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184节

  按照目录的指示,他翻开了几项最为看重的技术。

  第一项是由植(动)物油中制取甘油。

  其中不仅说明了可以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制造合格的甘油,还顺便提到了一门技术油脂皂化成钙皂。

  一串串反应式,一张张设备的设计图,详细的讲解,完善的关系表……

  只是匆匆扫过几眼,陈舟便产生了一种立即搭建这些设施,然后开工制造甘油的想法。

  感觉自己的脑袋正在发热发胀,不知是因为过于兴奋还是震惊。

  不断提醒自己别美得昏过去,陈舟合上了书。

  ……

  “不能好高骛远,以我们三个人的能力,想建设完这一堆生产设备,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况且有些原料这个岛上未必能找得到,还是脚踏实地,务实一点好。”

  给自己浇着冷水,陈舟郑重地收起这本书,将其带到卧室,藏到了床下。

  虽说两名土著根本看不懂书中的大段文字,更弄不明白那些奇形怪状的化学式是什么意思,可他还是下意识地把书放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这种东西可不敢乱给别人看,搞不好就害人害己,两个土著的命倒还好说,关键得保住我自己这条小命。”

  生怕土著突发奇想,囫囵读懂几行字就偷偷壮着胆子按照书中教授的方法尝试。

  思前想后,陈舟始终觉得不稳妥,又把书从床底下取出来,放进了由集装箱改造成的冰箱中。

  ……

  老实说,由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5月21日当晚好长一段时间,陈舟都处于一种神情恍惚,浑浑噩噩的状态,仿佛在梦游。

  这倒不是因为他被兴奋冲昏了头脑,而是因为看过书后,他脑子里一下子钻出了太多想法,以至于整个人暂时宕机了。

  从子弹的底火、到更有效率的爆破手段、乃至投掷手榴弹,埋置地雷,甚至是迫击炮。

  现实的,不现实的,科学的,科幻的……

  无数疯狂的想法在陈舟脑子里交织,缠成了一团乱麻。

  无奈,为了抑制自己纷乱的想法,陈舟只能猛灌一大瓶朗姆酒,然后在满满的幸福中陷入了沉睡。

  ……

  《爆破器材简易生产法》提供的只是方法,从方法到落实到实践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5月22日,清醒过来的陈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依照计划,还是将那些未完成的任务的优先级放在最前面,准备一件件完成。

  至于这本胜过万两黄金,在这个时代足以改变一国国运的书籍,陈舟打算慢慢学习。

  他的化学知识早已埋没在记忆深处,如果不想后续制造过程中出现意外,还是得认真学完整本书,弄清楚原理才行。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或许能想起点21世纪的化学知识,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

  用毫无波动的扑克脸掩饰着内心的欣喜。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舟白天粘在锻造室内,研究怎样锻造枪械零件,以及用失蜡法铸造米尼弹,或是搞点更高级的铜制子弹。

  晚上,他秉烛夜读,一边学习一边记笔记,力求把曾经从脑海中流逝的知识找回来。

  ……

  当然,关于望塔和烽火台的建设他也没有耽搁。

  其实早在刚进入旱季,也就是四月中旬,这事就该正式开始。

  奈何中间发生的意外太多,两名土著对木工和泥瓦活又不算太了解,没有陈舟主持无法独立完成工程,拖着拖着就拖到了五月末。

  星期日所说的大土著部落迟迟没有登岛探查情况,陈舟心里已经有点放松警惕。

  他觉得那些获取不到充足食物的土著或许又因为争抢资源陷入了新一轮冲突,无暇再顾及莫名其妙消失的一大批人和两条独木舟,此时再建设望塔显然多此一举。

  但既然计划早早制定好,又事关性命安危,无论有没有用,陈舟最终还是没能放弃。

  他腾出时间带领两名土著搬运建材,选取合适的地址,在半山腰上搭建起了高大的望塔,还有相对矮小敦实的烽火台。

  整项工程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却也耗费了不少时日。

  本就处于五月末,待到望塔建成,烽火台竣工,已接近六月中旬。

  而且光是建成望塔和烽火台还不算完,陈舟必须得教会两名土著怎样使用这些设施。

  譬如望塔,想观察远方,呆呆地站在上面可不管用,得配合望远镜,才能居高临下,观察到远处的沙地和大海上的反常之处。

  使用烽火台,则需要知道用湿度较高的木柴点燃篝火,才能冒出冲天的黑烟,警示远方的同伴。

  ……

  陈舟的时间很紧张,好在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点燃烽火台都不是复杂的事。

  且给他带来第一桶金的那艘“商船”上品质优劣各式各样的望远镜数量颇多,送出去两个他完全不心疼。

  随便教了星期六和星期日一上午,见两人拿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闭起一只眼睛望远处玩得不亦乐乎。

