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袁文绍 第33节

  虽然在定州城,袁文绍已经接到了封赏的圣旨,但是那封圣旨并不是只封赏他一人,对于他的封赏只说了官职和爵位,其他的并没有提。

  而这封圣旨,上面写的非常详细,官位、勋位、爵位,包括食邑多少,赏赐的金银布匹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提及。

  袁文绍在宣旨的时候就跪了下来,等念完后,叩首道:“臣多谢陛下厚赏,陛下万年!”

  “起来吧,这是你应得的。”官家说道。

  袁文绍再次谢恩后,才站起身来。

  接下来又宣读了对于孙琦的封赏。

  孙浩代为谢恩后,官家说道:“定国公给朕上了一个奏折,为你求了一个国子监的名额,你要好生学习,别辜负了定国公的期望。”

  “是,臣定当遵循陛下教诲,刻苦学习。”孙浩应道。

  一个国子监的名额而已,以孙琦的地位,根本不用求到官家面前。

  他这么做的意思,官家自然明白。

  官家对于孙琦的态度,还是十分满意的。

  在军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左柱国英国公了,现在孙琦加封右柱国,名义上已经和英国公齐平了。

  当初英国公加封左柱国,就被从北方边境调回,统管西郊大营。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防备英国公拥兵自重。

  西郊大营有四十万兵马,掌管西郊大营,看似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大周实行的是将兵分离制度,除了边军外,天下大多数兵马都集结在西郊大营。

  而西郊大营的将军,只有练兵权,没有统兵权。

  没有官家的命令,即便是英国公,也不能调集军队出营。

  战时,官家会指派将军,去西郊大营调兵,而原本统帅那些兵马的将军只能留在西郊大营。

  现在西北未定,还需要孙琦坐镇,因此官家对于孙琦把孙浩作为质子留在汴京的举动十分满意。

  封赏完,自有太监将二人领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两人站好后,早朝正式开始了。

  袁文绍本以为早朝这种时刻,谈论的应该都是军国大事。

  没成想,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最奇葩的是,某州的知州上书弹劾通判,原因是他判了一个案子,知州认为不合理。

  案件的经过是这样,当地有个少年怀疑继母暗害了自己的父亲,就把继母给杀死了。

  经过调查后,确有其事,通判认为少年是为父报仇,情有可原,只罚其杖责了五十。

  知州认为这么判很不合理,杀母乃是大罪,虽然情有可原也应该流放三千里,而不是如此简单放过。

  好家伙,就这么一个案子,文武百官跟市井小民一样争吵不休。

  有的认为少年杀母,无论什么原因都是不孝,应当处以极刑,也有的认为通判判的没错。

  还有人附和知州的观点。

  袁文绍看的都有些傻眼了,这就是决定天下大事的早朝?

  最终还是官家拍板,判其流放千里,没收家产。

  不过此人能被官家亲口御判,也算是祖坟冒烟了。

  接下来又议了几件事,无人上奏,太监宣布退朝,百官参拜后,等官家离开后,才起身。

  “哈哈,恭喜忠勇伯。”

  起身后,一群人围著袁文绍道喜。

  袁文绍根本不认识,只能客气应付。

  好在袁维昌出面,替袁文绍介绍了一下。

  向他道喜的都是有爵之家,至于那些文官自视清高,自然不会向他道喜。

  许多人要宴请袁文绍,都被他找借口拒绝了。

  至于理由很简单,再过几个月他就要成婚了,要忙婚事。

  不过有的是家里办喜事,或者老母亲过寿,这样的他就没法拒绝,只能应承下来。

  不过袁文绍也不担心,这种只能算是正常往来,他还没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参与这样的宴请,不会遭到猜忌。

  袁文绍看著丝毫没有离去之意的人群,有些头疼。

  好在这时有个太监走了过来,说道:“袁伯爷,官家召见,跟咱家来吧。”

  “各位,官家召见,在下先失陪了。”袁文绍拱了拱手,连忙开溜。

第46章 不明所以

  袁文绍跟著引路的太监进入睿思殿,躬身道:“拜见陛下!”

  大周除了早朝和接圣旨以及一些祭祀活动外,平常倒是不需要跪拜。

  官家摆了摆手,说道:“免礼。”

  “谢陛下。”

  袁文绍直起身来,目光微垂,等待官家开口。

  来的路上他就在思考官家单独召见他有什么目的,可是思考许久也没有头绪。

  “呵呵。”官家轻笑一声,说道:“可知朕为何让你掌管骁勇营?”

