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179节

  陈舟切实见过的事物,大都能凭着记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模棱地复原出来。

  可这锻炉,确实不在他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

  他唯一有所了解的锻炉只有锻刀大会上的锻炉,但那个节目中的锻炉大多是电热炉,就算是户外手摇煤炭炉,也无需使用风箱,而是使用鼓风机,对他来说并无太多参考价值。

  经过思考,陈舟认为,无论是现代燃煤锻炉还是传统锻炉,大体结构应该都差不多。

  再怎么也脱离不了“燃烧系统”“加热系统”“排烟系统”这三样核心结构。

  现代锻炉顶多再增加一个用于预热空气提升燃烧效率的换热器,或是在炉体保温层中安装一个用于余热回收的水套。

  而这三样核心结构,只需设计好布局,确保风室能将风送入燃烧区,促进燃烧效率便已足够。

  ……

  研究了七八天,绘制了一堆设计图,感觉自己的理论无太大纰漏后,陈舟正式动工。

  锻造室内开拓出的空间已足够使用。

  不过在搭建锻炉之前,他还得烧些耐火砖出来。

  室外整天阴雨绵绵,制陶窑无法正常使用,陈舟只能在锻造室内搭建一个临时砖窑,小批量生产他所需的建材。

  好在锻造炉的体积不算庞大,需要使用的耐火砖不是很多。

  没用半个月,他便准备好了足够使用的白泥砖,随后拆掉临时砖窑,在靠外墙的位置垒砌起锻炉。

  ……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陈舟向来喜欢选取保守些的设计思路,这个锻炉也不例外。

  它的燃烧室与加热室使用的是非常传统简单的上下布局。

  风室则与传统锻炉稍有不同

  加热后的空气有利于促进未燃气体充分燃烧,所以现代锻炉通常都有一个用于加热空气的换热器。

  陈舟在设计锻炉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特意将风室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借助燃烧区的余温先行加热空气,随后再把加热后的空气通过炉膛底部送入燃烧区。

  锻炉的加热室是直通式结构,并无多余设计。

  建造排烟系统时,陈舟倒是想过通过在总烟道中增添一条新通道,使烟气进入换热区,进一步利用燃料释放的热量。

  不过风室中已有换热区,在烟道中再增添换热区总显得有些多此一举。

  倘若天气晴朗不影响室外工作,能搭建一座更大的制陶窑,陈舟倒有烧制一个方形陶缸,将其安装于加热室两侧,在锻造过程中顺便烧开水的想法。

  可惜眼下条件不允许。

  况且对于这个锻炉的实际表现陈舟心里还没底,便也不去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只是专心致志地搭建这件可以帮助他走向铁器时代的“利器”。

  ……

  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建造经验,如今作为半个“土木老哥”,陈舟搭建起锻炉还算得心应手。

  不管是燃烧室还是风室,亦或是加热室都没难住他,只在制造风箱时遇到了一些麻烦。

  由于不懂鞣制皮革,只在贴吧老哥那里学会了鞣制皮毛,导致他制造的风箱包边不严密,鼓动时总是漏风。

  为此,陈舟甚至把珍贵的海豹皮都取了出来,用以代替羊皮,但改善并不大。

  没办法,他最后只好将奥特曼皮套剪开,用橡胶材料混合铁皮包边,最终才达到了理想效果。

  ……

  1662年3月17日。

  历经一个多月的准备和建设,锻炉终于端端正正地摆到了锻造室外沿。

  它整体呈方形,加热室悬于燃烧室之上,大约与陈舟腰际齐平,外层覆着一层白泥,看起来既笨重又结实,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表的踏实感。

  ……

  提前切割好的小块金属整齐地摆在炉边的长桌上,漆黑发亮的木炭放置于燃料区。

  挂在天花板下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还未点火,房间内便隐约散发出一股炽热的气息。

  星期六和星期日站在陈舟身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个新造的庞然大物,暗自猜测这个古怪的建筑是用来做什么的。

  ……

  “点火吧。”

  第一次尝试锻造,陈舟脑海中不断闪现锻刀大赛中那些老铁匠的锻造过程,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正在逐步加速。

