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23节

  刘邦满意的点了点头。

  “很好,我大汉的韩将军也是一位知恩图报之人,韩将军此举定能流芳百世。”

  唐朝。

  李世民思索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朱元璋确实做到了啊!”

  明朝。

  朱棣望着天幕沉思道:“义惠侯,朕记起来了,好像就埋葬在爷爷奶奶老家,祭祀的时候朕还跟着父亲去过刘家。”

  【朱元璋安葬好父母兄弟之后便开始了乞讨生活,为了活命他在皇觉寺削发为僧,当起了行童】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天灾不断,皇觉寺也无以为继,朱元璋被迫赶出寺庙,再次当起了乞丐】

  【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加入了反抗元朝压迫的起义军,拜入郭子兴的帐下】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之后骁勇善战,勇猛无比,再加上为人机敏,还略懂文墨,于是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被留在帅府当差】

  【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朱元璋尝尝身先士卒,几场大战下来,朱元璋逐渐崭露头角】

  【朱元璋深的郭子兴的赏识,甚至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朱元璋,朱元璋也趁此一路高歌】

  【随着起义军不断壮大,各个将领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分歧,朱元璋趁机另立门户,凭借着强大的军事才能,朱元璋的军队很快就壮大起来,攻打下元朝首都,建立大明王朝,最终收服其他起义军,完成大一统】

  【朱元璋出自社会最底层,也是最明白底层百姓所盼所想的皇帝,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制订了十分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尤其是对待民间偷盗,杀人等行为制订了十分严苛的法律,但是对于一些藐视皇权、辱骂皇帝等无实质性伤害行为的罪行却十分宽容】

  【朱元璋一生最狠贪官,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贪官他父母兄弟也不会饿死,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明皇帝】

  【朱元璋十分注重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亲自拟定,官员收受贿赂80贯钱绞刑处死;监守自盗40贯钱斩首;官员贪污银子60两则斩首,然后剥皮,并填充稻草示众】

  【如此严苛的法律可见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痛恨】

  秦朝。

  嬴政忍不住拍手叫好。

  “好,这个剥皮法填草示众的刑法好啊,以后我大秦当有此法律,看以后谁还敢贪污受贿!”

  一众大臣上前附和道:“陛下圣明,此法比斩首更能威慑百官!”

  

第41章 何不食肉糜

  【今天我们来说一位另类皇帝,他算不得是昏君,毕竟身不由己,他虽然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后世只觉得他很可怜,他就是一代痴儿司马衷】

  听到天幕的声音,所有知道典故的皇帝都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副看好戏的表情。

  隋朝。

  杨坚饶有兴趣的看着天幕,杨坚很想知道后世是如何评价这位荒唐至极的皇帝的。

  “司马衷,如果是他的话就无愧于昏君的称号了。”

  而此时,曹操听到司马衷这个名字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站在不远处的司马懿。

  司马懿见状立刻慌了起来,赶忙跪在地上辩解道:“丞相,绝不可能啊,丞相!”

  曹操看着跪在地上的司马懿略有所思。

  自从汉室被曹操掌控之后司马懿一直不肯归顺,直到曹操任丞相一职才强行把司马懿绑在身边,给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目的就是把司马懿捆在自己身边。

  任用多年,哪怕司马懿曾经忠于汉室,但现在基本已经死心了,可是曹操没想到他还敢谋反。

  司马懿辩解道:“陛下,这天幕不知道说的是哪朝哪代,或许是几千年后,您是知道的,普天之下姓司马的何其之多。”

  听到司马懿的辩解朝中大臣都笑了,什么时候复姓成了烂大街的存在了,又什么时候姓司马的成了多数了。

  不过曹操并没有立刻将司马懿拿下,一来他现在还是汉室的丞相,在朝中还是要注意形象的;二来曹操也算重用司马懿,不会因为一个名字就轻易杀了司马懿,至少也得等天幕有确切消息再动手。

  【司马衷从小智力低下,据记载,他父亲司马炎担心司马衷继位之后丢了祖宗江山,于是出了几道考题想要考考他,结果被他的妻子得知以后,找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替司马衷写出了答案,司马炎并不知情,以为儿子虽然智力低下,但思维清楚,于是便放心的将皇位传给了司马衷】

  讲到这里,不仅各朝代的皇帝懵逼了,就连刷视频涨姿势的观众也懵逼了,一时间弹幕刷的飞起。

  “不是,几道考题就放心把皇位传给一个智障?”

  “司马炎不知道他儿子是傻子吗?还是司马炎在自欺欺人?”

  “我靠,作者不会是营销号吧,你确定这是正史记载?怎么这么草率啊!”

  “我还特意搜了一下,司马炎有18个儿子,除了两岁夭折的司马轨不算,司马衷排行老大。”

  “啧啧啧,封建社会嫡长子制害死人啊!”

  此时,了解司马衷是个什么人的皇帝也都惊讶的合不拢嘴。

  唐朝。

  李世民有些震惊的问道:“诸位爱卿,谁知道这天幕说的是不是真的,这司马炎就这么放心把皇位交给一个傻子?”

  杜如晦站出来回答道:“回陛下,史书记载确有此事,应该是真的。”

  李世民被震惊到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感叹道:“这司马炎也是个老糊涂啊!”