  袁文绍恭声道:“陛下胸有乾坤,臣愚钝,只需遵命行事便可,并未多想。”

  对于官家让他统领骁勇营,他自然想过其中的用意。

  骁勇营是西郊大营二十营之一,有两万兵马,让他掌管,看似对他十分看重。

  但是前文也提过,西郊大营的兵马,将领们只有练兵权,并没有真正的统兵权。

  在没有诏书的情况下,他连一个兵都调不出西郊大营。

  就算以后官家要调动骁勇营出战,也会派别的将领来领兵。

  他这个统领唯一的作用就是练兵罢了。

  想这样的位置,一般都是用来安置那些功劳过大,或者被官家猜忌的将领。

  袁文绍自认为自己那点功劳还不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那么官家为什么让他掌管骁勇营呢?

  后来他想到了一种可能,因为他太年轻了。

  他现在也就十七岁,按照爵位,怎么也要给他封个四品武职。

  这个品级在边军中已经非常高了,要是把他留在边军中,过个几年他再立一些功劳到时候就不好封赏了。

  而把他调到汴京来,既能断了他立功的机会,也能防止他在军中培植势力。

  如果以后有需要,依然可以调他上战场,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他的猜测,他也没有胆子直接说出来。

  “滑头。”官家笑骂一声,说道:“定国公之前的奏报里说你研究出一种新的练兵法,效果十分不错。西郊大营这几年有些暮气沉沉,朕让你掌管骁勇营,一方面想看看研究出来的新式练兵法效果如何。另一方面也是想著你还年轻,能给西郊大营注入一点活力。”

  “陛下,臣定当尽力,不负陛下所托。”袁文绍躬身道。

  西郊大营在将领中可是有养老地的称呼,能不暮气沉沉就怪了。

  倒不是说士卒们没有进取之心,而是调到西郊大营的将领,基本没有升迁的希望了,都抱著得过且过的态度,每天应付了事。

  要不是有英国公镇著,西郊大营那几十万禁军的战力更差。

  不过对于袁文绍来说,反而是个好地方。

  他本就想捞个爵位傍身,现在爵位已经有了,何必去战场上拼死拼活。

  统管西郊大营其中一营,等到赵宗全平叛时率先响应,到时候把爵位升成世袭的问题应该不大。

  “嗯。”官家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英国公那边朕回头会交代一声,到时候你可以便宜行事,他不会插手。朕等著看你练兵的成果。”

  “臣遵旨!”

  袁文绍心里嘀咕,官家不会真的只是单纯的想让我练兵吧?

  不管怎么样,官家既然这样说了,自己到时候得拿出点真本事才行。

  “对了,朕听闻明年三月你就要成婚了,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等你成婚后再去西郊大营上任吧。”官家说道。

  “臣多谢陛下!”

  反正古代也没有停薪留职的说法,上不上任,工资照发,傻子才不愿意呢。

  一直到离开睿思殿时,袁文绍都没有想明白官家找他的真正用意。

  要说官家真想让他练兵,却又放他几个月的假,著实有些奇怪。

  袁文绍想不通就懒得多想,从睿思殿出来后,便跟著李公公前往内府领取赏赐的东西。

  ……

  皇城门口

  袁维昌等了许久不见袁文绍出来,难免有些著急。

  官家单独召见是天大的荣誉,他高兴之余,又担心袁文绍不知轻重,冲撞了官家。

  “主君,二公子出来了。”

  张安眼尖,率先看到走到宫城门口的袁文绍出声提醒道。

  袁维昌快步上前,看到袁文绍身后跟著几个捧著盒子的太监,连忙招呼张安和车夫来把东西接过去。

  “辛苦几位公公了。”袁维昌笑著道谢,递过去一张银票笑道:“几位公公拿去吃茶。”

  “那就谢袁伯爷赏了。”感谢一声,几个太监笑著离去。

  袁维昌看著袁文绍手上捧著的木盒,有些激动道:“这是封爵的诰书?”

  “嗯。”袁文绍笑著点了点头。

  “小心一点,快点上车回去,供奉在祠堂。”袁维昌激动道。

  袁文绍看到父亲的样子,笑著打趣道:“爹,咱家祠堂连丹书铁券都供奉过,一个诰书至于这么激动么?等以后我挣个丹书铁券回来,你还不得高兴坏了。”

  封爵一般除了诰书还有丹书铁券,不过袁文绍的爵位只能袭三代,只有封爵的诰书,并没有丹书铁券。

  很多人以为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金牌。

  事实上,丹书铁券并不等于免死金牌。

  丹书铁券铭刻著封爵者的功劳和赏赐,因为用金填字,又称为金书铁券。

  有的人因为功劳太大,皇帝会赐免死,这个也会铭刻在丹书铁券之上,因此丹书铁券才会有免死的象征。

首节上一节33/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