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77节

至于这背后是谁在操纵,还有深究吗?

自己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了,难道为了纠结事情的真相,再失去一个儿子吗?

皇后,内心的苦楚与愤怒并没有表现出来,她打算就这么顺水推舟,就算长子是服毒自尽吧。

虽然她打算就这么默默吞下苦果,可魏王不这么打算!

“阿娘,你看,这是兄长的笔迹!想必是他临走前有什么遗憾吧?这上面应该是他交待了些什么?”

魏王说着一脸哀伤的地把几张文书递给皇后。

皇后面无血色,没有去接,心中犹如被插上一把把刀子。

见自己母亲神情麻木的用手帕擦着太子鼻孔、嘴巴里溢出的干涸血液,完全没有接过去看的意思。

魏王终于还是忍不住了。

“阿娘不忍再见到兄长笔迹,那,那就让儿读给阿娘听吧。”

说完,就开始读几份文书。

大体上表达三个意思:

第一,自己认为监国以来,由于自己的错误,大唐国土丧失殆尽,自己深感愧疚,只求以死赎罪。

第二,老四大才,本来就是监理国政的最合适人选,自己死后,就让四弟监国吧。

第三,我的死都是老三逼死的,如果有可能,给我报仇!

皇后听完,暗自摇头,心说这个儿子还是太年轻啊!

太子没了,自然会轮到你监国,何必多次一举,不这一点写进去,又没人给你抢!

想到这里,皇后心中猛的一颤,一是从头顶到脚的底的寒意袭来!

同时,她的手不由自主的拉住了身旁十一岁的晋王。

而后,快速起身,拉着晋王朝后方太子妃的寝殿走去。

“阿娘,您这是要……”

皇后没有理会魏王,快步离开。

晋王已经十一岁,原本不该随便进入太子妃寝殿,可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

皇后原来给太子选的媳妇被李恪硬生生截胡,只得又给太子找了一个。

如今,太子妃刚诞下一子,还没出月子。

“母后,您怎么……”

躺在床上的太子妃,对于皇后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已经够吃惊了。但更令他吃惊的是皇后满面哀容,眼睛红肿,脸上的泪水还未干。

“孩子,什么都不要说!”说着她把太子身旁的婴儿轻轻抱进怀里,然后她对自己身边的太监吩咐道,“快!抬上太子妃去立政殿!”

皇后身旁的太监既然后常年伺候在皇后身边,自然都是人精,魏王念完了你文书,他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几个太监立即用被褥把太子妃包了起来,而后抬着就往外走。

“雉奴,跟紧阿娘!”

一行人快速往外走,几个太监把太子妃放进凤辇,而后像一阵风一般的回了立政殿。

看着母亲带走了太子妃母子,魏王眼中露出了几分冷意。

再回想母亲前后的态度,虽然一句话没说,但不难看出,母亲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或者已经料到这一切是自己做的了!

魏王袖中的双手紧紧攥,眼中的狠戾暴涨。

晚了一步,留下了太子新生得儿子这个祸根!

他原本打算,在自己母亲面前演完这一出,等到这个皇后的身份认可了他监国的身份后,再以照顾兄长遗孀的名号,把这对母子送去一个永远没人打扰的地方。

但是万万没想到,母亲对自己接任监国之位一言不发,先是把太子妃母子以及晋王庇护起来。

看着凤辇远去,魏王蹙眉思索良久,终于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来人!封锁立政殿!不经本王同意,任何人不得进出!”

说完,甩着大肚皮出了东宫。

“殿下!拉布噶将军度丰水时,被拦住了!”这时一名魏王府的亲兵急匆匆的跑来。

“被拦住了?被谁拦住了!没说是由本王请来的盟军吗?”

“左领军大将军崔正谊!说,说了,但是他们依然不肯放行,说非常时期,只认监国印信!”

“崔正谊!哼,果然是个麻烦!不过,现在本王可不怕他!”

崔正谊和太子妃都是来自崔家,是李二提前为太子培养助手,破格提上来的人。

如今十多万境外军队,大喇喇的进入大唐,进入关中。

由于所经之地的兰州、秦州等地的都督,都是魏王的人,因此这些境外军队打着帮助大唐抗击宁国的旗号,可以畅通无阻。

如今已经行军至长安以西丰水岸边,距离长安仅一步之遥。

“无妨!带天子剑去,如有阻拦,直接斩杀!另外让拉布噶将军驻扎在长安城东春明门外。”

既然拿到了太子的让出监国之位的文书,那就没什么好扭捏的了,自然要拿到所有监国的印信。

天子剑就是其中之一。

魏王的护卫带着天子剑前去迎接所谓的盟军。

既然敢于干掉太子,魏王自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寻找盟军就是其中一环。

而这盟军,正是来自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的吐蕃。

李二没有西征时,一直在备战吐蕃。可如今魏王却把吐蕃大军迎进大唐,难道就不怕自己的皇帝父亲的雷霆之怒吗?

