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半个师的精锐部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为了权力游戏的祭品。
更令他心寒的是,02近卫军和两个二线兵团也正被推向前线,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即将被投入这个永远填不满的血肉磨坊。
弗拉基米尔派系的议员们,此刻想必正在温暖的办公室里举杯庆祝吧?
波洛耶夫突然觉得可笑,自己半生戎马,到头来不过是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棋子。
他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官兵的生命,才能满足那些高高在上者贪婪的权欲。
望着掌心的老茧,波洛耶夫下定决心等这场闹剧结束后就脱下这身军装,带着积蓄远走高飞。
离开旧大陆前往远南找个没人认识自己的海滨小镇,开间小酒馆,余生也不用继续在那些大人物的阴影下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此时02近卫军已经整装出发,两支二线兵团紧随其后。
这支二十八万人的庞大军团在进山前就明智地分成了三路纵队,如同三把锋利的尖刀,分别刺向高尔加索山东侧三处不同方向。
狭窄的山路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军队同时行进,若是强行挤作一团,恐怕连最基本的战术机动都难以展开。
指挥官们心知肚明,在崎岖山地中,分散进军才是明智之举。
二十八大军调动的大动静可瞒不住外界,露西亚国内民间也开始关注起来。
街头巷尾,酒馆茶肆,人们都在热烈讨论着高尔加索山的战事。
谁能想到,区区山民竟能让共和国的一个主力师铩羽而归?
市井间流传着各种说辞,有人说波洛耶夫太过轻敌导致战败,有人说山里藏着精锐部队。
更有甚者信誓旦旦地宣称看到了一支神秘的武装部队。
但这些议论大多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几乎没人相信那些山民能抵挡住第二波二十八万大军的洪流。
要是其他列强国家境内,发生这种镇压治安性质的战事就折损了半个主力师的大新闻,舆论怕是早就爆炸了。
可露西亚人却出奇地淡定,甚至还有地下赌场开出了胜负盘口。
这份见怪不怪的态度,或许要追溯到全面战争时期。
当年罗曼诺夫七世的征粮政策引发各地农民暴动,比起眼前仅仅是偏远山区的骚乱,可是要热闹多了。
不仅是露西亚民间,外部国际上也有不少目光被吸引了。
本来只是一场普通的平叛行动,根本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力。
可现在搞得二十八万大军齐齐开拨,一下子就让他们都诧异了起来。
各国驻莫尔科斯的大使馆纷纷以“慰问”为名,实则暗中派遣情报人员四处打探。
各国对这场战事的关注程度各不相同。
有些国家只是例行公事地收集情报,而另一些则暗怀心思,试图从这场冲突中寻找可乘之机。
那些精明的外交官们一边品着香槟,一边在觥筹交错间盘算着。
或许可以暗中资助某些反对派势力,又或者借机压低露西亚的出口商品价格。
旧大陆西部各国的外交官们端着香槟,在使馆的落地窗前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对他们的祖国而言,一个陷入内乱的露西亚在地缘上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若是能够分裂成多块那就更好了。
但在国内实行高压剥削统治的前提下,竟然还能够动辄就动员数百上千万的“灰色牲口”嗷嗷叫的冲向战场。
这种可怕的动员能力让不少国家都寝食难安。
即便那些被戏称为“灰色牲口”的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平平,但光是那人海战术的规模就足以令人胆寒。
而现在冬宫议会取代了沙皇政权,别管内部再怎么“类人群星闪耀”,但相对而言,却是要比沙皇政权进步多了。
至少图拉索夫这群人都懂得发展经济和工业的重要性。
更令旧大陆西部各国警惕的是,露西亚的军事改革已初见成效。
那些曾经不堪一击的二线兵团,如今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灰色牲口”,而是逐渐蜕变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若是有机会削弱甚至支解这个庞大的国家,西部各国尤其是布列塔尼亚这个“万年搅屎棍”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毕竟,一个四分五裂的露西亚,最符合这个“离岸平衡手”的利益。
可能是各国的动作太露骨了一点,让露西亚共和国也警惕了起来。
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的会议厅里,露西亚专员猛地拍案而起,厚重的橡木桌面在他掌下发出沉闷的响声。
“某些国家的手伸得太长了!
这不过是一次例行的治安行动,却被某些居心叵测的国家渲染成国际事件。
我奉劝各位,管好自己的边境线就够了,露西亚的内政还轮不到外人指手画脚!”
其他各国专员都表面安慰他消消气,但实际上听进去多少就天知道了。
而高尔加索山中,阿列谢克匆匆递上一份报告,林恩接过时眉头立刻拧成了结。
报告显示最近有不少形迹可疑的外来者试图潜入山区,好在都被巡逻队拦在了半路。
林恩无奈的说道:“是不是来推销军火?”
列谢克微微一愣,随即补充道:“不全是。
有些自称情报掮客,坚持要面见您本人,说是能搞到大批军火,还有些自称是国际主义人士,说若有需要的话可以免费提供军火与物资。”
林恩闻言冷笑一声,将报告随手扔在桌上:“告诉他们,我没空陪人玩捉迷藏。
以后再有这种不速之客,直接轰出去!
