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的超凡从暴食开始 第411节

  划分出南、北、中三个战区,对应着敌军的三路进攻方向。

  有趣的是,虽然防线南北跨度惊人,但东西纵深却不足百公里。

  这种独特的布阵方式,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地指向西方。

  与其说是被动固守的盾牌,不如说是蓄势待发的弓弦。

  每个堑壕的走向、每个火力点的布置,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进攻的渴望。

  林恩的战术意图在这道防线上昭然若揭。

  一旦战机出现,整条防线将瞬间化作无数把尖刀,从敌军防线的薄弱处撕开裂口。

  将看似庞大的敌军分割成一个个无头苍蝇般的孤军。

  届时高尔加索方面军将如饿虎扑食般穿插迂回,将这些被分割的敌军小团体逐个蚕食殆尽。

  林恩站在前沿指挥所的高地上,眺望着群山间绵延不绝的防御工事,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

  冬宫议会那帮老爷们可真是“慷慨”,硬是给了他几个月的时间来构筑防线。

  也许对02近卫军全体官兵来说,晚来一天就能多活一天,未必也不是一件好事。

第505章 战俘

  前线一片忙碌时,林恩突然接到后方发来的一封电报战俘营中首位营级军官经过思想改造后态度积极转变,主动表示愿意配合工作。

  看完电报后,林恩立即向司令部交待了几句便动身赶往后方战俘营。

  经过三小时的路程,他抵达了一座由废弃山村改造而成的监狱。

  这座位于山顶的小村庄原本仅有不足五十户人家。

  其险要的地形虽易守难攻,却也给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交通闭塞,修建道路的成本更是远超普通村落。

  为此,根据地为村民们找了一处风水宝地重建家园,而这座山顶村落则被改造成了一座监狱。

  这里的地形优势使其成为理想的关押场所:只需扼守唯一的下山通道,即便囚犯能翻越高墙,最终也只能面对悬崖绝路。

  由于根据地内尚未发生需要长期监禁的刑事案件,这座监狱建成后一直闲置,直到不久前才迎来了第一批“客人”02近卫军3师的141名排、连、营级军官战俘。

  林恩沿着唯一一条上山路来到了监狱大门口,向卫兵出示证件后便进入了监狱。

  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内,他见到了负责看守的所长。所长立即立正敬礼

  “首长好!”

  所长立即立正敬礼,随后详细汇报了战俘改造工作的最新进展。

  “报告首长,过去半个月里,这些基层军官都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但经过持续的思想教育,少数军官的态度开始出现松动。

  就在六小时前,我们终于有了重大突破一名营级军官不仅主动参与劳动改造,还明确表达了希望加入我军的意愿。”

  林恩听后点了点头道:“不错,这这是个很好的开端,离不开你们后方同志的努力,带我去见见那位营长吧。”

  所长立即引领他前往探视室。

  走在通道中,林恩随口问道:“这里的战士们情绪都还稳定吧?”

  所长略显尴尬地挠了挠头,这座原本用于关押刑事犯的监狱临时改为战俘营后,守卫任务就落在了前线调来的一个连队身上。

  不仅普通战士,就连他这个兼任所长的连长也难免会感到郁闷与失落。

  察觉到对方的犹豫,林恩温和地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只要不违反原则,我都会尽力解决。”

  所长这才不好意思地说道:“请首长放心,我们的日常工作绝不会有丝毫懈怠,只是......”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相比起前线的战友们,我们这里的任务确实要轻松很多倍,就是不能上一线战斗这一点,同志们难免有些......”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做了个抓挠的手势,仿佛那股子憋闷劲儿正挠得他心头发痒。

  林恩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温声道:“相比起前线浴血奋战,后方的同志们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

  特别是你们连队负责的战俘改造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这些基层官兵大多是被统治阶级蒙蔽了思想的工具,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为何而战。

  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绝非无原则的仁慈,而是要通过思想改造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真正明白军人为何而战。

  虽然战场上我们是对手,但战后完全可以将他们争取到自己阵营中来。

  每一个成功改造的战俘,不仅能增强我方的力量,也会成为瓦解敌军士气的榜样。”

  前世林恩老家有不少人难以理解“优待战俘”政策的深意,甚至将其简单等同于无原则的“圣母”行为,认为这是在犯傻吃亏。

  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只需两个简单的事实就足以证明

  第一件事,解放战争期间,被俘的国军将领杜聿明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时。

  不仅得到了精心的医疗救治,更在生活各方面受到悉心照料。

  当时组织上自然无从知晓,杜聿明的女儿将在一年后与年轻学者杨振宁结为连理,更不可能提前预知对方会在七年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正是因为岳父的遭遇,使得杨振宁对TG始终怀有特殊好感。

  后来不仅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为林恩老家的理论物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如鲁迅先生曾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二件事,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军教官对新兵训话时的第一句警告就是:“别妄想能幸运的成为志愿军的俘虏!”

