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220节

  学习后,他们会使用白土和成的泥和石砖进行实践,每个人都得交出一份令陈舟满意的答卷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除泥瓦匠的工作外,土著们还要学习木匠活儿。

  陈舟给他们制造了整整两批齐全的木匠工具。

  土著们必须从最基础的画线、刨料、凿眼儿、锯料开始,一点点“驯化”手中的木料。

  ……

  关于木匠的技艺,陈舟最开始的确一窍不通。

  但登岛三年,生活中需要自行制造的木制品实在太多了,就算他不想学,也得掌握这门手艺。

  而且陈舟向来有些完美主义,他所执着的工作,永远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种“匠人精神”的影响下,从登岛到现在,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实践,他还真总结出了不少科学实用的技巧。

  比如刨木头时,怎么发力,怎么用眼观测才能确保木材又直又方又平。

  画线时怎么画才能画的准确,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设计榫卯结构的时候,要考虑木头湿胀干缩的特性,留下余量;

  凿榫眼的时候,怎样凿才能使深度均匀,孔壁垂直,还不容易让木料撕裂;

  至于民间常说的“长木匠,短铁匠”,锯木头的时候要留一截,免得到时候不够长,砍树的时候要懂得歪树取直,以及怎样用小锯锯出曲线……

  这些陈舟都在实践中慢慢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的技巧知识,虽然不如经年的老木匠掌握的技巧那样简单好用,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蠢笨或者多此一举。

  但真应用在实践中,这些方法也不过是多花费些时间精力。

  只要能达到预定的结果,陈舟觉得无论多麻烦都是值得的。

  ……

  当然,土著们所需掌握的木工活倒没必要像陈舟这样精湛。

  他们只需要弄明白怎样画出直线,怎样找平,墙壁怎样与地面垂直,懂得刨出合格的木板就行了。

  建厂地紧挨着森林,别的没有,木材多得是。

  陈舟为他们准备的工具还没到人手一份的地步,土著们只能像驾校练车一样,轮换着使。

  ……

  有时正赶上大中午,天气炎热,练习完的土著早早回到遮雨棚中休息。

  但总有那么几个倒楣蛋,穿着衬衫,袒露胸膛,顶着太阳在空地上刨木头,被晒得满头大汗。

  没办法,谁叫一个轮一个正好轮到他们在这个时间段工作呢。

  ……

  如此锻炼了将近一个月,随土著们的木匠活儿共同增长的,还有他们皮肤的颜色。

  原本受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土著们的皮肤已经从深褐色向黄色慢慢转变了。

  哪曾想,开始学木匠技术后,被迫整天在外面挨太阳晒,他们的肤色竟又变了回去,不仅如此,反而比之前还要深一些。

  ……

  工作、学习,还有不时的放松。

  土著们渐渐变成了星期六和星期日曾经的模样。

  他们开始习惯用汉语交流,开始适应大麦、大米和面粉的味道。

  有的人爱上了辣椒、有的人吃面条的时候必须得生嚼几瓣大蒜,有的人独爱茴香的特殊香味儿,还有人喜欢薄荷……

  从陈舟那里,他们学到了木石建筑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居所中。

  ……

  从前一片荒芜的坡地,如今已被清理的十分平整。

  浅黄色的地面上,只能找到些许刚发芽的嫩草,从东往西望去,尽是一片平坦的土地。

  高大的遮雨棚内,堆积如山的建材基本未动,只在那里静静等待着需要它们出力的那一天。

  在遮雨棚不远处,有几方待遇稍差,直接露天堆放的建材

  原木、木板、石砖和白土。

  ……

  为了将这些东西,尤其是白土运到这里,陈舟和土著们可是费了好一番力气。

  土著们负责修路,把从乱石堆到山下营地的小路拓宽,铲平,填补沟壑。

  陈舟负责制造更多推车。

  木技术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加上他不算差的木匠活儿和锻造技艺,打造出来的手推车轱辘圆,车轴结实,推起来省力,殊为好用。

