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在吃铁杆庄稼时才爱大清 第181节

  顺治此刻的脸色很精彩,五分泄气、三分感动、两分无语、一分轻蔑,凑成十分尴尬。

  但他还是耐心的解释了一下。

  “爱卿,你一不是满洲人,二不是重臣,三不是宗室,你怎么可能做定远大将军呢?”

  蒋青云很诚恳:

  “臣有信心把南方的战线恢复到从前。”

  “爱卿,姑且不论爵位品级,朕就问你,你上过战场吗?你指挥过千军万马吗?打仗不是儿戏,和都察院弹劾人的差事不是一回事。好了,此事休得再言。”

  “是。敢问皇上,其他同僚倾向于怎么解决?”

  顺治叹了一口气:

  “目前问下来,大臣们最多的意见是:和谈、撤军,放弃西南诸省。”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阵,顺治觉得索然无味,遂草草结束了召见。

  ……

  慈宁宫。

  气氛轻松多了。

  孝庄和蔼可亲,毫无架子,江南终于放下了大部分的紧张感,跟着孝庄后面逛小花园。

  和硕公主孔四贞陪同~

  她一路偷眼打量江南,最终判断,江南的腰没有自己细,但腚比自己大。

  孝庄笑语盈盈。

  “哀家今儿带你看看我养的花儿。”

  “太后,冬天花儿也会开吗?”

  “会!”

  刚走进小楼,江南瞬间惊呼,满屋的月季开的正艳。

  “太后,真神了。”

  “嗯,这些花儿都是我的得意之作。对了,你俩有什么爱好?”

  孔四贞先回答:“妾爱骑马春游。”

  江南:“妾爱射箭!”

  孝庄点点头,冷不丁的冒出一句:“你俩爱好很相近,春暖花开之时,可相约同行出游。”

第178章 路越走越窄,选择越来越少

  慈宁宫花园。

  孝庄突然来了兴致。

  “取弓箭和箭靶来,哀家想考较一下你的箭术。”

  “太后,妾身学艺不精,怕出丑。”

  说话时,太监们就抬着一张木案来了,把几张弓和各式箭矢摆放在案面上。

  “无妨。脱靶不罚,若能命中靶心,哀家就封你为三品诰命淑人。若不能命中靶心但是命中靶子,哀家就封你为五品宜人。”

  孝庄说的很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君无戏言,太后也无戏言。

  “妾遵旨。”

  江南挑了一张力度偏软的弓,又从案上捡起一支上好的雕翎梅花箭,屏气凝神,当箭羽搭上弓弦之后,接下来的动作快如闪电,甚至没有瞄准,即拉即发。

  ……

  太监抬着靶子过来了,啧啧称奇。

  孝庄微笑:“传哀家懿旨,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蒋青云之妻为三品诰命淑人,赏杭州进贡的步摇三支。”

  “谢太后。”

  女封诰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其意义绝不亚于男子中了进士。

  有诰命文书,有俸禄,有御赐衣裳,只是没有具体的权势罢了,但荣誉地位确实是拉满了,寻常州县官见了诰命夫人也是要拜的。

  一二品的诰命,甚至有资格参加皇后在后宫举行的酒宴。

  江南放下弓箭,眉开眼笑,心花怒放,把心里头的那点欢喜都写在了脸上。

  孝庄看在眼里,心中有数了。

  “恭喜姐姐贺喜姐姐。”孔四贞也默默凑了个热闹。

  “不敢不敢,谢公主。”

  “走,回去喝茶。”

  虽然不叫下午茶,但形式差不多,都是一群贵妇围着喝茶、吃点心、聊聊八卦。

  全程,孝庄基本充当听众,偶尔问几个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的问题,通过江南的回答窥探蒋青云的真实内心。

  江南老老实实的按照夫君事先讲述的个人境遇设定,对答如流。

  正所谓,孝庄知蒋青云是小狐狸,蒋青云知孝庄是老狐狸,互相默默的算计着,打的难分难解。

  ……

  傍晚。

  顺治来慈宁宫请安,也是询问对策。

  “额娘,真的要和谈吗?”

