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3节

最近,他一直在这里指导军马的训练和繁育。

“魏王加领幽州大都督府,节制幽、营等七州。”

看着手里的情报,李恪眉头紧锁,“这是要搞事情了?”

李泰到了幽州以后,立即召见张俭。且以幽州大都督的身份,要求副都督张俭、张守圭率军出境攻打宁州。

张俭劝说李泰,不能随意攻打宁州,毕竟如今的宁州,已经在圣上的同意下建国了。

随意攻打他国,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而且会给高句丽、薛延陀、室韦、可乘之机。

可李泰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是张俭与李恪有私下的关系,不然张俭也不会眼瞅着李恪出境却不加阻拦。

既然这样,李泰也不敢用张俭了,于是把他派去了高句丽边境的怀远守捉城,到那里呆着去吧!免得坏我的大事!

而张守圭却对攻打宁州特别热情!

毕竟,他有四万幽州军被宁国俘获,虽然当初是被苏定方调用的,可毕竟是自己治下的军队。

刚一亮相,就全军覆没,这让他很没面子,也成了梗在他喉咙中的一根刺。如今有机会对宁国用兵,他可以一雪前耻,怎么能不积极?

于是,由张守圭带领六万幽州军,由李泰和魏王府武官带领六万营州军,从两个方向同时朝着宁城疾速进发。

“那个庶子,得知自己的老窝被六万大军围困,会不会嚎啕大哭?哈哈哈哈!”

镇守营州方向的乾字营,镇守幽州方向的巽字营,虽然英勇顽强,但毕竟各营只有2000多人,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北。

两营折损过半,余部撤回宁城固守。

李恪本以为,协议签订后,大唐攻打自己的几率是最低的。

因此,在与大唐的边境一线,他只部署了两个边防营驻守,六支野战部队全都部署到了高句丽、、室韦、薛延陀方向。

想不到,最先攻打宁国的竟然是大唐!而且一次就出动了12万大军,比宁国此时的所有兵力都要多!

李泰用六万人,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团团围住宁城。其余六万兵力,在宁州境内四处劫掠,把大批的牛羊往幽州、营州驱赶。

而后,又把六万人兵分三路:

一路扫荡关州、一路扫荡坡州、一路扫荡坦州。

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羊群、牛群,被驱赶着朝幽州、营州而去,李泰嘴都要乐歪了!

“哈哈哈哈!这庶子,积攒了这么多牛羊,这不是为我攒军功吗?”

第30章 幽州锁钥,蓟门关

虽然久攻宁城不下,但李泰心情依然不错。

在他觉得覆灭宁国已经十拿九稳之后,给李二去了一封信。

大意就是:

宁国的几只羊啃了大唐的麦子,这明显是宁国的险恶用心,让大唐粮食减产,让百姓遭受饥荒。

这事不能忍!于是,儿臣亲率十二万大军,讨伐宁国,以维护大唐尊严。如今已经围困宁国王城,俘获牛羊百余万只。

待擒获宁首李恪,就是宁国五州纳入大唐版图之时。

李二收到信后,直接就懵逼了。

我儿青雀,如此能打!?竟然把老三给围在了城内?朕的儿子果然厉害!

李二没有急着回信,没有急着表明态度。

若李泰真的能拿下宁国,大唐就多了方圆数千里的国土,他李二自然乐享其成。纵横几千里的疆域,多个优良马场,简直太香了!

但万一反转了呢?久经沙场的李二知道,没有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有变数。

如今先不急于表态,万一反转,只需要斥责老四即可。

不过,没几天,李二又收到了来自宁国的国书:

“宁国国王问唐国皇帝安。你国幽州军、营州军,无端侵我疆土、屠我卫士、戮我百姓、围我王城,当我宁国软弱可欺乎?你要战,那便战!一切后果,你将担之!”

李二直接被这国书的语气给整的完全炸毛了。

“逆子!这个逆子!对朕如此不敬!”

“居然不服输?还敢迎战、还敢威胁朕!?”

“太嚣张了!你当朕的12万大军,是12万头猪吗?”

虽然李二被整炸毛了,但从李泰笼统的战果汇报,以及李恪怒不可遏的语气,可以看出,局势应该不是太明朗。

于是,李二派人火速前往宁国探查。

而李恪的国书也不是口嗨,从坦州回宁州的途中,立即传令调集六支野战军下达任务。

同时,从八万多各番俘虏中选出七万人,暂时编入六支野战部队。

这些此时正在采矿、伐木、开荒俘虏原本就是兵士,编入军队,立马就能战斗。

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统统配马,而且一人三骑。马匹充足,就是这么豪横!行军途中,把甲胄和武器交给马来驮运,既保留了兵士的体力,又提高了行军速度。