  人力不够,陈舟甚至还想到了用畜力运输。

  为此,他前前后后制造了好几种型号的畜力车。

  包括牛车和羊车。

  但西门塔尔牛未绝育,且从小就没干过农活,脾气又犟,很不听使唤。

  把它套在牛车上,心情好了走两步,心情不好就杵在原地,任你打骂,一动也不动。

  要是把它惹急了,虽然不攻击人,却也扭头就走,带着牛车,说不准就跑到哪去了。

  与之相比,奶牛的脾气倒是好不少,像个适合拉车的好家畜。

  然而它已经怀上了小牛,担心这“畜牧业的火种”胎死腹中,或者更严重些“一尸两命”,陈舟只能放弃用牛拉车。

  ……

  至于羊拉车,初步尝试倒是成功了。

  三头劁过的公羊,都被锯了犄角,同放牧土著朝夕相处,脾气都不赖,拉起车来也算听指挥,起码不会乱跑。

  不过羊的力量怎么比得上牛,三头公羊,拉陈舟这种体型的人,拉两个就已经是极限。

  拉身材瘦小的土著,顶多也就能拉四个,运载能力有限。

  而且这些羊还有个致命缺陷只认放牧土著。

  换个人赶车,这三头羊就容易内讧,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有的向前有的后退,走着走着还会跑到路边吃草。

  ……

  放牧土著管着羊群,自从陈舟和其他土著搬到建厂的山坡处后,所有牛羊基本都由他一人照料。

  除此之外,山上庄稼地、甘蔗地、阳光房中葡萄有没有病虫害,山东北角沙滩有没有异常,这些事放牧土著都要看顾。

  让他放下肩上的担子去赶羊车,只为了运输两三百斤的白土,陈舟觉得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认真考虑过后,他最终还是暂时放弃了畜力运载的想法,将那辆牛车停在了绞刑台旁。

  如果以后再用上这车,可能要等到小牛犊出生了。

  若是公牛,从小训练,或许能成为一头不错的耕牛。

  但牛怀孕要足足280天才会诞下牛犊,将近一年的时间,待牛犊长大,又要一年时间。

  陈舟觉得与其把希望寄托在牛身上,还不如督促土著勤加班努力,多推几车白土靠谱。

  ……

  在木板白土等建材下方,便是陈舟和土著们的生活区。

  这里曾经长着几棵大树,现在树都已被砍倒,就连树根都被挖了出来,丢在一旁。

  生活区内最大的那栋房子是陈舟的。

  房屋占地面积足有一百二十多平方米,造型为典型的欧式风格

  倒不是陈舟不喜欢中式建筑,实在是中式榫卯工艺太过复杂,远不像欧式小别墅那样简单。

  而且仿古建筑搭建起来耗时太多,眼下他的时间很紧张,不想有不必要的浪费。

  ……

  陈舟和星期六星期日二人住在这栋大屋子里。

  房屋内除三人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外,还有一个宽阔的客厅,不过这个客厅并不是用于招待客人的,而是土著们的课堂。

  每天傍晚干完活儿,土著们就在客厅内接受星期六的教育。

  星期日有时跟着土著一起旁听,有时独自前往窑洞,将放牧土著近期观察到的信息带回来。

  若是庄稼干旱、或是田中杂草过多,有鸟兽损毁秧苗,土著们第二天就要早早起床,先去照料田地,然后再回来干活。

  ……

  大房子更下方是土著们的房屋。

  自从搬到这里,学了建筑技术,他们的居所也算更新迭代,从之前的四人间变成了双人间。

  房屋面积比之前大了,也不漏风漏雨了,甚至还配备了几件木质家具,住起来舒坦得很。

  ……

  为使工厂的建设少出纰漏,陈舟将准备工作延长了两个多月。

  直到跨年夜过去,元旦结束,步入1663年,他才宣布正式动工。

  ……

  可能是后续行为失去了最初的狂热,目的表现得不够明显。

  后续的几次神秘奖励显然不如前几次那样慷慨了。

  不过其中倒也有几件奖励称得上惊喜。

  比如12月29日,跨年夜前一天送来的一批氟橡胶。

  这类橡胶耐高温、耐化学性强,且对大部分油及溶剂都有较强的耐候性,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燃料系统以及化工厂密封。

  有了这批橡胶,陈舟手搓蒸汽发动机的梦想距离实现就又近了一步。

  除橡胶之外,11月14日的奖励也算不错,是一批现代铁锹和钢镐。

  陈舟正愁自己制造的铁锹磨损太快,且仓库中储备的废铁不够用,就得到了这批奖励。

  他的锻造技术虽能称得上入门,制造出的工具也都能用,却也无法跟现代工厂的产品相提并论。

  土著们用上这批新工具后,工作效率明显又提升了一截,总是早早完成既定的目标,放工回家。

  害得陈舟还得重新估算他们的干活速度,把他们的工作量再提一提。

  当然,陈舟自认为还算有良心,给土著们加工作量的时候,没忘了给他们改善伙食

  山羊繁殖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

  不仅是家中饲养的山羊,就连野生山羊的规模,也有成倍增长的趋势。

  担心野山羊数量太多破坏生态,陈舟特意腾出两天时间带着土著们打了次猎。

首节上一节220/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