  是骡子是马终归要牵出来溜溜,无论他如何忐忑,如何畏惧失败,今天都得开工了。

  将砸成小块的木炭平铺在炉膛内,往其内放了些许干枯的细枝,伴着打火机清脆的按动声,火焰开始蔓延。

  炉温飞速升高,站在锻造炉前的人尽皆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意。

  望着通红旺盛的火焰,陈舟不由想起了教员的一首诗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

  从类人猿到直立行走,再从石器时期到铁器时期。

  这鲜红的火舌将要吐出的,既有用于农耕和生产的铁锹铁镐,但更多的,还是杀人的武器。

  这般想着,陈舟回过头看了身后尚不清楚这锻炉对人类发展史意味着什么的两名土著,心中勾勒出了二人手持铁制武器与“同族”交战的画面。

  “战争虽残酷,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战争。

  怕只怕,像他们这种生活在资源贫瘠地区的小部落,明明制度还很落后,却意识不到生产力和科技的重要性。

  只知道一味地掀起冲突,互相吞并,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

  ……

  一边观察火势,陈舟一边将两名土著唤到身旁,指导他们一人添炭,一人压风箱。

  若在现代,有鼓风机和链条炉排帮助,一个人足以不紧不慢地处理锻造中的事项。

  但在这里,为了首次锻造顺利进行,他还是得培养两个得力帮手出来。

  ……

  不知不觉,星期六和星期日已经在岛上生活快一百天了。

  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充足的食物、均衡的营养搭配、足够的睡眠时间加上运动量,使两名土著宛若脱胎换骨,都变了样儿。

  他们的个子高了,皮肤白了,身体上也出现了明显的肌肉线条。

  可能是经受知识熏陶,被驯化的二人脸上已看不出多少属于食人土著的凶戾之气,反而与华夏儿女越来越像,面相中隐约透出一种坚韧且和善的气质。

  ……

  长达九十多天的相处与教育已经使两人学会了大多数汉语词汇。

  不仅如此,他们学会书写的文字也在稳步增长。

  陈舟常与两人一起吃饭,干活歇息时,他偶尔会询问两人一些问题,或是给二人讲一些华夏传统神话故事。

  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两名土著虽明白了庄稼是自己从地里长出来的,羊是被母羊下出来的,对自然规律有了初步浅显的了解,却未产生“世上无神”的念头。

  他们对陈舟所讲述的故事内容深信不疑。

  毕竟华夏文化的历史实在太过久远厚重,神话体系比他们从前信奉的原始神丰富得多。

  而神话故事的详细程度,便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神明形象的重要支柱。

  ……

  说教是有瘾的。

  日渐适应“老师”这个身份,陈舟给两名土著讲故事讲到最后,总会剖析故事所表达的精神,将神话故事的精髓嚼碎了喂给星期六和星期日。

  盘古开天地所传递的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精神,死后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奉献精神;

  鲧禹治水所传递的与自然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

  包括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故事,都在为两名土著灌输着人定胜天,坚韧不拔,一心为公的观念。

  陈舟不知道这些故事能对两名土著造成多大影响。

  他只是很欣慰,在孤独的挑战过程中,能有两个越来越符合他思想观念的,与故乡之人相似的帮手陪伴。

  ……

  长久相处自会产生一种无需赘述的默契。

  陈舟几句简单的指示便能使两名土著领悟工作要领,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陈舟的一举一动,添炭鼓风。

  炉膛内的温度节节攀升。

  屋外下着雨,屋内无比炎热。

  开始尝试锻打前,陈舟脱去了外套,挽起衬衫的袖子,拿起了铁钳。

  第一次锻造,他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

  无需锻打出一个合格的成品,只要能顺利改变铁块的外形,并完成淬火就算成功。

  ……

  风箱抽取着空气,不断喷吐到燃烧区旁的换热区内,经过初步加热,又涌入炉膛内。

  炭火的温度越来越高,颜色明亮的仿佛一个小太阳。

  陈舟的额头上已经淌下了汗珠,他观察着火焰的色彩,估算着温度,双目已被炽热的火光填满。

  估摸着时机差不多了,他用钳子固定住铁块,放入炉膛开始加热。

  ……

  “快一点!”

  “太快了,慢一些。”

  汗水在高温中蒸腾,工作中的锻炉宛若一头露出獠牙的野兽,尽情展示着它的凶悍与威能。

  陈舟不时指挥压风箱的星期日,让他控制好火力。

  添炭的星期六也没闲着,他必须得不断将大块木炭砸成小块,填进燃烧区。

  ……

  在火舌不断的舔舐下,金属块变得通红,这表示它已经准备好进入下一阶段锻打。

  短小的钳子此时暴露了弊端,陈舟费了不小的劲才在烈焰中取出金属块,并把它放到了由整块岩石制造的“临时铁砧”上。

  铁块持续散发的热浪扭曲了周围的空气,相距最近,陈舟能感受到它的炙热与危险。

  呼~

  长吐一口气。

首节上一节179/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