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第97节

  “我等愿意!”没有丝毫犹豫,几人当即躬身一礼道。

  他们几个本就是李修文带出来的门人,甚至可以说,整个大燕所有的儒生,都是李修文带出来的门人。就算不是亲传的,也在李修文门下求过学。

  因为突破儒生境的办法,一直掌握在李修文手中,并没有传下去!

  凡是突破儒生的,都自动的打上了燕山书院李修文门下的标签。

  李修文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再次开口道:“传书给其余八大书院,叫八位镇守儒生全部回归。”

  “既然大夏这般强大,想来也是用不上老夫布下的大战,北蛮南下的时候,大夏凭借自己的力量也能轻松挡住!”

  “既然如此,那也不用这么多的儒生境修身坐镇八方,不如一起回燕山书院之中参悟圣贤经典!”

  “山长所言有理,学生这就去传书召唤诸位同门。”先前开口的中年儒生再次躬身一礼道。

  “嗯!”

  李修文缓缓点了点头。

  心中冷哼一声,不过是有区区混元境武者罢了,竟敢如此不将老夫放在眼里,老夫初来北地,那混元境巅峰的大燕太祖也不照样亲自迎接,直接封为太傅,位列三公之一,之后还曾数次上门拜访。

  大燕历代皇帝登基,第二天新皇必定上门,无一例外!即使他因为虞皇禁令不得干预北地俗世,从未出手过一次,但也是极尽荣辱,在天下声名远播。

  没想到这大夏之主,仗着麾下有两个混元境武者撑腰,全然无视了他这个大虞儒家代表,就连唯一一次见面,也是他亲自上门。

  而且即使是这样,他也递上了拜帖,自问没有失礼之处,区区一个弹丸之地的凡俗皇帝,李修文已经给足了他颜面。

  难道他就不该上门拜访一番,敕封三公之位以示敬意?

  一连半月不见踪影,一个井底之蛙,真当自己是执掌天下亿万生灵生死的帝王了,要不是有虞皇禁令在,老夫非给他一点教训不可!

  也好,有虞皇禁令在,老夫也奈何不得他,但这文阵,你就别想要了,不过是破了一次文阵罢了,而且还是修身境儒生主持的文阵,便不将其放在眼中。

  等到北蛮大举南下,王朝覆灭就在旦夕之间的时候,你就知道老夫文阵的可贵之处了,到时候你就是求老夫布阵,老夫也不布阵了!

  老夫不过是过个几十年清修日子,到时候你大夏可就是社稷崩塌,山河破碎了!

  李修文心中不满的想道。

第238章 大炎国书!

  大夏皇宫,楚江处理事务的大殿之中。

  一个通玄境锦衣卫对着楚江恭敬一礼道:“启禀陛下,燕山书院依旧闭门不出,不过今早有八只信鸽四散而去。根据地方上的锦衣卫汇报,驻守其余八大书院的修身境儒生已经全部动手离开。”

  楚江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召回修身境儒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随着楚江推翻大燕,执掌天下,大燕王朝以往的所有卷宗隐秘全部落到了楚江手中,留存在大燕太祖闭关之地,只有大燕皇室老祖以及大燕皇帝才可以翻阅的隐秘卷宗楚江也全部读过了。

  这让楚江对处于大夏十二州的这三个超然势力也有了足够的了解,再结合楚江的所见所闻以及楚江自己的推测,已经大概明白了这三方势力在大夏十二州的情况。

  毫无疑问,对俗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燕山书院的山长,不过这个影响大也只是相较于天地观和金刚寺,而且这个影响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大燕皇帝一次次的上门相请。

  说白了,燕山书院本质上和金刚寺庙和天地观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无法直接干预俗世的事情。

  只不过燕山书院选择的地方好了点,距离大燕的权力中心太近,再加上燕山书院的强者太多,以至于大燕的皇帝时不时的下旨请燕山书院的人出手,这才给人一众燕山书院势大,门下弟子多是参与各种大事,乃是大燕朝廷三大支柱之一的错觉!

  其实燕山书院从始至终都不是大燕朝廷的势力,和天地观以及金刚寺一样,应该是民间势力之属,就连头上的封号,也是虚职,没有实权。

  燕山书院也不是大燕的官学,只不过由于燕山书院多次处理各种大事,久而久之,虽没官学之职,却有官学之实,时间一长,天下所有人都认为燕山书院实大燕第一学府!

  山长派遣的那些弟子,身上大多都是没有官职的,就算有也是虚职,只是挂个名而已,他们从不主动参与大燕朝政,只听大燕皇帝旨意行事。

  这个,并不违反虞皇禁令。

  毕竟他们来到北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北地的实力,替大虞镇守属国,抵御北蛮。既是抵御北蛮,可不是让他们换个地方清修,自然是需要出力的。

  两国边境,矛盾重重,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所有北地的王朝之主,是有可以调动这三大势力的,只要三人同意,不插手朝廷的运转与决策,只出手,不算违背虞皇禁令。

  就像当时卫渊能以北境之主的身份请求金刚寺出手一样。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待是王朝之主需要,下圣旨找他们,他们才可以出手!

