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无定河捞尸提取词条 第970节

  无奈之下,他们便是听闻了契此“真佛”的名头,便上了山到了佛隐寺来。

  契此虽说不懂医理,但是他却有山宝。

  山宝不仅仅能够归化万物,也能够洞察万物,下到微尘粒子,大到摩诃世界。

  契此观此孩童,便赠其院中野菊一朵,嘱“捣汁敷额”。

  父母携孩童下山,三日后孩童退热,百姓始称契此为“救世佛”。

  此后,佛隐寺内便常有百姓出入,只为契此大师出手救人。

  契此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近近三月便救下病人以千计。

  本就香火不断的佛隐寺,每日更是变得香客络绎不绝。

  他们往往皆是身患病痛,来此为求见契此大师一面。

  不过契此在见多了人后,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救。

  他有三不救原则,一不救垂死之人,因其命数天定;

  二不救无自救之心者,既是自己都不想活了,那还救他作甚?

  三不救生活可自理者,病痛既是不会影响生活,契此也自是不理会。

  不过即便是如此,佛隐寺的门槛也是每日都快被踏破。

  香客们涌入佛隐寺后,斋房和讲经堂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因为契此大师,通常便只会出现在这两处地方。

  至于藏经阁乃是佛隐寺重地,非出家之人不可入内。

  云淮主持看着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满是忧虑,

  毕竟这样一来,弟子们正常的修行也都做不到了,只能每日夜地接待香客。

  他思来想去,便命僧人限制每日入寺人数。

  然这一决定,却引发了部分香客的不满。

  他们认为自己不辞辛劳赶来,只为求得生机,

  却被拒之门外,实在不合理。

  契此知晓此事后,便提议增设“晨钟暮鼓”,分时段引导香客进入。

  云淮主持听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便采纳了契此的建议。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饶是契此并非凡人,但也感觉到众生皆苦。

  他深知病痛不仅折磨人的身体,更煎熬人的心灵。

  佛法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而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何尝不是一种度化呢?

  于是契此决定写出一本经文,想要借佛学而说医术。

  有了这个想法后,契此便开始着手准备。

  他在脑海中构思着经文的大致内容,思索着如何将佛法与医术融合。

  经过三月,这本经文逐渐有了初步的模样,他将其命名为《佛说慈悲医心经》。

  契此将经文分为三卷。

  上卷医心,以“四无量心”为主,畸慈、悲、喜、舍疏导郁结,详解禅定调息之法。

  中卷医身,其中记录百种常见草药图谱及炮制口诀,如“金盏菊曝干三蒸,合檀香末可镇邪热”。

  下卷医世,其中内容强调“治病须治贫”,指导僧人协村民开药田、建义诊寮房。

  争议初现:有僧人质疑“僧人涉俗务过深”,契此写出“药师佛十二大愿”回应,二人达成“只传医理,不营药肆”的约定。

  然当契此的经文初稿在寺内传开后,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僧人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僧人本应专注于清修,

