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无定河捞尸提取词条 第965节

  这一段时间内,主持对摩诃的关注从未减少,

  而且在与摩诃的相处和交谈中,他愈发觉得眼前之人与众不同。

  主持认为摩诃极为有灵性,慧根深厚,应当天生和佛门有缘。

  每次与摩诃探讨佛法,主持都能从摩诃的言语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智慧。

  摩诃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见解皆是深刻独到,往往能一语中的,让主持为之惊叹。

  无论是对佛法经典的解读,还是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摩诃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这种理解并非来自于书本的死记硬背,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悟。

  这一日,主持又与摩诃进行了一番谈话,

  毕竟摩诃已经是不断多次地缠着主持,问他求取法名了。

  他们坐在禅房之中,周围静谧无声,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

  主持执茶盏向摩诃问道:“昨夜山寺敲钟,钟声入云,你可听见?”

  摩诃垂手言道:“弟子听见钟声十二响。”

  主持言道:“钟声响时,可曾惊飞檐角宿鸟?”

  摩诃双手合十:“惊飞三只,又落下两只。”

  主持将茶盏轻落下:“若钟声惊飞众生烦恼,当如何停驻?”

  摩诃以竹枝蘸茶水画圈:“主持请看,杯中月影随波摇曳,却未曾碎过。”

  “水波自起自灭,空月不增不减。

  “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主持忽将茶汤泼向地面:“此刻水归何处?”

  摩诃微笑道:“渗入泥土润草根,流入溪中化云气。”

  “看似消失,实则遍在。”

  主持击掌赞叹道:“善哉!”

  “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当名‘契此’。”

  “契此么?”摩诃没有多说,只是默然受之。

  “主持。”他随即又微微欠身,开口道:“贫僧近来实在觉得无趣,每日功课已熟稔于心。”

  “还望主持能安排些别样的事,让贫僧做做。”

  主持抬眼,目光落在摩诃身上。

  他轻捻佛珠,心中犹豫纠结。

  虽说摩诃在他看来是慧根极佳,是天生的僧人,但其毕竟才加入到庙内不久。

  只是若一味让他做些寻常功课,主持又怕埋没了他的天资。

  思忖良久,主持轻咳一声,说道:“藏经阁中经卷浩如烟海,我寺弟子常去翻阅,却也时有困惑。”

  “你慧根非凡,若能去藏经阁,为其他弟子答疑解惑,倒也可磨炼心性,不知你意下如何?”

  摩诃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欣然应道:“贫僧愿往,定不负主持所托。”

  第二日清晨,摩诃便来到了藏经阁。

  藏经阁中,弥漫着淡淡的檀木香和陈旧纸张的气息。

  一排排书架上,堆满了经卷,

  阳光透过窗棂的雕花,洒下细碎的光影。

  不多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沙弥匆匆跑来,

  他看到摩诃之后颇为惊异,便是开口问道:“星越师叔呢?”

  摩诃开口说道:“主持派他下山行走了。”

  下山行走算是一件苦活,但也是每个僧人的必修之路。

  那沙弥点头了点头:“你便是才出家的那位契此师兄吗?我听主持对师父夸奖过你。”

  摩诃点了点头,并不多言,之事依旧读着手中经卷。

  那沙弥此刻又有些焦急:“师父要考校我些经卷,可星越师叔却是下了山去,我该如何是好啊?”

  摩诃开口问道:“经书么?你也可问我。”

  沙弥有些惊奇问道:“可师兄不是新出家不久么?”

  摩诃笑道:“出家前,我便通读了不少经文了。”

  那沙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开口问道:“那就麻烦摩诃师兄了!”