  两个混元境,一个明心境巅峰儒生,寻常北地王朝确实需要,但大夏可不需要他们。

  他们能做到的,大夏能轻松做到,大夏做不到的,加上他们三个也没什么用!

  要不是他们是来自大虞的人,身后有大虞撑腰,楚江让秦琼出去走一圈,能轻松的踏平三个势力。

  这个,混元境三重的秦琼完全能做到!

  “知道了,等各地八个儒生返回之后,将燕山书院的控制下调一档,不必在他们身上费太大的力气。”

  “根基扎在长安城内,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几个儒生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可随手镇压!”

  “是!”锦衣卫躬身一礼,刚要离开。

  “还有,给九位州牧传旨,进入地方之后,不要忘了拿下各地的书院,负顽抗者,让各州牧自行处理!”

  大燕十二书院,除了燕山书院之外,其余十一个书院可都是官学,山长都是各州学政,官职只是稍弱于各州州牧,在各种之中可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员,只要是官,有实权的官职,那就在楚江的管理范围内!

  “是!”

  通玄境锦衣卫躬身一礼,等了片刻,看楚江在没有其他吩咐,随即再次一礼,转身离开。

  楚江则是继续看着手中的奏折,这些奏折,都是内阁批阅过的,甚至里面的内容都已经实行下去了。

  楚江对内阁的张居正以及张沁两个,还是很信任他们的能力的,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他们决定即可,用不着楚江拍板。

  放权,这是必须的!

  一个王朝的事务,实在是太过于繁忙了,尤其在这个玄幻世界,即使楚江占据的地盘在这方天地之中仅仅是一隅之地,小的可怜。

  但这一隅之地,依旧有民两亿,两亿人口的政务,即使是和平时期都是极为繁忙的,要是大事小事亲历亲为,楚江一天十二时辰都待扑到政务上。

  必须要放权,组建内阁,就是为了楚江放权用的,只要不是大事,楚江一律不过问,交友内阁处理。

  楚江目前的重心在武学之上,楚江的实力越强,大夏的实力也就越强,有那些处理政务的功夫,楚江还不如多多练武,争取召唤出更强的人杰!

  楚江现在只是习惯性的查阅这些奏折,用来了解朝廷最近的情况,了解大夏最近的发展情况,固然放权,但该有的了解还是要有。

  说话间,一个锦衣卫快步从外面走来,手中有一个托盘,其上放着两本奏折。

  “陛下,内阁有重要政务,两位阁老拿不准注意,还请陛下圣裁!”

  “快快呈上来!”楚江当即放下手中的奏折。

  “是!”

  翻开第一本奏折,楚江目光微变,大炎国书,大炎国要派遣使团入境,庆贺朕扫灭大燕,开辟大夏?

  北地十六国,和大夏接触的可不仅仅只有一个南边越国,而是三国,南边大越,西边大炎,东边大卫!

  三个国度,将大夏环绕在中间,定南军、定东军、定西军就是为了防备这些国家入侵的。

  而这大炎,正是大夏西边的国度,如今有定西将军王贵统领十万定西军驻守边关。

  楚江的眼中露出了思索之色,根据以往大燕的历史,和大燕多有纠葛的只有南边的越国,东边的卫国和西边的炎国于大燕之间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第239章 叛国弑君之人斩立决!

  大燕从前朝打下来的土地只有燕北五州之地,后来南击越国,北扫北蛮,将五州扩充为十二州。

  但是纵观大燕两百一十一年,东西两方边境一直是相安无事,要是大燕境内缺少兵员,必然会从东西两边境之中抽调大军。

  这也导致大燕对两国的情况不怎么熟悉,知道的,仅仅是一些普通探子能打探到的情况,而且近些年来随着大燕内部局势的恶化,对两国的情报力度也变弱了不少,只知道一些人尽皆知的大事。

  如今派遣去两国的锦衣卫尚且还未传回消息,楚江对两国的情报,暂时只能依靠大燕留下来的卷宗了。

  根据大燕的情报库,卫、炎两国的实力都很强,远比南边的越国要强,即使大燕太祖建在的时候也是如此。

  两国的实力丝毫不弱于大燕,这也是为何大燕会向南边越国扩张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燕、卫、炎三国强,直面北蛮的国家都很强,只有像越国这样疆域之内完全没有北蛮踪影的国家,实力普遍较弱。

