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在吃铁杆庄稼时才爱大清 第35节

  前朝就是皇帝、重臣的办公场所,内廷是皇帝生活、居住、娱乐的地方,以乾清门为界。

  臣子能够进入乾清门,算是一种恩遇。

  蒋青云身上的黄棉甲被大雪染白,远看两白旗,近看两黄旗。

  乾清宫,温暖如春。

  “蒋青云,抬起头来。”

  顺治看到了一张略感亲切的脸,也许是因为那套盔甲,也许是因为同为少年。

  而蒋青云看到了一张略带戾气、踌躇满志的脸。

  “赐座。”

  “谢皇上。”

  “你在南城做的不错,水火防盗、种天花苗,你是个办实事的。”

  “食朝廷俸禄,总要为黎明百姓做点事。”

  顺治听的很满意。其实再过10年,他听这话就不会满意了。此时的福临还没完全明白一个皇帝的立场。

  ……

  “朕问你,假若摄政王死了,朝廷该怎么善后?”

  “按礼收殓,极尽身后哀荣。同时抓捕处置其党羽,该杀的杀,该关的关。待尘埃落定,再回头清算~天下,终究是皇上的。”

  顺治先怒,后喜,后矜持。

  “朕还年轻,还需要太后扶一阵子的。”

  这一句,就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有些话只有你敢讲。八旗贵胄个个都拐着弯的说话,朕真搞不懂他们什么时候变成小脚儒生了?”

  “回皇上,不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罢了,明哲保身。”

  “你说的很对。”

  殿内安静了一会。

  顺治下座走近了,低声道:

  “你今日戎装来见朕,朕就懂你用意了。朕告诉你一个秘密,多尔衮已经死了,棺材不日入京。京城知晓此事的人不超过5个,你明白朕的用意吗?”

  “臣请兼城门官。”

  “好,西直门暂归你节制。朕已让兵部下旨山西前线,令端重亲王博洛、庄亲王硕塞、礼亲王满达海,英郡王阿济格与大军分隔,只身即刻回朝。”

  “臣有个请求。”

  “讲。”

  “能否从兵部调拨一些火器加强兵马司武备。”

  “朕准了,你去兵部领300支火绳枪,200套棉甲,600套刀盾长矛。朕给你写个条程。”

  ……

  离开紫禁城后~

  蒋青云的头一件事就是去索要专供3品以上官员阅读的邸报。

  负责邸报的官员不敢犹豫,立马答应从即日起增加一份手抄邸报送南城兵马司。

  之后,蒋青云点齐50人马,顶盔穿甲的闯兵部!

  兵部衙门口。

  四名站岗兵丁连忙拦住。

  “站住,你们要做什么?”

  啪~

  蒋青云抬手就是一巴掌,跟在后面的部下立马冲上去,狂扇其余3名兵丁的耳光。

  嚣张!跋扈!

  咱五城兵马司走的就是这种粗暴路线。

  ……

  兵部武库司。

  掌管武库司的郎中洪士正,望着闯入的大兵,颇为诧异。

  “本官是都察院直隶监察御史蒋青云,来领兵器。打开武库,让我们自己挑。”

  “等等,什么就打开武库让你挑?你走程序了吗?”

  “非常之时,本官管不了你们兵部的繁文缛节,本官再问你一次,你给还是不给?”

  “武库司是有规章的!不是你家炕头。”

  啪~

  蒋青云果断扇了郎中洪士正一个大耳光。

  “你敢打我?”

  啪,又是一耳光,抡圆了扇的,直接把人扇到了屋墙角。

  “来人,快来人啦。”

  洪士正扯着嗓子嚎。

  蒋青云也不急,静静候着。

  外面,人声噪杂。兵部护卫30余人手持弓弩刀剑堵住走廊,气势汹汹。

  “什么人竟敢强闯兵部,跪下。”

  ……

  蒋青云这才摸出顺治写的条子,先递到洪士正面前,再递到带队的把总面前。

  “认识这个红章吗?这叫玉玺。”

  “弃械!”

  当啷当啷,刀剑丢了一地。

  赵泽生和周仓再次窜出来挨个扇耳光,一溜扇过去,扇的手掌疼。

  什么叫仗势欺人。

  这就是。

  院子里聚集的兵部官吏越来越多,人人愤怒,但敢怒不敢言。

  “蒋御史,下官错了,下官这就带您去武库。”

  洪士正是洪承畴的侄子,他看出来了,今儿蒋青云就是故意的。

  “大人,兵器太重,我们搬不走。”

  “那就牵兵部的马,套兵部的车。”

  一番闹腾,整个兵部的人都出来了,其中不乏战场下来的,一个个怒目而视,不让开路。

  蒋青云仗着自己披甲,直接粗暴撞开。

  还抛下一句话:

  “兵部不是独立王国,我们都察院早晚要收拾你们。”

  消息传到都察院~

  左都御史宁完我目瞪口呆,气急败坏,刚想令人寻蒋青云来见自己,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忍了。

  ……

  蒋御史掌掴兵部数十人的消息再次传遍四九城。

  他爹蒋忠诚听了差点脑溢血,悲愤不已。

  天底下哪儿有这样当官的呀,嫌命长啊。

  如今同僚们见了自己,就像小娘子见了大官人,不敢看,只敢谄媚的笑一下然后溜墙根走。

  在城外督造“内城种苗作坊”的兵部尚书洪承畴更是冷笑不止,他搞不懂蒋青云为啥非要跳自己的脸,而且屡次三番。

  范文程却瞧懂了,这是蒋青云故意把俩人的矛盾公开化,彻底杜绝被洪承畴拉入内城苗事的可能性。

第36章 平静的紫禁城养不出合格的皇帝

  顺治6年,腊月初四。

  顺治皇帝率京师4品以上文武百官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的灵柩。

  自他以下,皆着丧服。

  多尔衮终究是被豪格诅咒说中了“他一个病秧子,还想当皇帝?”

  礼部官员高呼:

  “皇父摄政王,魂兮归来。”

  14岁的顺治望着那厚重棺材,居然跪下了,震惊现场所有人。

  “皇父摄政王一生功绩彪炳,为我大清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平日里更似朕皇考,耳听面命,谆谆教诲。如今,他去了,朕悲伤至极。”

  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传旨,昭告天下,追封皇父摄政王庙号成宗,以皇帝之礼下葬,朕要极尽哀荣。”

  众大臣齐刷刷跪地,高呼皇上圣明。

  尤其是两白旗的人,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再看棺材,一个个跪地膝行,哭的不能自己。

  范文程面露忧色。

  顺治刚才说的话他一个字都不信。

  平静的紫禁城养不出合格的皇帝,杀机四伏的紫禁城却培养出了一位阴鸷的少年帝王。

  ……

  慈宁宫内,温暖如春。

  孝庄仅着一件蜀锦薄袍,心不在焉的修剪心爱的盆景,整个人看着与平常无两样,只不过袖子上多了块白绸布。

  “皇上那怎么样了?”

  “回太后,皇上已下旨追封摄政王为成宗。”

  咔嚓~

  一支腊梅被从中剪断,盆景算是破了相。

首节上一节35/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