  “我近日研读《法华经》,但对其中‘诸法实相’之理,实在难以参透,还望师兄指点一二。”

  摩诃微微颔首,示意小沙弥坐下,

  而后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法华经》的注疏翻开,

  他目光如炬,扫过字里行间。

  片刻后,他开口道:“小师弟,所谓‘诸法实相’,并非遥不可及。”

  “你看这藏经阁中的经卷,每一卷都有其独特之处,却又都蕴含着佛法的智慧。”

  “这就如同世间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性,但本质上都是空性,皆由因缘和合而生。”

  说着,他拿起案几上的一支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就好比‘诸法实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包容一切。”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这看似纷繁复杂的世间,寻得这‘实相’。”

  小沙弥听得入神,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多谢师兄,我似乎明白了。”

  坐在一侧旁听的一位年长弟子听着,也是十分的惊奇,

  毕竟此前的“星越师叔”虽说是擅讲经文,但也没有摩诃所言的这般清晰,

  他见那沙弥离开,也是走来主动请教道:“摩诃师弟,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这年长僧人见摩诃点头,也是说道:“关于《楞严经》中‘七处征心’之说,我反复研读,仍是似懂非懂。”

  “还请师兄为我解惑。”

  摩诃微微眯眼,陷入沉思。

  少顷,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窗外的青山绿水,说道:

  “师兄,你看这世间的一切,山是山,水是水,可在我们心中,它们又是什么呢?”

  那弟子顿时一愣:“山不就是山,水不就是水么?”

  磨合摇了摇头,继而说道:“所谓的‘七处征心’,就是要我们寻找这颗‘心’究竟在哪里。”

  “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因为我们的心,本就如同这虚空,无所不在,又无所可寻。”

  “我们执着于寻找一个具体的‘心’,就如同在水中捞月,终究是一场空。”

  那弟子听后,微微点头,口中喃喃自语: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原来如此,多谢师兄指点迷津。”

  日子一天天过去,摩诃在藏经阁中为众多弟子答疑解惑,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让弟子们对佛法理解更甚,也让他在寺中的声望日益提高。

  而主持听闻弟子们对摩诃的赞誉后,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

  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契此果然不负所望,假以时日,必能在佛法上有大成就。”

  在寺庙中,日子如潺潺流水般悄然逝去。

  摩诃每日于此,于晨钟暮鼓间修行,在青灯古佛旁参悟,为弟子们不断阐述经文要义,

  并且有时候,就连主持都找他阐释经文。

  甚至于还有其他寺庙的僧人听闻后,因惊奇而赶来和摩诃坐而论道。

  因此,摩诃逐渐开始声名大噪,连着他所在的“佛隐寺”也出了名,

  甚至于还有传言遁出,说“佛隐寺”有真佛下得凡尘,隐没其中,方才取得此名。

  对于此,摩诃只不过是一笑了之,并不太在意。

  不过这也让佛隐寺的香火逐渐旺盛,每日前来烧香拜佛的普通人比起昔日,不知道多了多少。

  这一日,摩诃像往常一样,在藏经阁内翻阅经文。

  他身着朴素的僧袍,在书架间缓缓踱步,

  而后挑选了一本经文,静静地坐了下来。

  他轻轻地翻开经文,目光逐字逐句地扫过字里行间。

  经文所述,乃是业果。

  那一行行关于因果循环、业力相报的阐述,

  平日让他看来,并无什么,

  但今日让摩诃看来,却是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

  摩诃看到此,脑海中突然闪过许多画面。

  那些曾经在梵教时的过往,那些血腥的场景、扭曲的教义,

  以及被因他而受伤的无数生灵,不禁让他长长唏嘘。

  他仿佛又看到了鲜血四溅,哀嚎遍野,

  无数无辜的生命,直接或是间接地因为他而消逝。

  即便那虽说是因为罪业头骨控制了他的本心,但是这么些年以来,摩诃也是无法忘却。

  那些罪孽如同枷锁,让他在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

  他深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不是一句被控制就能轻易抹去的。

  摩诃此时也是突然心生一个想法,那就是写一本属于自己的经文!

  他渴望能以一种方式,洗去身上的罪孽。

  他希望通过书写,将自己的忏悔、对业果的理解以及对佛法的感悟都记录下来,

  不仅是对自己过往罪行的反思,更是希望能为他人提供一些警示和指引。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首节上一节965/10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