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双方训话结束后,高尔加索山区与国防军展开了为期五天的军官复盘交流活动,利沃夫根据地的部队也受邀参与其中。
高尔加索山区的军官们始终保持着谦逊求教的态度,人家国防军的实力确实更胜一筹,虚心学习是理所应当的。
而国防军的军官们在经历了斯林齐的严厉训斥后,也都端正了态度,再也不敢轻视这些来自高尔加索山区的新兵们。
而有意思的是,交流会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当双方军官正式会面时,那位在演习中被“包饺子”的装甲一师五团团长的表情异常精彩,既有尴尬又带着几分欣慰。
而怀尔斯则是一脸懵逼的看着对方脱口而出道:“老团长?怎么会是您?”
怀尔斯在调任高尔加索山区之前,正是这位五团团长麾下的一名营长。
五团团长望着昔日部下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脸上挤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道。
“打得好!这一仗确实漂亮!
你也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而高尔加索山区其余的二十九名原国防军老兵也都纷纷和自己原来部队的长官叙旧交谈,让见面会原本氛围变得轻松缓和了起来。
这些老兵们或是与昔日上级握手言欢,或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回忆往昔,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冲淡了演习后的紧张气氛。
国防军的军官们看到这些曾经带过的兵如今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脸上也不禁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就这样,军官们开始愉快的交流复盘了起来。
等为期五天时间的交流复盘结束之后,将立即在高尔加索山区展开新一轮实战演习。
届时根据地部队的对手将更换为国防军的另一个师。
在军官们进行交流的同时,林恩跟随安娜斯塔西亚来到了另一处模拟战场的导演部大厅。
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激烈的海空协同作战画面。
辽阔的海面上,两支舰队正在进行激烈交火,舰炮轰鸣声此起彼伏,鱼雷爆炸激起的水柱接连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支舰队完全由驱逐舰和护卫舰组成,没有一艘巡洋舰或战列舰等大型战舰的身影。
与此同时,天空中一艘艘飞艇腾空,释放出一架架战斗机。
这些战机如同蜂群般在空中缠斗厮杀,为争夺制空权展开激烈角逐。
导演部大厅内,安娜斯塔西亚正观看着各处光屏上实时传回的战场画面,忽然转身向新任海军部长哈罗德将军致歉道。
“哈罗德将军,萨尔斯当前国力有限,我们只能优先保障陆军和空军的建设发展。
让您这样经验丰富的将军来统领这支规模有限的近海岸防舰队,实在是委屈您了。”
第456章 《母舰》
哈罗德爽朗一笑,毫不在意的说道:“您言重了,这是我自愿的选择,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原本以为至少要重零开始,从鱼雷艇组成的“舢舨舰队”起步慢慢发展。
没想到萨尔斯的情况远超预期短短一年就组建了吨位15万的近海舰队。
再加上这处神奇的榕树空间,海军训练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他继续感慨道:“在布里塔尼亚时,我遇到的情况更多是船等人。
而萨尔斯却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海军官兵,变成了‘人等船’,这对任何海军将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都说“百年海军”,虽然以如今的科技水平,不至于真的要一百年时间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但也能从这个说法中看出,海军建设的周期确实是相当的漫长。
这主要是因为军舰造价高昂、建造周期长,而且人员训练也极为复杂。
战舰无法像工厂流水线产品那样一艘接一艘的下水。
即便是空军训练飞行员,至少还能批量生产训练机,而海军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所以想要训练,就必须先有船,但船造的慢也是无法。
没有船就无法展开训练,也无法让战舰形成战斗力。
这就导致大多数国家的海军都普遍存在“船等人”的现象,战斗力形成周期被大大延长。
而萨尔斯公国却是能够依靠榕树空间直接进行实战训练,迅速培养合格的海军官兵,现在反而成了“人等船”。
毕竟无论怎么训练,都比不上在战场上真枪实弹的实战对抗来得有效。
大概一年半前,林恩直接给白宫顾问布里茨出了个馊主意,进而引发列强之间掀起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
而萨尔斯公国当然也抓住了这一机遇,与普尔思帝国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以“租用”名义接管普尔思的造船厂,并派遣本国工人前往学习实践。
这一安排巧妙地规避了《赛格纳条约》对普尔思帝国发展进攻性武器的限制。
条约虽禁止普尔思建造战舰,但无法限制第三方国家在其境内租用造船厂造船。
根据协议细则,新建造的战舰以及相关成本都将由两国平均分配。
50%归萨尔斯所有,剩余50%名义上归属萨尔斯,但实际上却是普尔思所有。
由改换国籍的普尔思海军官兵驾驶,长期驻守普尔思港口。
对外界的说法就是由萨尔斯海军负责普尔思海岸防御,防范海盗侵扰。
不管其他国家信不信,反正萨尔斯与普尔思是信了。
就在各国心照不宣之下,普尔思直接绕过《赛格纳条约》中扩军的限制,拥有了重建海军力量的机会。
而普尔思海军军官也将无偿为萨尔斯海军提供专业训练指导,帮助其快速形成作战能力。
一年半的时间,普尔思各大造船厂开足马力一共建造了30万吨级的各类战舰。
根据双方战略需求,普尔思主要接收战列舰、巡洋舰等主力战舰,其余“小船”以后慢慢补齐就是了。
而萨尔斯则优先选择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组成一支近海防御型战舰。
双方各取所需,算是皆大欢喜。
而实际上,安娜斯塔西亚已经决定放弃发展主力战舰的计划,这不仅是林恩的建议,就连哈罗德将军也持相同观点。
两人都主张优先发展母舰。
起初林恩也是颇感意外,他没想到这位曾担任布里塔尼亚主力舰队指挥官的资深海军将领,居然还是个‘CA党’。
但二人交流过后,却发现各自所说的“母舰”完全都不是一回事。
林恩的思路是和他前世海军发展历程一样,用装着飞机在大海中到处跑的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作为新一代的主力舰。
而哈罗德所设想的“母舰”,居然是装着一堆鱼雷艇到处跑的“鱼雷母舰”!