  北地,是大虞后撤三千里形成的一块狭长区域,前后宽度只有三千里,但是长度足有十万里之遥。

  十六个国家分布在这一块狭长的区域之中,虽然大多数国家都是和北蛮直接接壤的,但也有四个国家,疆域全部位于大虞那一边,和北蛮并不接壤,越国就是这四个国家之一。

  根据大燕情报记载,炎国和更西边的晋国交恶,边关一直极为紧张。而卫国,则是和更东边的青国有隙,双方边关磨擦不断。

  似乎是从大燕建立之时,炎、卫两国的情况就是如此,一直和邻国交战,所以在燕太祖建立大燕之后,两国和大燕关系一直很好。

  想到这里,楚江也是暗自摇头,大燕王朝的时间确实是太短了,开国皇帝刚走不到一年,大燕便覆灭了,仅仅二百一十一年,甚至都比不过一些没有玄幻力量的凡俗王朝。

  燕太祖临死之前没有培养出大燕第二个混元境武者,但并不意味着周围的王朝也是如此,混元境高手寿三百年,一般情况下,传承个几百上千年还是很轻松的。

  楚江拿起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下面写了一个准字,“传旨给内阁,拟写国书,回信大炎,朕期待大炎使团的到来。”

  “炎国使臣到达之后,让王贵遣一千精锐护送其入京!”

  “是!”

  一旁的锦衣卫恭敬退下。

  而楚江则是翻开了第二本奏折,里面是一份名单,针对大燕所有京官的名单。

  历时一个多月,大燕的所有京官还有勋贵终于是清查完毕了,所有官员的资料,都被张沁和陈宫给看了个遍。

  最终根据这些官员的能力,品行做出了这份名单。

  里面共有四批,一是和大燕牵扯较小的,可以任用的一批,这些人已经在大夏之中任职了。

  二是和大燕牵扯较深,但是能力不错的人,这批人可以用,但是不能重用,目前处于一些需要能力,但是官职却不高的职位之上,和第一批人一同组成了如今大夏的中枢机构。

  三是一众对大燕忠心耿耿的老臣,虽然碍于性命不敢明面上反抗大夏,但一直却不想为大夏所用。

  之前张沁层去过大牢之中,询问可有为大夏效劳之人,大部分官员皆是愿意,唯独这批臣子无动于衷,一心只想乞骸骨!

  第四批,则是一众墙头草,是最先投靠大夏之人,一心想进入大夏之中任职,博一个大好前程,大燕丞相就是这一批的为首之人。

  看着上面的内容,楚江冷哼一声,“前两者按照内阁的处理办,那些忠心耿耿的老臣,就按照他们的办吧,无罪释放,许他们告老还乡,至于最后一批,即刻压出午门外,斩立决!”

  当初大军压境之时,大燕仁宗皇帝在前欲与大夏一战,结果北大燕丞相从背后一击,若非仁宗皇帝跳的快,恐怕都用不着金轮法王出手,仁宗皇帝恐怕已经死在自家丞相手中了!

  这等忠心耿耿的好臣子,楚江可不想要,即使是如今大夏强者如云,完全可以压住一个小小的修身境儒生,但这叛军叛国之辈,留着又有何用,修为越强,能力越出众,对大夏的危害就越大!

  “是!”

  京城大牢之中,原本空空荡荡的大牢已经被大燕的官员给填满了,不过随着这段时间不断有臣子被放出去,原本人满为患的大牢也渐渐的稀疏了起来。

  一件大牢之中,一个老者坐在稻草之上,看着周围有些稀疏的大牢,有些担忧的开口道:“丞相,如今已一月有余,陛下迟迟未曾释放我等,莫非陛下想要卸磨杀驴?”

  大牢中心,头发花白的大燕丞相缓缓睁开眼睛,一股浓郁的白光一闪而逝,“不必惊慌,我等为王先驱,大开城门,无论如何,陛下都不会诛杀我等。”

  “若是诛杀了我等,日后大夏出兵,有谁敢开城投降?为王者固然不喜我等做派,但诛杀了我等,贻害无穷,日后大夏兵锋所过之处,每夺一城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孰轻孰重,陛下自然分得清楚。”

  “而且当日随我打开城门,迎接王驾之人,足有三十多人,其中儒生境就有三人,元罡境武将也有一位,其余之人也皆是英才。”

  “大夏初开,正是需要人才之时,必然不会诛杀我等。耐心等待即可,我等读书人,当心有静气!”

  “丞相说的是!”先前开口的文官拱手道。

  “哼,读书人,弑君的读书人,我倒是第一次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冷哼一声,脸上满是讥笑之色。

  “白公言重了,君子当审时度势,大夏代燕,此乃天意,事不可为,自当顺应天命!”丞相面无表情的说道。

  “哼,你若是破城之后投降,你说这话老朽也不说什么,城池未破,先杀君主,有辱读书人之名声,还君子,你连畜生都不如!”老者起的胡须发抖,指着大燕丞相喝骂道。

  “白公请随意,至少我还能活着!”大燕丞相脸色不变。

首节上一节97/2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