  而契此倡导的这些行为,让僧人涉入俗务过深,违背了佛门的清规。

  契此听后,并没有生气。

  他理解这些僧人的担忧,于是写出“药师佛十二大愿”来回应,

  其中便有愿众生身心安乐、病苦悉除等愿。

  而且也向诸僧人说明,帮助百姓治病,也是践行佛法。

  而且契此还和诸僧达成了“只传医理,不营药肆”的约定。

  也正因此,佛隐寺中,一处特别的“医禅堂”应运而生,

  其中行医者,便是通读了契此新经的僧人。

  弟子们白日学经辩法,傍晚辨识草药、研磨药粉。

  而病患们想要在这“医禅堂”得到救治,也并非是可以免费获得。

  而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劳作,比如帮忙打扫寺院、整理草药,

  或是协助弟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换取救治。

  至于无力做这些事情的重病患人,则可在病愈之后再行兑现。

  在佛隐寺的影响下,附近的村民们也开始接触并学习《佛说慈悲医心经》。

  不少百姓在佛隐寺的影响下,皆是选择成为了一名郎中,在各个村落不断游走治病。

  不过也有僧人见不惯佛隐寺的繁荣,便是想着法子想要掰倒契此。

  偶然间,他们在经文中看到了“以毒攻毒”的疗法,

  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误以为契此在重蹈梵教的覆辙。

  他们不知道,这种疗法实际上是利用微量瘴气激发人体的抗力,

  只看到了“毒”字,便想到了昔日的梵教。

  于是他们匿名向官府举报,称佛隐寺的契此是“妖僧制毒”,企图危害百姓。

  官府接到举报后,立刻派出差役前往佛隐寺。

  不过医禅堂的弟子们虽说是惊慌失措,而契此却是镇定自若。

  契此按照经文所述,亲自煎制药汤,并毫不犹豫地饮下。

  官差们见此也知晓无计可施,毕竟他们若是抓了契此,

  今日也是定然出不了这山。

  在随意地搜查一番后,便是离开了。

  就在这时,曾在医禅堂得到过治疗的百姓们也得知了此事。

  他们纷纷携家带口来到官府,向官府讨要说法。

  官府也终是认定了契此的新经无害,并且不再遏制《佛说慈悲医心经》的传播。

  山道上,挑药筐的老汉哼着小调:

  “七月日头毒呦晒它三遍黄”

  这是《佛说慈悲医心经》中的内容。

  城镇上,药铺掌柜眯眼听着柜台前,衣衫褴褛的老妇念出的药方,不禁嗤笑道:“又是佛隐寺那套?”

  老妇咳嗽了几声,继而说道:“观他佛道妖道,能退烧的就是菩萨!”

  ……

  不过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对于其他的寺庙而言却非如此。

  这日清晨,云淮主持展开了面前的传信。

  此刻,那卷《佛说慈悲医心经》被摊在案头,边角还沾着些许墨水。

  云淮主持耐心读着这一卷来自佛门牛耳“空桓大师”的来信。

  其中内容不外乎便是抨击契此:“悬壶济世是道门的事。“

  “佛门讲空,讲舍,哪有捧着药秤念阿弥陀佛的道理?“

  云淮主持念到这里,将信纸凑近烛火,不禁叹道:

  “一部医经,照尽红尘痴相。”

第798章 布袋和尚

  契此很明白,佛法不仅是诵读经文、参禅打坐,更需践行。

  在佛隐寺的日子里,他虽然潜心钻研佛法,撰写经文,但他总觉得还缺少一些什么。

  他意识到,只有走出寺院,深入到众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

  于是,契此也是向云淮主持表示道:

  “佛法贵在躬行,吾愿托身行脚,遍历山川,以弘传《慈悲医心经》于遐迩。”

  云淮手中念珠转动,流露出担忧之色。

  不过他也没有去劝阻契此,毕竟二人相识多年,

  他很明白,契此已经是决意了的事情自己根本没办法阻拦。

  云淮主持不禁叹息一声:“既是如此,便愿你此行安顺,广布佛法医术,以济群生。”

  契此双手合十,鞠了一躬后便离去了。

  天色渐暗,夜幕即将笼罩整个佛隐寺,禅房内烛火摇曳。

  契此独坐案前,展开未完成的《慈悲医心经》手稿。

  他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开始认真地誊抄起来。

  契此誊抄完成后,已近天明,

  他又将一份份抄本卷起,分别摆上书架。

  契此轻叹一声,又将其中一卷收入行囊,作为自用。

  整理好行囊后,契此背起行囊,拿起竹杖。

  他走出禅房,来到佛隐寺的山门前。

  山门前的台阶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契此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远方。

  不多时,云淮主持带着几名弟子匆匆赶来。

  云淮走到契此面前,看着他:“此去路途遥远,你一定要保重自己。”

  “遇到困难切莫逞强,能回来便回来。”

首节上一节970/10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