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担心自己在工作中受伤,一只手紧紧攥住钳子,夹住金属块,另一只手抄起铁锤,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陈舟敲下了第一锤。
长久的劳动使得他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得到了十足的增长。
别看是第一次锻打,但陈舟这一锤落得又准又重,砸得金属块表面出现了淡淡的凹痕。
默默在心中鼓励自己,提醒自己注意安全的同时也要放松心态,陈舟砸下了第二锤。
……
肌肉记忆渐渐形成,虽然手中的锤子并非专业的铁匠锤,架不住陈舟手稳劲儿大。
一层层碎屑状的氧化皮不断从铁块上剥离,同时它那鲜红的色彩也在迅速变得黯淡,这预示着它的温度正在下降。
在铁块完全变黑之前,陈舟又将其放回了锻炉。
加炭、压风箱、升温,同样的步骤重复一次又一次。
金属块软化,接受锻打,逐渐变得扁平,像一匹难以驯化的烈马,在铁锤的鞭笞下蜕变成名驹。
……
当然,虽说陈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的锤子挥舞得又快又有力,不亚于那些老铁匠。
但他在锻造这门深奥复杂的技艺中毕竟只是个门外汉。
没有经验和技巧的加持,就算他把锤子抡出花来,这个铁块也不会顺利地变成他所期望的形状。
……
漫长的初次锻造持续了整整两个多小时。
身强力壮的陈舟在此过程中喝了不下四斤水。
肌肉的疲惫倒不要紧,主要是高温和封闭的空间使他感到难受,仿佛放在炉中锻打的不是铁块,而是他自己。
不用照镜子,陈舟都知道自己的脸一定已经被烤得通红。
两名土著比他还惨。
负责添炭的星期六小脸黢黑,上面挂满汗珠冲出来的条纹。
压风箱的星期日也累得筋疲力尽,平时哪怕从早到晚干一天农活,他的脸上也从未显现此刻的疲态。
当陈舟简单地淬过火,宣布今日工作结束的那一刻,两人脸上同时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
开始锻造前,被超时空切割过的铁块至少还有个规矩的模样。
陈舟完成锻造后,它已变成了一块遍布锤痕,凹凸不平的铁板。
其实在锻打过程中,陈舟是有一个大致目标的
他想效仿著名的章丘铁锅,手工锻打出一个能用于炒菜炖菜的大锅出来。
此刻,看着丢在地上的“奇形怪状大铁锅”,陈舟相信他的脸比锅底还黑。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巨大的差距。
锻造终究与木工不同,绝非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人能快速上手。
金属的改造也远不像木块的雕琢那般简单。
再加上工具不足、铁锤不趁手、没有合适的铁砧、钳子过短等等因素,陈舟的失败并不稀奇。
……
早有心理准备,对于初次锻造的失败,陈舟并未感到气馁。
一边喝着水,他一边总结着此次失败带给他的经验与教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的初步目标应该从铁锅这种高难度器具转移为铁锤、长柄铁钳等实用且简单的工具上。
锻造这些工具不仅能提高我的技术,还能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
“除工具外,我还得想办法弄个合格的铁砧……”
想着,陈舟摸了摸只使用了一次的“临时石砧”。
这块呈青灰色的巨石硬度不在铁块之下,但韧性极差,且不耐高温。
经过一番锻打,石块被切割得平坦光滑的表面已经碎成了蜘蛛网,到处都是破裂的凹坑和裂纹。
可以说,它基本就是个一次性用品。
而且就算作为一次性用品,它也不合格。
锻打过程中从石面上飞溅剥离出去的碎石块给锻打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它们一旦嵌入铁块,就会为铁块的结构强度埋下隐患,从而影响成品铁器的耐用性。
……
只是铁锤的锤头毕竟体积小,造型简单,锻造难度不算太高。
而铁砧作为一件体积相对庞大且沉重的器具,又具有较为复杂的外形,对硬度也有较高的要求。
即使能锻打出一个大致的造型,为了强化铁砧的功能和实用性,还要修平砧面,或是在砧鼻处钻孔,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
在没有整套工具的情况下,让陈舟强行锻打出一个铁砧着实太难为他了。
若说尝试用铁汁浇铸,或许还有几分成功的可能性。
当然,比起这些需要自己付出脑力体力和时间的获取方法,依靠神秘奖励似乎更简单方便些。
第162章 五月(完成日万!)