  当时的联合国军的士兵大多处于机械服从的“打工人”状态,完全按照长官指令行事,缺乏自主判断能力。

  然而在战场上,志愿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许多联合国军部队在遭遇小股志愿军班排级单位的伏击时,竟误以为陷入重围而直接选择投降。

  若将战场表现量化分析,堑壕中的联合国军士兵原本需要遭受X次火力压制后才会选择投降或被击毙。

  但在了解优待政策后,这个阈值直接降至X/2甚至更少的数字。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心理变化,却在整体战局中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最终对战局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前线堑壕中的联合国军士兵而言,继续顽强抵抗或许可能打退志愿军,但也可能自己的小命就这么没了,并且志愿军马上又会发起下一次冲锋。

  而选择投降则意味着绝对的安全保障,甚至能在战俘营中获得远超预期的优待。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战斗意志”与“生存本能”的天平产生了微妙的倾斜。

  当士兵们意识到放下武器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时,原本坚定的作战决心便会被求生本能压过逐渐瓦解。

  这种心理层面的冲击,远比单纯的武力威慑更能从根本上动摇敌军的战斗意志。

  而此时的看守所所长也是理解“优待俘虏”政策的深层次意义的。

  他挺直腰板,神情庄重的向林恩保证道:“请首长放心,虽然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我们会把战俘改造工作当作另一个重要战场。

  用耐心和诚意感化每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让这些迷途的官兵真正认清自己的阶级立场。”

第506章 米哈伊尔

  五分钟后,林恩跟随所长来到一间简朴的会客室。

  室内坐着一名约莫二十七八岁的男子,削瘦的脸颊透着几分精神劲,身上土黄色的棉布囚服显得格外宽大。

  见两人进门,他立即绷直身体站起来,声音有些发紧:“两位长官好!”

  林恩微笑着示意对方坐下:“我们这里不兴叫长官,称呼同志就好。”

  男子闻言露出窘迫的神色,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所长适时开口缓和气氛:“米哈伊尔,别太拘束。

  这位是林恩首长,就是想和你随便聊聊,就当在酒馆里和朋友唠嗑就行。”

  说完所长便退出了房间,而米哈伊尔却呆愣的站在原地,他瞪大了眼睛望着林恩,喉结上下滚动着,活像只受惊的兔子。

  林恩见他这副惊愕的模样,在落座时随意问道:“看来你听说过我?能知道这个名字,想必家里有些门路。”

  他虽然在超凡界很出名,但销声匿迹好几年时间,如今还能一眼认出他的,必定是某个圈层的人物。

  米哈伊尔也回过神来,但还是有些局促,就这么杵在原地也不坐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对方。

  眼前的这个可是一位天选之人啊!

  林恩这时笑着说道:“别紧张,大家不都是两个肩膀扛个脑袋,先坐下,咱们慢慢聊。”

  米哈伊尔感觉对方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难以接触,心绪也舒缓了一些,便依言坐下,咽了口唾沫后他小心翼翼的问道。

  “您真的是林恩阿克曼大人?”

  林恩摇了摇头:“都说了不兴这么叫,叫我同志就行。”

  随后话锋一转,饶有兴致地追问:“看你这反应,家里应该不简单吧?不然怎么会一眼就认出我来?”

  米哈伊尔深吸一口气,神色渐渐放松下来,直接回答道:“我父亲是第27步兵军团司令。”

  林恩听后顿时战术后仰。

  露西亚的“填线宝宝”部队,一般都只有简单的数字番号,都是按照第XX步兵军团这么叫的。

  就是没想到眼前这个战俘竟是军团司令家的公子。

  尽管“填线宝宝”部队在军中地位不高,但米哈伊尔的老子好歹也是指挥十几万人作战的司令。

  这种高级军官家庭背景出身,也确实掌握着常人接触不到的情报网络。

  林恩便又继续向米哈伊尔问道:“我记得你这种营级军官不是一开始很抵触改造吗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要加入我们了?”

  米哈伊尔顿时脸色一红,但紧张的情绪已经完全消散,此刻就像在酒馆与老友闲聊般自然。

  他坦率地回答道:“刚开始被俘时确实很不服气,总觉得是中了你们的埋伏才落败。后来就想看看你们这支军队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说到这,米哈伊尔眼神逐渐变得认真了起来。

  “但在阅读室研读你们的军事教材时,我逐渐意识到一个根本区别你们把每个士兵都当做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来对待。”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自嘲:“就拿我来说,作为叶塞尼河军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一入伍就担任营长,却从未真正关心过士兵们的想法。

  最多就是偶尔改善下伙食,请全营加个餐罢了。”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愈发凝重:“这还算好的,主力军团的士兵好歹都是城市中产或农村小地主出身,彼此相处还算融洽,但那些二线部队......”

  他的声音低了下去,眼神闪过一丝不自然,显然不愿细说那些“填线宝宝”的部队待遇。

  林恩轻轻摇头,心中了然。

  米哈伊尔所在的主力军团,其兵源都来自露西亚精心培养的“六郡良家子”,出生于地主、商贩、教师、职员等家庭背景。

  这些年轻人自幼衣食无忧,还能接受系统的教育,普遍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正是这样的综合素质优势,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各类专业技术兵种的要领。

  无论是需要精密计算的炮兵岗位、需要机械天赋的装甲兵种,还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医疗兵种都能胜任。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主力军团完成基础服役后,往往会被提拔到二线军团担任军官职务,从而获得正式的军官待遇与地位。

  可以说,这些“六郡良家子”构成了露西亚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是国家战争机器的核心支撑。

首节上一节411/4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