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312节

“王上,大唐派使者来了,不知王上是否召见?”柳康成行礼后问道。

“哦?说什么事了吗?”

柳康成摇了摇头,“唐使自己也不清楚,只是带了大唐圣上一句话来。”

“什么话?”

“大唐圣上原话是:朕已经御驾亲征多年,体乏心累,准备班师回朝!”

第466章 唐宁合并

“班师回朝?”

什么鬼!?

李恪和管茂心都懵了。

不错,贞观十二年,李二率大军开往西域开始了御驾亲征,如今八年过去了,也的确是不短的时间了,确实该班师回朝了。

可问题是你回哪里?

回朝?

巢都没了,还想回朝?

这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想法?

“就这一句话,没其他了?”李恪疑惑更甚,问向柳康成。

“还有,说让王上亲往昆阳,商量将来迎接鸾驾回归的具体事宜。”柳康成说到这里,也满脸困惑。

迎接鸾驾回归?

管茂心是更加困惑了,不过,李恪却心中陡然明亮起来!

李二要班师回朝?

让李恪迎接鸾驾?

虽然李恪作为儿子,自己老子从外面回来,去迎接是完全合理的。

可如今两人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君主了。

两个人的官面的一切活动都代表着国家,曾经的大唐故地已经是宁国的土地了。

可李二如今要以班师回朝的理由回来,而且让李恪亲自迎接鸾驾。

这就是有意思了!

君主外出征战,回朝时,必须由君主离开时的监国者或者摄政者,亲自迎接鸾驾。

李二既然提出这一点,也就是说,他把时间直接拉回到了自己御驾亲征以后的时间点了。

让李恪亲自迎接鸾驾,也就是委婉的承认了,这段时间李恪监国的合法性。

对,没错!

不是兼并大唐国土,不是驱逐大唐朝廷!

只是李恪几兄弟互相争夺监国之位,最后李恪取胜,仅此而已!

所以,让李恪迎接鸾驾这句,是所有的关键。

这一句,既肯定了李恪监国的合理身份,同时隐藏着一个另一个认可,那就是肯定了李恪为大唐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谁才能监国?

当然是未来之君!

既然强行把李恪放在监国的位置上,那也就是间接的认可李恪的继承人身份。

另外,最高明的是李二用班师回朝、迎接鸾驾这一父子间的举动,完全遮盖了大唐被宁国击溃,丧失国土,败走万里的耻辱历史。

这么一操作,李二还是开疆拓土的千古一帝!

遮掩了这段历史,大唐故地还是他的,是他交给自己家老三监国的,不是他自己夺去的。

同时,他在外面又开拓出一个比原来大唐版图更大的疆域!

自己儿子把国内治理的井井有条,自己在国外东征西讨。

自己既能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又能培养出一个能干的儿子!

千古一帝,没得说吧!

这就是李二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唯一的遗憾就是,皇位没法让嫡子继承。

可如今的形势,真的交给嫡子、嫡孙,他们守的住吗?

答案,很明显!

守不住!

与其再次被宁国鲸吞蚕食所有国土,还不如体面的交出去,只要稍加操作,自己还能落个伟大帝王的名号。

李恪猜透了这其中的弯弯绕,已经确定这是要把大唐交给自己了。

突然之间,他反倒觉得索然无味了。

是的,他觉得没意思了。

谋划那么久,对新大唐实行了绝对的战略大迂回,逐步对大唐个完成了大包围。

下一步,只需要在欧洲的战事结束,李恪就是立即命令手上的百万雄师,从大唐高原,从天山脚下,从东欧,从西欧,从两河流域,从整个海岸……

向大唐发起总共!

那将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将是何等的壮志豪情!

可没想到,自己这个爹,怂了!

他竟然怂了!

不仅在两国临决战前夕撂挑子,而且还要把大唐被宁国驱逐的那段黑历史给抹去。

老六!

真是个老六啊!

“唐使还说,大唐圣上让王上亲自去昆阳商谈,如果不敢的话,就派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去。”

柳康成又继续补充道。

“用不着他抬出激将法,本王会亲自前往的。毕竟天竺地区也是将来宁国的土地,早晚要巡视的!”