  “如果打得过李定国就打,打不过李定国那就只有和谈了。总之,咱大清的立场是务实的。”

  “额娘,现在屯齐手里还有两万旗丁,各省驻防绿营兵不是李定国的对手。除非,吴三桂愿意出兵顶在最前面。”

  “福临,这倒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吴三桂全力作战,那就证明他就不是奸细。如果他明显避战,那他八成就是那个奸细。”

  顺治冷静思考了一会,恍然大悟。

  “额娘说的是,前线军报都说李定国至少出动了十几万士兵,老巢肯定空虚。吴三桂如果是忠臣,他就不会放过这个猛攻贵州、云南的机会。”

  “拭目以待吧。”

  正好~

  御膳房送来了御膳,母子俩边吃边聊。

  “额娘,今天朕召见了蒋青云,他居然说他想做定远大将军。”

  ……

  当啷~

  饭碗落地。

  失手摔了碗的总管太监吴良辅吓的花容失色,连忙跪下,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奴才死罪,奴才惊扰了皇上太后用膳。”

  “混账玩意,滚吧。”顺治一挥手,“额娘,朕想改组十三衙门,增加其职权,加强对京师各大府邸的监控。”

  “这种事不必问我,你自己看着办就行。”

  “谢额娘。”

  自从多尔衮死后,母子俩的关系在逐步修复。

  顺治对亲娘保持了足够的尊重,孝庄对儿子保持了足够的尊重。

  但是孝庄心里很清楚,母慈子孝的现状只建立在多事之秋的基础上。如果,大清天下一统,海晏河清,马上就不会这般和睦了。

  不过,她倒是对刚才的话题很感兴趣。

  “你说蒋青云毛遂自荐要当定远大将军?”

  “是,想法太过荒唐,朕已经驳斥了他。”

  “他有没有说,他准备怎么对付明廷?”

  “蒋青云他就是个门外汉,朕压根没问。”

  孝庄没有再吭声。

  ……

  晚上,她反复琢磨人事,细思极恐中枢已无可用之统帅,哪怕是平庸统帅也求而不得。

  大清曾经将星如云。

  多尔衮、多铎、阿巴泰、阿济格、豪格,个个能征善战,这一代人逝去之后,统帅层面就出现了青黄不接!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下一辈的议政王大臣们接过了大梁,实话实说,他们碾压孱弱的明军也还行。

  可现在,狼烟未熄。

  议政王大臣们却搞了一次未遂逼宫。君臣关系实际已破裂,皇帝无论如何也不敢再让这些王爷染指兵权。

  还有谁可为帅??

  孝庄突然间想起了老相识洪承畴。以洪承畴的军政能力,六个议政王大臣捆一起都比不上。

  奈何斯人已去,死的莫名其妙。

  她盘算了一圈,发现鳌拜居然是如今前线统帅的唯一人选,第一,忠诚。第二,打过不少仗。第三,骁勇。

  皎洁的月色下,孝庄一声长叹,意义不明。

  ……

  著名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

  信任,就像一把刀子。

  当你把这把刀子交给了别人,别人就拥有了两个选择,第一,保卫你。第二,伤害你。

  所以,君主不可能任人唯贤,任人唯贤的结局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君主缺乏的不是有能力的人才,君主缺乏的是可以信任的人,最好,这个人同时还拥有一点点能力。

  这个宁静的夜晚~

  蒋青云在完成了周公之礼后,也在琢磨南征统帅的新人选,作为坑杀洪承畴的始作俑者,他比清廷更了解清廷当下的窘境。

  议政王大臣全员反贼。

  手握重兵的平西王吴三桂野心勃勃,妄图自立。

  洪承畴死了,孔有德也死了。

  鳌拜?

首节上一节18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