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302节

  诸葛亮摇着羽扇,鄙视道:“阿逊,什么叫我说完了,你就没得说了?”

  “我分明为了照顾你,故意给你留了两个诱因,而你却只说了一个。”

  陆逊顿时瞪大了眼睛:“还有一个?”

  郑平笑着看向诸葛亮:“阿亮,阿逊比你晚来青州,接触的信息也不如你多,你可不厚道啊。”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道:“兵不厌诈,兄长对我的考校,亦是我对阿逊的考校,让阿逊能认知到自己的不足,以后也能认真念书。”

  “不是谁都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陆逊顿时有些气鼓鼓的:“阿亮兄,愚弟天天喊你兄长,你竟然还存了考校之心。你都能不求甚解,为什么愚弟就不能不求甚解?”

  诸葛亮反怼道:“我不求甚解,是因为我读书多,可以举一反三;而你不能不求甚解,是因为你看书太少,只会囫囵吞枣。”

  “你若只去专精兵法,以后的成就也只能当个统兵之将,而无法跟我一样,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民,既有管仲之能、亦有乐毅之才。”

  “唯有如此,才能继承显谋兄经世致用的学问,以文治国安民,以武定国安邦。”

  陆逊顿时泄气。

  诸葛亮又道:“这第五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显谋兄长要拉荀谌入局,借荀谌之手去打乱袁绍在幽、冀、并三州的原本布局。”

  “以人为棋,借力打力,达到兵法之中上兵伐谋的效果。”

  陆逊愕然的看向诸葛亮:“阿亮兄,你这分析得也太偏了些吧?兄长只是让我们回答这次为何能诓骗荀谌的原因,你的答案却偏离太远了。”

  诸葛亮将羽扇轻轻敲了敲陆逊的额头:“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读书少的原因。”

  “读书不是读死书,不是让你在书中寻找几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要举一反三。”

  “兄长不过是随口问了个问题来考校你我,若你我按部就班的回答,又如何能跟兄长讨论这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陆逊低着头,低语嘀咕:“阿亮兄你也太不坦率了,想跟兄长讨论这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直接问就行了。非得说这是第五个原因,还说什么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也就欺负我年幼你两岁。”

  诸葛亮的羽扇顿时一滞,脖子上也多了层薄薄的红晕。

  “哈哈!”

  郑平的大笑声,在官道上回荡。

  良久。

  郑平的笑声渐小,轻赞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求学之路,不可拘泥于旧制古法,阿逊,这一点你要多跟阿亮学习。”

  “我知你专好兵法,然而这兵法之道,以略为上,以术为下。”

  “只专精于术,成就也仅限于攻克城池、击败兵马,而无法凌驾于术之上。”

  “倘若不能明其势,一个小小的离间计,都可能让你功亏一篑,甚至于性命不保。”

  “昔日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论其术,当世罕见。然而乐毅专精于术却忽于略,虽知如何让七十余城归心燕国,却不知如何进退才不会让燕王起疑。”

  “最后让田单反间连环,火牛破敌,尽复齐国七十余城。”

  “而田单亦是如此,能以术破乐毅,却也不能以术保全自身。”

  “反间连环,让燕王驱逐了乐毅;而田单也同样中了离间计,被齐王驱逐。”

  “善用兵者,既要通小术,也要明大略,二者缺其一,皆不能称之为兵道大家。”

  “即便术强如韩信、吴起,最终也枉死于小人之手,不可不察啊!”

  “纵古观今,能同时精通兵法中的术和略的兵道大家,也只有兴周灭商的姜尚一人。”

  “太史公亦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郑平的谆谆教诲,顿时让陆逊多了几分羞愧。

  “兄长教诲,愚弟谨记。”陆逊正色一礼:“愚弟今后,必将用心读书,既专术,也学略。”

  虽然陆逊一开始有不屑之意,但相继被诸葛亮和郑平教诲后,这内心也明白了如今在求学路上的偏颇之处。

  陆逊的态度,让郑平也颇为满意。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由盛转衰的命运。

  郑平亦深知,以个人的力量虽然能中兴汉室,但却避免不了汉室再次由盛转衰。

  当刘备时代的人相继故去,继任者还能继承先辈的思想,镇抚内外吗?

  郑平改变不了盛衰洪流,却可以让盛衰洪流的起伏变得更小。

  一个盛朝急剧衰败的原因,大抵在于第一代人逝去之后,第二代人既不能改革创新、也不能继承先辈智略、反而频频犯蠢,如过山车一般将一个盛世皇朝拉入低谷。

  想让盛衰洪流的起伏变小,关键在于继承人!

  不仅仅是皇帝的继承人,也包括文武臣子的继承人。

  郑平不设局杀孙坚,其核心在于孙坚有个好儿子孙策,孙策又有个好兄弟周瑜。

  这二人尚未及冠,只要善加引导,必然能在大汉中兴后成为国之栋梁!

  孙策周瑜之后,又有刘晔、诸葛亮、陆逊等小辈。

  只要传承不断,不断的有豪杰志士继承先辈之志,这盛衰洪流的起伏,就会变得平缓。

  改变不了盛衰洪流的核心,却可以影响盛衰洪流的运行,这便是郑平应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衰洪流的对策核心。

  回到临淄城,郑平来见刘备,将荀谌入局一事以及荀攸有投效之意告知刘备。

  刘备闻言大喜:“荀谌入局,即便救不了伯圭兄,也能救下伯圭兄的家眷,公达先生替我反说了荀谌,亦是大功。”

  “既然公达先生要来,我又岂能不在桃园备酒静候!”