一开始林恩惊的下巴差点都掉了下来,但与哈罗德将军深入交流后,才意识到自己被固有思维局限了。
这个世界的海军体系虽然表面与他前世二战前的格局相似,但内在却存在根本性差异。
关键在于,这个世界的飞艇技术远超他前世的认知水平。
在速度、航程、载重能力和防御性能等关键指标上都实现了全面超越,完全具备了军事化应用的条件。
亚美利加联邦空军那些搭载完整飞行编队的空中航母就是最好的例证。
既然老子的飞艇都能带着飞行编队到处远程投送了,还要个屁的航空母舰?
而相应的,这个世界的各类水面战舰,除了具备更强大的火力和更大的吨位,堪称“多炮塔神教”信徒的梦想之外。
战舰防空能力建设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而哈罗德将军在现有的海军体系下,对于航空母舰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却对“鱼雷母舰”的设想非常感兴趣。
他的构想来源于对大量实战案例的分析研究。
哈罗德发现,当鱼雷艇以集群方式作战时,其取得的战果与自身战损比,在性价比上远超传统海军舰队作战模式。
若是用五十艘鱼雷艇进攻一支主力舰队,就算最后全军覆没。
但哪怕只是击沉敌方一艘驱逐舰,从人员损失与装备成本方面进行综合对比,那都算是血赚。
实战数据表明,鱼雷艇的平均命中率维持在10%左右,而主力战舰主炮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命中率不足3%,战舰近防武器系统对鱼雷艇的拦截成功率不超过15%。
通过各类实际案例建立模型后,若将鱼雷艇规模扩大到一百艘,其对敌方作为舰队核心的战列舰,击沉概率将显著提升!
仅从军事、经济角度分析,即便一百艘鱼雷艇全军覆没,只要成功击沉一艘战列舰,其效费比仍比传统舰队决战高出十倍以上!
当然,这种类似“神风特攻”自杀式袭击的极端推演,也只是哈罗德将军研究‘鲨群战术’时采用的简化对比模型。
目前他的‘鱼雷母舰’构想尚处于理论验证阶段。
萨尔斯公国盛行的实用主义“绩效赢学”理念,也影响了哈罗德的战术思维。
再加上以萨尔斯的国力,短时间内都难以组建一支具备基本战斗力的主力舰队。
也让哈罗德不得不暂时先摒弃传统海军发展路线,转而从军事、经济性价比的角度来重新规划萨尔斯的海军建设。
然后他便开始研究起那些舰队中的“小船”,这些小船不比主力战舰,建造周期要快很多。
能够让一个海军基础几乎为零的国家在数年内就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虽然仅局限于近海作战,但作为过渡也足够了。
然而通过对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小型舰艇的深入研究。
哈罗德意外发现,在各类海军装备中,理论上性价比最高的,竟是长期被各国海军忽视的鱼雷艇。
经过多维度评估,即便将敌方空军支援、己方水面救援和人员生还率、战力形成周期等复杂变量纳入考量。
采用鱼雷艇集群“鲨群战术”在作战效益上仍显著优于传统海战模式。
然而考虑到实战环境的复杂性远超理论推演,哈罗德将军正计划利用榕树空间进行实战化测试,以验证“鱼雷母舰”战术构想的实际可行性。
第457章 低成本近海防御
林恩在海军领域完全是个门外汉。
关于陆军建设,他这个“键盘侠军事家”还能够抄老家的作业。
高尔加索根据地的军事体系虽存在某些需要因地制宜调整的细节问题,但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向基本正确。
可海军作战训练这一块儿,林恩就有些抓瞎了。
关键是,海军与陆军存在本质差异。
陆军士兵经过数月基础训练后即可投入战斗,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海军士兵则需要在军舰上完成至少一年以上的远洋航行训练。
这主要源于海军作战环境的特殊性。
战舰长期处于远洋独立作战状态,每艘军舰都是一个封闭的微型社会。
在这种环境下,舰长必须拥有绝对权威的指挥权。
表面上看这种制度显得专制,但在远洋作战中应对各类突发危险就必须这样。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风暴、大型超凡海兽、汹涌的暗流还是随时可能遭遇的敌军舰队。
若在军舰上舰长无法做到一言而决,遇到突发危机时决策延误导致行动失败的话,很可能会造成舰毁人亡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