真想谈生意,就让他们去山脚小镇等着,具体怎么接头,你们看着办。”
第504章 白嫖
短短数日内,根据地的干部们就迅速敲定了一套严密的山外联络方案。
在高加索山西侧的阿尔马维尔小镇,酒馆和旅店突然挤满了形形色色的陌生面孔。
有自称国际志愿者的理想主义者,有带着厚厚支票簿的“慈善家“,还有操着各国口音的“外贸商人”。
这些慕名而来的“好心人”,个个都声称要支援山中的“反抗冬宫暴政的自由战士”。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真正的目的不过是想往露西亚这团烈火上再浇几桶油。
阿尔马维尔小镇的集市上人声鼎沸,操着各国语言的商贩们正唾沫横飞地推销着他们的“援助物资”。
然而根据地的战士们却像块难啃的硬骨头,任凭对方说得天花乱坠,始终就一句话:“要钱没有,要命不给,只收白送的军火物资。”
这番直白到近乎无赖的态度,让那些打着“人道主义援助”旗号的外国掮客们风中凌乱。
他们见过讨价还价的,见过欲擒故纵的,却从来都没见过这么理直气壮白嫖的。
有个布里塔尼亚军火商当场就摔了酒杯:“见鬼!你们这群山里的土匪比威尔斯的银行家还抠门!”
而与其谈判的战士只是懒洋洋地靠在墙边,眼皮都没抬一下。
“得了吧,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你我心里都清楚。
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顿时那名布里塔尼亚军火商被噎住了,他还真不敢一走了之。
国内军情处给他的密令写得明明白白:这批军火必须送到高尔加索山民手里。
先前那些虚张声势的讨价还价,不过是自己想从中捞点油水罢了。
此刻面对对方油盐不进的态度,他只能强压怒火,讪笑着凑上前继续商量运输细节。
周围其他国家的掮客们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嘀咕。
“司辰在上,我干这行二十年,头回见到军火商倒贴钱求着人家收武器的!”
尽管那些“国际友人”们憋着一肚子火,却不得不捏着鼻子继续商讨军火运输事宜。
与此同时,各国情报机构仍不死心,像嗅到血腥味的狼群般不断往高尔加索山脉派遣探子。
林恩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窥探搞得烦不胜烦,干脆在西侧防线加派两个团作为巡逻队,又在各处隘口增设了巨蟒机魂哨站。
那些鬼鬼祟祟的探子们刚摸进山区,就被神出鬼没的巡逻队逮个正着,灰头土脸地被驱逐出境。
但这种滴水不漏的防御反而让各国情报头子们暗自点头看来这批军火投资不会打水漂。
光从这严密的封锁能力就看出对方的组织程度,这绝非普通的山匪作乱。
有趣的是,高尔加索根据地展现的实力越强,这些外国势力反而越兴奋。
他们心照不宣地停止了刺探行动,毕竟目的只是让露西亚内战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至于高尔加索山的反抗军能掀起多大风浪?
没人真指望高尔加索山这群“山老鼠”能撼动露西亚这头巨熊。
但若能搅得冬宫那帮老爷们寝食难安,引发全国范围的动荡骚乱,这笔买卖就值回票价了。
他们像赌徒般摩挲着筹码,暗自期待这场山火能蔓延成燎原之势。
最好能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样,让露西亚各州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都揭竿而起,那才叫真正的意外之喜。
毕竟对这些隔岸观火的人来说,露西亚这锅汤搅得越浑,他们捞鱼的机会就越多。
与根据地西侧的鸡飞狗跳成鲜明对比,东侧前线却出奇地平静。
波洛耶夫就像个打卡上班的公务员,每隔一段时间就带人进山转一圈,然后煞有介事地向冬宫议会提交精心炮制的“军情报告”。
这位将军也深谙官场之道,每一份假情报都精准地挠在议会老爷们的痒处。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反抗军的状况:确实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暗中资助,轻武器充足但缺乏重火力。
军事训练则由几个流亡贵族出身的“狗头军师“负责,勉强维持着半吊子的组织度。
在报告中,他将反抗军塑造成一个看似唬人实则外强中干的草台班子。
在山里还能靠着地形优势上蹿下跳有些难缠。
但要是胆敢出山攻城略地,立刻就会像吹胀的气球般暴露出虚弱的本质。
到时候失去地利优势的叛军,不过是等着被正规军一网打尽的瓮中之鳖罢了。
而图拉索夫和弗拉基米尔两派议员也都同时放下了心,似乎对高尔加索“暴民”的实力不再担忧。
但在应对外国势力搅局这件事上,两派人马却各怀鬼胎。
议会大厅里,所有议员都义愤填膺地谴责外部干涉,信誓旦旦要严查各自辖区的军火走私路线。
然而弗拉基米尔派系的人前脚刚说完场面话,后脚就暗中放开了三条秘密运输通道,让境外军火得以源源不断流入山区。
毕竟他的目的是让这场战争打成烂仗,当然也乐得加强高尔加索反抗军的实力,反正实力再强也翻不了天。
而高尔加索山根据地的西部前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
就见山间一辆辆卡车与机械驮马满载着物资沿着平坦的碎石路前行,扬起阵阵尘土。
战士们挥汗如雨地在各个战略要地构筑工事。
从连级战壕到营级堑壕,再到团级防御体系,最终连结成一道南北走向绵延千余公里的钢铁防线。
这条由南向北延伸的狭长防御带,将西侧所有入山通道堵得严严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