此时的王劲崧就看到了勇气,看到了觉悟。

  一个角色塑造是怎么样,又要看他面对抉择的时候是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之前片场青春片似的拍摄方式,王劲崧好像也懂了。

  确实,如果他们生在平和的时代,他们生在和平年代的话,也许真的会像剧本里演的那样,只是一群有性格的优秀学生。

  自立自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也有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但他们面对的时代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国破山河的时代,山河破碎,国家兴亡的时代。

  交替在侵华,封建,民主。

  混乱交杂的边缘。

  在这样的时代里。

  在随时有可能死去的时代。

  袁市凯的枪口已经顶在了学生们的后背。

  他是真的敢开枪的,他才不会管你是不是学生。

  但学生们是真的敢站起来的。

  他们是真的敢挺身而出的。

  王劲崧就看得明白了。

  他就真正的看明白,

  这是什么样的塑造了。

  挺身而出的少年们,在和平年代可以享受青春,在烽火年代。

  也能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眼前的这些学生们。

  真的活了。

  对于剧组的影响,对于大家的影响。

  莫过于,那一种‘愤怒’,从剧本,从感受,从气质的感觉将他们代入到这份节奏里面来。

  让大家都真切的感受这个时代所带来的一切事物.

  生活在国破山河的年代,我们这些少年们,要负担的责任。

  一个需要‘伟人’的时代是悲哀的。

  但因为在悲哀的时代,选择成为伟人是伟大的。

  生在悲哀的时代,在悲哀的时代选择最崇高的愿望。

  那种情怀。

  就砸入了同学们的心中。

  罗锦,朱亚汶,在心中对李轩的崇拜,就绝对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那种崇敬的感觉。

  他们就彻底看清了自己和李轩的差距。

  差距太大了,那种绝对的差距。

  也感觉得到。

  这份剧本真正的魅力。

  通过演技,通过代入感,让大家,真切的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伟大的,而不是用书本,用口述。

  他们的觉悟和魅力。

  他的剧本理解能力,强的像是他真的生活过在这个时代一样而真的生活过,所以他才能演的那么好,才能导的那么好,才能将这种感觉,真正的演出来

  真的,不可思议。

  让他们,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这,就是导演的实力吗,恐怖啊。

  此时,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们,也都有许多凑过来了。

  拍戏这件事,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新鲜新奇的。

  特别,还是拍摄他们母校的故事。

  一些客串的老师教授,就包括马列的教授江秉,曾经去苏联留学过,正儿八经的,感受过真正的‘GC主义’的,而非后来的苏修,完全走在偏离道路上人,思想那都是相当的根正苗红的。

  江秉一听到有人在拍‘他’的故事,《恰同学少年》的故事,其实也蛮好奇的

  戏子,也分为好戏子,不好的戏子但不管怎么说,戏子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正经的教授面前,那文化程度是相当不高的。

  他们,真的能理解恰同学少年的风貌吗?

  而且还听说的,主导这部作品的还是个年轻人,他真的能够懂吗

  很让人怀疑。

  看到导演兼主演的时候,只觉得太年轻了,年轻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看上去,也没有那.赤色太阳的感觉。

  直到第一次‘蜕变’的时候,在抨击袁市凯称帝的时候,那种蜕变的感觉。

  才让他有一种微微的,刮目相看。

  这就是演技吧,扮演别人的技能。

  演员,扮演他人的职业,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还是很值得的,而且也不封锁现场,让学生们去‘寓教于乐’的看一下,也不错。

  此时的马列老师就在旁边解说着。

  由于大学校园是对外开放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们,甚至还有周围的小孩们都新奇的感受着这份‘寓教于乐’的感觉。

  江秉就介绍着这烽火年代的残酷和残忍,北洋军阀复辟,再到小岛入侵,再到路线争斗。

  都是灰色的,不算特别积极的。

  然而此时。

  介绍的中心点,是李轩,是李轩这一群,扮演当初那批救国学生们的北电学生们。

  这一段戏,《少年华夏说》的念诵,算是总结了《恰同学少年》的前半段戏。

  “制出将来之少年华夏者,则华夏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华夏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残酷,惟我少年当之。”

  “华夏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明明,刚刚马列的教授说这一段悲观的历史。

首节上一节361/4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