  自从沮授去了扬州、田丰去了徐州后,刘备就深感军政诸事的决断,十分头疼。

  郑平在的时候,还能询问郑平;郑平不在的时候,刘备只能自己去想。

  可刘备总是会在青州的一些重要军政大事上迟疑不决,这不仅影响了效率,也让刘备办公署内的文书积压越来越多。

  郑平虽然名义上还是青州别驾,但郑平的职责重心早就已经转移了。

  往日里青州别驾府的文书及相应审批权限,都已经直接归属到了刘备手中。

  郑平更多的时间,是在策谋大势,助刘备统辖三州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非将精力放在青州的军政诸事上。

  荀攸若来,刘备就轻松了。

  刘备目光灼灼,脑海中已经预演了倒履相迎、把臂同游、桃园品酒、促膝长谈、抵足而眠、织席编鞋、委以重任等一系列的求贤技巧了。

  郑平没有惊扰刘备的沉思,而是返回了郑氏别院。

  如今已经是兴平元年六月,刘备的长女刘奕已经能奶声奶气的喊一声“显谋阿叔”了。

  而郑平跟孔素也成婚一年了。

  不过郑平成婚之后不久,就一直在谋划徐扬而州。

  这一年,郑平跟孔素聚少离多。

  对于结发之妻,郑平多少也是有些愧疚的。

  孔素远离了父母孤身跟着郑平来到这临淄城,而郑平又忙于国家大事疏于儿女情长。

  然,这乱世之中,能活下来已经是极为不易。

  哪怕郑平能谋全局,这每日里也少有空暇的时候。

  即便是静坐垂钓,郑平脑中想的也是如何提防袁绍曹操等人的算计,以及如何去算计袁绍曹操等人。

  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只求早一日助刘备匡扶汉室、定鼎天下。

  看着欢喜雀跃、眼中没有半点儿埋怨和责怪、正匆忙的将饭菜端上桌子的孔素,郑平的眼中闪过一丝柔情。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似郑平这般立志于天下大事的人,注定是很少有机会去享受小家温情的。

  而孔素却没有因此而耍小性子去干涉郑平的公事,只是默默的在郑平背后支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第262章 张飞入荆,刘备荀攸交心

  简单的闲语,多是琐碎的细事。

  饭后的偎依,温情自在不言中。

  翌日。

  郑平早早的起床,将薄纱轻轻的搭在孔素身上。

  常言道,小别胜新婚,欢愉令人迷醉,也令人疲惫。

  刚用完早膳,张飞那偌大的嗓门就在郑氏别院外响起:“显谋先生,俺老张又来了。”

  郑平整肃衣衿,摇扇出门,对张飞没有半点儿客气:“大清早的跑来我的别院外吼叫,翼德你要说不出个正事,我也只能去使君面前当回小人,言你醉酒误事理当戒酒三年以示惩戒了。”

  “显谋先生,千万别生气,气坏了身子还得喝药受罪!”张飞赤着胳膊,右手拿着一只大蒲扇,凑近猛扇,替郑平驱散这六月的炎热。

  见张飞如此模样,郑平隐隐有了猜测。

  能让张飞大清早的来寻、还如此贴心的扇扇子,必然有所求。

  郑平却是自摇羽扇,板着脸道:“翼德,我自有扇,无需你来献殷勤。我这人,向来秉公执法,绝不徇私。”

  “你若是办公事,我会秉公办理;你要是办私事......”

  张飞拍着胸脯,保证道:“公事,肯定是公事!显谋先生啊,俺老张是那种会徇私的人吗,你误会俺了!”

  贼兮兮的扫了一眼左右,张飞神神秘秘地道:“显谋先生,大哥昨日将珍藏的桃花酒拿出来了。”

  “俺本来想去喝,结果被大哥给呵斥了,说是公达先生今日要来造访,这桃花酒是用来款待公达先生的。”

  “大哥延请了公达先生很多次,但都被公达先生给婉拒了,今日公达先生主动造访,大哥又拿出了桃花酒,想必这公达先生准备在大哥麾下效力了。”

  “诶?显谋先生,你在听吗?”

  张飞鼓着环眼。

  “听着呢,这就是你大清早来寻我的理由?”郑平扫了张飞一眼,抬脚欲走:“我可没时间在这里听你闲聊。”

  张飞顿时有些急,连忙拦住郑平,语速也加快了:“显谋先生,别急啊!俺听说公达先生善于用兵,又善于抚民。”

  “俺就想啊,这二哥麾下都有陈元龙和鲁子敬两个军师,而俺的锐士营却只有子纲先生一个军师。”

  “如今锐士营已经是五千人的编制,一个军师不够用了。”

  “倘若大哥成功征辟了公达先生,显谋先生可否让公达先生来俺的锐士营当军师?”

  “不是俺夸海口,这青州六营中,也唯有俺是最敬重贤士的。”

  这翼德,狗鼻子吗?

  这么快就嗅到了荀攸在军谋上的本事?

首节上一节30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