现代生活带给人最大的财富并非各式各样的知识,而是教育体系为人建立的思维方式。
科学、严谨,注重经验、探索成因、改进方法……
只要拥有这种思想,再搭配一定的知识和出色的动手能力,若再加上些许天赋,简单掌握原理不算复杂的手工业并不算困难。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前提下,假如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就是脑子再好用,也不会有进步的。
毕竟很多问题必须要靠实践找到答案,靠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
对陈舟而言,锻造就是一件靠实践和经验逐步进步的事。
整个雨季,他几乎没怎么离开过窑洞,整日蹲在锻造室内,挥舞铁锤,击打金属。
3月25日,他成功锻造出了第一个锤头。
锤头的造型简洁而经典,一头方一头圆,中间用凿子敲出了可供安装木柄的方孔,份量大约三斤。
……
自第一次成功后,陈舟就像开了窍一般,锻造金属器具愈发得心应手。
负责帮他添炭的星期六和鼓风的星期日也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尤其是星期日。
如今他俨然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铁匠学徒”,压风箱时已能刻意地控制风力的大小和缓急,从而间接控制火的温度。
这对陈舟的锻造工作很有帮助。
看出星期日对打铁很有兴趣,陈舟便也不再保留,把自己在锻造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一点点教给了他。
例如如何通过焰色判断温度,如何判断金属够不够火候,如何敲击能更好地控制金属的外形……
新知识更增进了星期日的鼓风技艺,他们师徒二人也配合的愈发默契了。
……
至于星期六,他从一开始就对打铁缺乏兴趣,倒是非常钟爱陈舟的画作。
陈舟绘制的那副“满脸痛苦吃辣椒图”就挂在星期六睡觉时的正头顶,他每天都会将画作取下,用抹布细细地擦拭一圈边框,再把画挂回去。
有时候,没有工作要忙,他会偷偷往屋里端一盘沙土,然后注视着那幅画,一点点模仿着勾勒线条。
但陈舟绘画是有一定基础,且具备天赋的。
作为一个土著,星期六既没练习过素描,也没学习过人体结构,甚至连一根笔直的线条都画不好,就算他付出大量时间来模仿,也学不到陈舟的十分之一。
更何况他还拿不出很多时间来学习。
……
每天打铁结束后,对星期六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到陈舟的卧室用餐。
食物的鲜美倒不重要,他只想看那些挂在卧室中的装饰画,尤其喜欢陈舟描绘岛上风景的素描。
吃完饭,他总是会找各种理由赖着不走,或是要帮陈舟洗碗,或是要拖拖地,擦擦天花板,就是为了多看那些画几眼。
……
土著少年的那点小心思总是掩饰不住的。
察觉到这个孩子喜欢绘画后,陈舟也不藏私,给了他几块白泥板,几根炭笔,并让他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练习线条。
线条是画面的基础,陈舟为他演示了如何排线,如何画出整齐的线条。
又教给了他什么叫做中锋、什么叫侧锋、什么是平锋,粗线怎么画,细线怎么画,线条的疏密长短怎样控制。
以及比较高级的内容排线后擦,以控制黑白灰的关系,掌握画面的明暗调子。
素描的线需要干净利落,不能沾沾连连,即使是重叠起来形成一整个色块的线条,也要表现出质感。
如果排线交错起来,就更要清晰,才能使画面协调。
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学习素描,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
陈舟自认为他虽然有些绘画上的天赋,但读书时因家庭原因,错失了成为画家的机会。
若非大学时绘制了大量结构图,间接磨炼了对线条和比例的掌控能力,他的绘画天赋可能早就荒废了。
然而就算陈舟后续重新拾起绘画,在基本功方面却也比不上那些自幼练习绘画的孩子,他的素描只能说勉强能看,与美院的专业学生都有一定差距,更无法和那些成名已久的画家相比。
教授星期六,也算是弥补陈舟自己的遗憾,所以他既毫无保留,又表现得比任何时候都严厉。
只要星期六做的稍有差错,便会迎来他的批评。
……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星期六心中,陈舟本就处于比父亲、首领和祭司都高的位置上。
对于这个似乎无所不能的“神”,他总是言听计从。
如今陈舟肯把珍贵的画技传授给他,他更是表现得比任何学生都谦逊,甚至卑微。
挨骂挨训是常有的事,不过无论遭受怎样的批评,都打消不了星期六想学习绘画的心。
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陈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增进锻造技艺的同时,星期六这个0基础的少年,也在一点点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