  心系枪械的制造,陈舟匆匆离开了这个浪费了他许多时间的半山腰,返回了窑洞。

  ……

  对于新枪械的设计和制造,他已经研究了不止一天两天。

  不说别的,光是亲手绘制的设计图都有几十张了,时至今日,陈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路。

  这一次他将要制造的枪械,将不再是简单的火绳枪改或者燧发枪改,它有一个更先进的原型

  霍尔M1819式后装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世界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军用后装枪,在1811年获得专利,1819年正式服役。

  它有几个显著的优点。

  首先,后装枪的装填速度比前膛枪快上数倍,可以极大地提高射速,迅速对敌人倾泻子弹。

  其次,霍尔后装枪的枪机可以随时拆卸,在紧急时刻,能够卸下来当手枪使用。

  由于拥有简单的膛线,霍尔后装枪的射程和精准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据陈舟所知,它的有效射程可达500~700码。

  在17世纪,这个射程简直比大炮还恐怖。

  它意味着只要没有防护,四百米之内,每一发喷射而出的子弹都是死神的咆哮,可以肆意收割敌人的生命。

  而陈舟所使用的无缝枪管性能更在霍尔后装枪之上,只是口径过小。

  他估计自己若是能成功制造符合口径的米尼弹,这把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的有效射程恐怕还会更进一步。

  ……

  当然,霍尔式后装枪毕竟是19世纪的枪械,它的设计在当时确实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少缺点。

  其中最突出的一项便是枪机与枪管之间的缝隙会导致过多的火药燃气泄出,甚至会有火药漏入枪机机构内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霍尔式后装枪的瞄具也比较反人类,是位于机匣左边的,所以在远距离射击时,很有可能产生“弹道偏左”的问题。

  ……

  既然要改进霍尔式后装枪,陈舟便准备一次性解决这两个缺陷。

  其实这倒也不难,因为无论是火药燃气泄出还是瞄具在机匣左边,都是可拆卸式枪机造的孽。

  在19世纪,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离搏杀时,能卸下来当手枪使用的枪机或许是一种优点。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远距离打击的18世纪,这个优势就没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敌人逼近到身边,拆卸枪机还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况可拆卸枪机还带来了更多缺陷,再坚持这种设计实在得不偿失。

  ……

  将可拆卸式枪机改成一体式,就能把瞄具安装在枪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气的问题更好解决。

  由于硫化橡胶到1850年才出现,所以霍尔式后装枪大批量生产列装时,还没人想到用橡胶密封圈解决漏气的问题。

  那时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价格更高昂的解决方法金属弹套。

  但金属弹套加工缓慢,造价高昂,虽然可以解决后膛密封问题,却无法大规模推广。

  到陈舟这里,密封性问题就好解决了。

  无他,他有橡胶!

  解决后膛漏气问题和瞄具问题,又弥补了枪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弹,这把改进型霍尔式后装枪的威力将不下于一战时期的大部分步枪。

  更重要的是,霍尔式后装枪本身的优势也能得以保留装填速度和射击精度。

  陈舟隐约记得,霍尔式后装枪大量列装的时代,军队内部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连共38名步兵,分别手持霍尔后装枪、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对100码外的目标进行十分钟自由射击。

  前装线膛枪在这十分钟内射出了约500枚子弹,命中率是33%。

  前装滑膛枪射出了850枚子弹,命中率只有可怜的25%。

  而霍尔式后装枪不但倾泻了1200发子弹,命中率更是达到了36%,也就是说它射得又快又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把工业化量产的后膛枪,陈舟相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把枪的价值。

  他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努力,在这个更靠前的时代,让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成为敌人的梦魇。

第166章 陈氏1662步枪

  设计思路、技术、材料,三项最基本的条件兼备,剩下的便只剩实践了。

  锻造室内整日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在炎热的旱季,长期与火焰与烧红的金属接触可不是好差事。

  每天离开锻造室,陈舟的衬衣都被汗液浸透得如水洗一般。

  不过他的努力和汗水并没有白费。

  ……

  1662年6月23日,一把组装完成的崭新枪械映射着炉火的焰光,摆在了锻造室内的长桌上。

  如果说最初设计时陈舟还是以霍尔式后装枪为样本,设计这把枪械的。

  到真正完成制作后,由于这把枪改造的幅度太大,结构太多,便已经完全不能叫霍尔式后装枪了

  可以说它是强化版的霍尔式后装枪,也可以叫它丐版毛瑟步枪。

  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这把枪虽有螺旋形膛线,却未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也没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也不是被甲式,更没有可以装填更多定装子弹的弹匣,所以不能称之为完全体的毛瑟步枪。

  当然,在许多方面的表现,这把枪还是能与毛瑟步枪对齐的。

  譬如说相对霍尔式后装枪大大缩小的口径。

  据陈舟所知,霍尔式后装枪的口径约有14mm,这巨大的口径也是导致它精准度低射程不够远的原因之一。

首节上一节184/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