  【智力低下的司马衷继位之后朝堂中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决策,因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司马衷在华林园玩耍,见到池塘里有几只蛤蟆便问道:这是什么,叫声如此响亮】

  【随从的官员回答道:这是蛤蟆】

  【于是司马衷又问道:那这蛤蟆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

  【随从的人被问的一脸懵逼,只有随身侍奉的太监巧妙的回答道:这在官家池塘里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家池塘里的就是私家的】

  【这就是司马衷,一个二十多岁连蛤蟆都不认识,基本生活常识都不懂的弱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弱智仍然当上了皇帝,简直是天下百姓的灾难】

  宋朝。

  赵匡胤感叹道:“这样的人当了皇帝,还不如同傀儡一般,真不知道司马炎当时是怎么想的,大好的江山就这样败坏了。”

  接着赵匡胤又得意的说道:“要论皇权,还得看朕,杯酒之间稳坐皇权,御臣之术当属如此。”

  说完赵匡胤又得意洋洋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除了官私蛤蟆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一句“何不食肉糜”】

  【当时司马衷继承皇位,有一年闹饥荒,大臣禀报说,百姓没有饭吃,只能吃草根,吃树皮,许多人被活活饿死】

  【司马衷听说之后颇为震惊,于是说出了那句话:何不食肉糜】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被震惊的哑口无言,也是这句话让晋惠帝成为了千古昏君之一】

  【其实司马衷一生何其悲也,本身智力低下并不是他的错,但是错就错在生在了帝王家,还是长子,最重要的是司马炎老糊涂把皇位交给了他,以至于司马被迫成为昏君,留下千古骂名】

  “出现了,出现了!”

  “何不食肉糜,一句话被骂两千年,就算再过两千年也一样。”

  “作者说的没错,司马衷也是可怜啊,一个弱智怎么就当了个皇帝呢。”

  “涨姿势了,原来何不食肉糜是司马衷说的,以前一直知道这句话,却不知道是谁说的。”

  “把你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办法。”

  “哈哈哈,楼上NB,也可以用业余时间开你的私家车去跑网约车,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办法。”

  “这都是专家说的,专家的话能有错?”

  明朝。

  朱元璋看着桌子上的糕点陷入了沉思。

  许久之后朱元璋才叹了一口气。

  “何不食肉糜,是啊,咱当了皇帝之后也好多年没有体会过穷苦人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

  “想当年吃树皮,挖草根的日子咱都快记不起来了。”

  朱元璋拿起一块儿糕点放在嘴里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吩咐道:“刘伯温,你连同吏部、礼部、户部一同拟定一份减轻百姓赋税徭役的草案,然后呈上来。”

  朱元璋有感而发想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是作为一国之主朱元璋也明白不可能感情用事,一旦免除百姓大量赋税,国库亏空国家就会产生危机,所以朱元璋打才让刘伯温联合礼部、吏部、户部共同拟定一份可行的草案。

  

第42章 大诗人?大吃货!

  【东坡肉一听就是是和大吃货苏东坡有关】

  “???”

  此时,刚刚升任吏部尚书的苏轼一脸懵逼,他怎么也没想到往常天幕讲的大多都是帝王家的事情。

  哪怕是文武百官也大多是一笔带过,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着重点名了吗?而且还说自己是吃货。

  此刻,宋哲宗和一众大臣的目光也都看向苏轼,把苏轼看的一阵不自在。

  “陛下,臣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苏东坡当时在徐州当知州,带领百姓战胜了大洪水】

  【百姓为感谢苏东坡,特意送了他一头猪,苏东坡把猪肉用一种改良过的红烧的方法做成美食】

  【然后送还给当地贫苦的百姓吃,这道菜叫做回赠肉】

  【之后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和杭州任职期间不断改良这款回赠肉并送给当地穷苦百姓】

  【百姓念及苏东坡恩情,于是把这道菜改称为东坡肉】

  听到这里年轻的宋哲宗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哈哈,苏东坡上前来!”

  苏轼无奈只能上前一步。

  “苏尚书,看来你要名留千古了啊,后世菜谱将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啊。”

  苏东坡苦笑一声说道:“唉,陛下您就不要挖苦微臣了,微臣也没想到后世会因为一口吃的惦记微臣一千年啊!”

  宋哲宗打趣道:“旁的先不说,这个东坡肉朕很是中意,到底是什么美食能传上千年,今天你就留下来教朕的御厨这道东坡肉吧。”

  苏轼无奈,只能拱手答应下来。

  “微臣遵旨!”

  【苏东坡一生可谓起起伏伏,当然这一切也和当时的朝代有关,我们暂且不论,只论美食】

  【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一生为食物写了44首诗词,5篇赋,1篇经,还在39封书信中重点提到了吃】

  【别人被贬官都在哀叹天道不公,而苏东坡被贬官却在感叹当地美食】

  【苏东坡喜欢吃,但是因为穷,他吃的并不是大鱼大肉,大多数美食都是根据当地相对便宜的食材创作的】

  【苏东坡第一次被贬官黄州,写下来猪肉颂,做出了东坡肉】

  【第二次被贬,苏东坡在惠州每天吃荔枝吃到长痔疮,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首节上一节2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