其实魏王想的是,李二离开时候,一共带了十万左右军队,而大唐如今虽然被打的节节败退,但依然有三十万军队,

就算父亲这个皇帝将来回来,自己也不惧!更何况如今还在万里之外!

他盘算的是,就算自己父皇带了十多万人出境,这一路上,行军总该折损吧?战斗总该减员吧,都在境外一年多了,再没有从大唐补充兵员,现在西征的唐军应该超过十万了吧?

所以,对于李二,他是不担心的,就打不过,自己的父亲那么疼爱自己,到时候可以哭恼一番,演场戏的事,不就解决了嘛!

第264章 监国之位

其实,魏王盘算错了。

如今李二在南亚地区大肆扩展地盘。

当地的土著,有三大特征,一是天性乐观爱跳舞;二是盲目自信特别菜;三是性格温顺好治理。

李二的大唐西征军在当地东征西讨,占领大片土地的同时,也俘虏了大量的各国兵士。

再加上李二身边有一群逆天的军神,不管是打仗还是练兵,都是信手拈来。

因此,大量的俘虏兵如今已经被训练成西征军的重要力量。

而大唐西征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万!

如今,李二已经在当地建立了稳稳的统治。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称奇的。

历史上的突厥人、以及突厥化了的蒙古人、不赖巅人,都前后在这里建立了统治政权。

得力速丹国,蒙兀尔速丹国、东引渡公司等,都在这片土地上,各领风骚数百年。

那么,作为千古一帝、一代英主,李二想在这里站稳脚跟,简直是易如反掌。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不但地盘面积越来越大,军队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可魏王并不知道这一切,还想着自己的父亲出去打了一圈仗,回来时必定兵力不足,特别狼狈,根本无法左右自己。

这是因为,李二能获得大唐内部的消息,虽然滞后很严重,但起码消息渠道是畅通的,但魏王却对李二在天竺的情况毫不知情。

不管怎么样,也就是说,魏王对李二是毫不担心的。

因此最关键的是还是宁国!

至于如何应对宁国,魏王也是有盘算的。

其中的底气就吐蕃!

没错,这货向吐蕃求救了。

他早就秘密联系吐蕃,许出了很多利益,把吐蕃作为一支抗衡太子一方外部力量。

至于让吐蕃大军长驱直入进入关中,简直不要太容易。

皇帝不在国内,虽然监国太子是名誉上的老大,但是倍受皇帝与皇后宠爱的魏王殿下,却有着实质上的威势。

只要他有意拉拢,再加上太子摆烂配合,魏王很容易就拉拢一大批人到自己的身旁。

自吐蕃到长安,一路要经过兰州、秦州,以及京畿之地,而这些地方的官员、守军,早就被魏王秘密收买。

不仅如此,魏王王的官职,充满了李二的融融爱意:雍州牧、 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

这些都是李二给爱子的官职。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太子监国,魏王手中的实权并不比太子差!

与当初的太子建成和秦王民民惊人的类似。

育儿有方的李二和其父一样,不遗余力的培养次子杀兄夺嫡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了,培养的都很成功!

……

高士廉、长孙无忌、杨师道、岑文本又东宫商议朝政。

左等右等不见太子出现,却等来了魏王。

“魏王殿下这是……”众人看到魏王王不动声色的坐在了本该太子坐的地方,个个懵逼了。

当然了,长孙无忌除外,只见他微眯双眼,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做一个闲散藩王多好,可惜呀,事与愿违,本王想闲也闲不住啊!看看这个吧!”说着,魏王把那几份文书递给众人。

高士廉看过后,当即瞳孔急缩,而后用余光看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后没有说什么,有递给了杨师道何岑文本。

两人看过后,似乎也闻出不对劲来,但个个都是人精,既然其中一方已经落败,那再为一个死人执拗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这……,太子为大义,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其勇气让老臣感佩!不过,这,圣上不在国,任命我为太子辅政,可……”

“可如今太子去了,我等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如果有其他需求,还得圣上批复。”

杨师道说了这一堆的意思也就是:这太尼玛刺激了,老子不玩了!

“太子既然将监国之位托付给魏王殿下,那么必定是信的过殿下的能力,正如杨公所说,这事还需要圣上许可,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定会有一些人横加指责。”

岑文本也补充道。 不过他的态度模棱两可。

首节上一节177/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