虽然两国大决战可以避免了,李恪有了些许失落,但想想两国免于交战就可以实现最终目的,也还算欣慰了。

以如今的宁国,的确可以压着大唐打,但唐军的一大堆军神,以及一路向西所向披靡的百战之师也不是白给的。

宁国与大唐两国开战,虽然宁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不打个三年五年是不会有结果的。

而这期间,免不了要造成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的伤亡。

同时也会给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还好说,随后逐渐追上来就行了。可将士、百姓的死亡,那就真的无法挽回了。

如今,宁国正在竭尽全力增加人口,目前的育龄男女,都是一个基数,都是未来人口爆发的基石。

损失掉几十万人口,就有可能减少未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

所以,若是和平交接,李恪也能乐于接受。

接下来,李恪就开始为前往昆阳做准备。

先调集五万奇兵进驻喜马拉雅山各个山口,遇到突发情况,可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昆上城下。

再调集十万天宁军陈兵天山。只要有意外,这里可以堵住西部的唐军回援国都昆阳。

同时,调集原东罗马新军改编的天宁军,三十万人,进驻大唐边境的两河流域。

再调宁国第一舰队、第二舰队游曳新新大唐的东、西海岸。

最后,派出“游隼”、“鱼肠”,提前进入大唐国都昆阳城。增派“枯叶”密切注意大唐朝野的一切动向。

贞观二十年三月。

李恪带着自己的神武卫、三千营、以及扩充后的神机营,乘船前往新大唐国都昆阳城。

昆阳城里,虽然绝大部分人都这知道李二的决定,以及大唐未来的惊天巨变,但是几位中枢大臣都知道了。

其他大臣对李二的的最终决定,虽然不赞成,但没有剧烈的反对,不过这其中有一个人例外,也就是长孙无忌。

“父亲,真的要走吗?一旦离开,我们就没有了皇亲的身份了。而且,每又能走到哪里去呢?”

长孙无忌家中,此时已经鸡飞狗跳。长孙冲苦苦哀求着希望能留下要跑路的父亲。

“不行!必须走!为父与那宁王李恪势不两立,早已结下不可磨灭的仇恨!圣上要把大唐交给他,我们不走,结果就会无比凄惨!”

长孙无忌面色冷竣,想着以往自己对李恪屡次伸出黑手。

“不会的!他是丽质的兄长,对丽质那么疼爱,他不会为难我们家的!”

“幼稚!快去收拾东西,李恪已经快要到达昆阳!”

“不,父亲。丽质,丽质在宫里没有回来,我要等她回来一起走。对,我要等她!”

“她在迎接李恪的到来,今天不会回来的!你不要执迷不悟,等到李恪到了,我们就走不了啦!”

“不会的!当年他都没有把我怎么样,就是看在丽质的份上,他也不会为难我的!”

“你……愚蠢!来人!把他扛起来,带走!”

“父亲……”

第467章 禅让条件

李二将皇位传给李恪的决定,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但也情理之中。

首先是当前的形势。

宁国几乎已经干掉了周围所有国家,毫无疑问,下一个目标就是大唐。而面对强势的宁国 ,李二自认为是无法抗衡的。

与其自己被赶下台,也被圈养起来,还不如体面的自己主动交出。

其次,昆阳城中的一个嫡子,一个嫡孙,虽然各自背后的势力都对皇位势在必得。

但是在李二看来,就算传皇位给这两人,将来还是要面对李恪和他强悍的宁国。而这两个人继承皇位的话,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李恪一个回合就能把两人干趴下!

第三,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得态度。无论是皇后还是自己儿女们,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话里话外,一致表示李恪是最好的继承人!

第四,对大唐未来考虑。宁国的新政策、新制度、新器物,层出不穷,正是这些才推动了宁国大步流星的发展。

而所有这些“新”,在李二看来,最终都可以追踪到自己的这个儿子身上。

把大唐交给李恪,可以尽可能的让大唐国祚延绵下去。

首节上一节312/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