李恪放弃救援宁城,毕竟宁城墙高粮足,而且,各工厂的十数万工人已经停工,以协助守城。所以,守上大半年都不是问题。

派出苏定方、雷良发、闻成松、耿思承,率领骠武军、威武军主力共两万人,绕过燕山,经燕北草原,从壁州西南扣关。也就是走后世的张家口、居庸关一线,兵锋直指幽州城。

派出伍弘、赖世宏、程务挺、屠志,率骁武军、忠武军主力两万人绕过营州东部300里外的医巫闾山,到达海边后,再折向西北,从南面,直扑营州城。

派单天和、裴山带少部分精锐,悄然行军至宁州南部通往幽州、营州的两个山口,干掉唐军守兵,死死堵住十二万唐军的退路。

派裴行俭守住宁州盆地北山口,把李泰的六万营州军堵在宁州盆地内,把张守圭的六万幽州军挡在宁州盆地外。

派刘仁轨统一指挥昭武军、宣武军,驻扎宁国与高句丽边境,防止这饿狼乘虚而入。

其余部队到位后,由李恪统领。

部署完毕,狩猎开始了。

对于张守圭的幽州军,李恪制定的策略是,袭扰。

暂时没足够的军队可用,前期就用多支小股部队,不断的袭扰,日夜不停袭扰,使其不能深入宁国各州扫荡,消磨其战斗意志。

对于李泰的营州军,李恪制定的策略是,关门打狗。

宁城位于盆地内,只要封锁南北三个山口,无论围困宁城的李泰有多嚣张,都只是瓮中之鳖。等到清剿了在外溜达的张守圭,腾出手来就可以瓮中捉鳖了。

然而,这两个战场,都只是陪玩而已,是为了缠住12万唐军。

重头戏是去偷袭幽州、营州的两路大军。

李泰这个二货,为了尽快覆灭宁国,在两城分别只留下了几千守军。

他以为只要把幽、营两州通往宁州的通道攥在手里,后方就可万无一失。

李恪正是收到了枯叶的情报,得知幽、营两城都只有数千守军,所以大胆采用大迂回的战术,偷袭对方的两个老巢。

这两座城池,存有大量的武器、甲胄、粮草。尤其是幽州,这里是大唐北方绝对的军事重镇。

一旦李恪占领幽、营两州,那么宁国境内的12万唐军,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再严防死守几个重要关隘,唐军想回都撤不回来。

唐代的居庸关,被称作蓟门关。蓟门关以南属幽州,是大唐领土,蓟门关以北是库莫奚的领地,当然了,如今属宁国壁州。

苏定方带大军到达关前,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在关前五里停止前进。

500天宁军兵士,不着盔甲,每人一身布衣,抱着用干草缠绕的钢刀,悄无声息的潜伏在蓟门关前的树丛中。

等待。

等什么?

游隼!

寅时,这是人一天中最疲惫嗜睡的时刻,也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刻。

蓟门关上,轻微的“啪哒”一声,一个大大绳套,挂在了城墙垛头上。很快,垛口外,露出了一个包裹着黑色头套的脑袋。

“黑脑袋”机警的迅速扫视左右,然后纵身一跃,轻轻落在了城头。

这“黑脑袋”就是李恪游隼特战队员。

随后他抖了抖绳子,拔出匕首蹲在墙角警戒。几息之后,又一名队员跃上城头,接着是第三名、第四名……

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周围只能听到隐约得打鼾声。

很快,两个小队,二十名队员,全部到位。

很默契的,二十人迅速散开。

有十人把绳套固定在内墙,沿着绳子滑落到关内,去打开城门。

城墙上的三人,迅速朝警讯房摸了过去,这里有巨钟,有大锣,有号角,有狼粪,有干柴。

一旦遭袭,守卫的兵士,就会第一时间敲锣给全体守关兵士示警,然后点燃狼粪或者干柴,给相邻两侧的烽火台示警。

其中人提着大锣,来到外墙边,平托着转了几圈,然后猛的一松手:

走你!

大锣飞往数十丈外的山谷里去了。

另一人割断的绑着撞钟用的木锤,连同号角,也给扔到外面的山沟里去了。

然后开始清理城墙上昏昏欲睡的守卫。

好好睡吧,一次睡个够。

解决完城头上守卫,十名队员,竖起耳朵听着下面的动静。

不一会,只听的沉闷的“吱呀”一声。

另外一队得手了,城门被打开了!

城头上的队员迅速点燃准备好的三堆干柴,顿时火光冲天。

蓟门关外潜藏在树丛里的500天宁军,看到三团火光,立即窜出树林,冲进关内。

此时,游隼的作战任务已经完成,后面就是正面的硬刚了,不必再让他们做无谓的冒险。李恪的安排就是,500先锋冲进关内后,游隼立即撤出战斗。

同时,五里外的天宁军主力,也看到了三堆火,于是,轻重骑兵全速冲向蓟门关。

而蓟门关两侧的其他烽火台,很快也注意到了这里的火光。

但寅时三堆火,可不是他们的示警信号!

白天遇袭点狼烟,因为在白天狼烟的浓重白烟,在数里外就能清晰看到。而晚上则是点一堆火,火光在夜晚也可以传的很远。

同时,还要辅以不同节奏的锣声、钟声,或者号角声,这些节奏都是机密,而且不定时更换。

其他烽火台只看到了几堆火光,没有辅助的声音示警,说明这不是自己人点的信号。

显而易见,蓟门关已失守!

很快的,蓟门关相邻的烽火台点燃了烽火、狼烟,同时敲钟、吹号。

过了寅时,天色已经开始发白,此时点燃狼烟已经逐渐能看到了。

紧接着,依次相邻的烽火台也做出了反应。

首节上一节23/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