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很关键~
很关键~
时长两刻钟,影响一辈子。
……
“大人,时辰已过,内城九门已关闭,不如~”
“无妨,本官在城内自有去处。”
“妾恭送大人。”
白云上目送蒋青云离开,她是蒋青云推出来掌控歌舞团的台前人物。
她的父亲和哥哥如今在扬州府负责宫廷采买,妹妹也和通州镇绿营一位参将的儿子定亲了。
这样的家庭,忠诚肯定经得起考验!
内城宵禁!
规矩森严,但蒋青云就是规矩。
南锣鼓巷,一处别院。
叩门~
咚咚咚。
“谁呀?这大晚上的?”老妈子嘟囔着开门,一开门,瞬间笑靥如花,“奥哟喂,少爷吉祥,少爷快请进,快来人啊,麻溜的烧热水、备酒菜、屋里多添红蜡烛。”
……
暖暖的烛光下~
柳章台垂手挺立,光头锃亮,宝相庄严,五官清秀,轮廓被笼罩在一圈柔光下。
虽不是新人,但蒋青云仍然心动,一把攥住她的皓腕。
柳章台一如既往的平静,端庄。
她只是略带祈求的说道:“答应我,今晚的嘴巴只用来吃饭、喝酒。好吗?”
“章台~”
“嗯?”
“我问你,大唐天台山高僧寒山曰,他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捅我,该如何处之乎?”
柳章台一愣,脱口而出: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你佛心不稳,还需修行。跪吧。”
“是。”
柳章台一声不吭的跪在了蒲团上。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如此而已。
……
次日。
尝到了血腥味的顺治再次来到歌舞团,多年的压抑一扫空,少年的幻想全部满足,其荒银程度不可描述。
后日。
顺治再至。
大后日。
顺治又至,沉湎在温柔乡中不能自拔。
蒋青云长舒一口气,顺治,早晚变成同治。皇权,距离自己更近了。
穿越前,前辈曾经说过一句话:青云啊,很多看似龌龊的招数,用来办事却是最好不过了。
前辈是对的。
……
这一日,小太监低眉顺眼的来了。
“大人,皇上有召。”
“劳烦公公,前头引路。”
说着,蒋青云就塞过去一小片金叶子。这小太监是第一次打交道,唬的连忙摆手。
“使不得,使不得。”
“公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收着。”
蒋青云用不容置疑的态度摁住了小太监拒绝的手。这一刻,他就是小太监心中的真男人。
……
按照歌舞团内部管理条例,事后,要给客人端上一碗精心煲了3个时辰的靓汤。
大枣鹿茸羊肉汤!
顺治喝得很舒服,这味儿对了。
“爱卿,朕每次来这地儿,朕都觉得心静如水~”
“皇上喜欢就好。”
“别拘谨,坐吧。”
“是。”
待顺治喝完最后一口汤,蒋青云这才抛出了最终问题。
“皇上,臣那份关于中枢衙门事务流程改革的奏折?”
顺治眼神闪烁。
“爱卿,最终目的是什么?”
“中枢集权,高度皇权。”
……
顺治沉默了会。
“爱卿,朕知道你的忠心。
“满朝文武只有你敢上这种直指关键的折子。”
“朕也不妨和你说句心里话,诸位议政王大臣和汉军藩王,他们表面上是朕的臣子,实际是大清的股东。大清入关,他们是有股份的,他们不是朕的奴才,不是朕想打就打想杀就杀的。”
“所以,朕一旦推行中枢衙门事务流程改革,他们一定会激烈反对。也许到了那一天,哪怕是朕,也保不住你。”
第130章 户部试点
蒋青云点点头。
“臣知道。”
“知道你还敢上这种奏折?你不要命啦?”
望着略显气愤的顺治,蒋青云知道,自己已经真正的走进了小皇帝的内心。
简在帝心?
不,蒋在帝心。
著名的官场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
“我给唐宁街的领导们提供方案时,从来不会提交唯一方案。一般来说,我会提交上、中、下三策,供领导们挑选。”
“把选择权交给上司,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即使事情办砸了,上司也没法甩锅给我。大不了,两颗人头一齐落地。”
“后来~由于教皇和国王的双重压迫,我漂洋过海来到东方,成为了一名客卿,但我没有气馁,凭借扎实的物理知识和良好的斗争素养,顺利进入帝国内阁。说实话,我在伦敦的社交场也要站起来敬酒,我其实并不排斥敬酒,我只是不喜欢给蠢货敬酒。”
“我,牛顿,一生俯首拜青云。”
蒋青云低声道:
“臣的想法是,先从六部当中择一部,由臣来牵头搞试点。”
“哪个部?”
“臣想,不如皇上和臣各自写下心中的答案,然后一起揭晓。”
“好啊。”
……
牛顿走的只是小道,蒋青云走的是大道。
两张纸条同时展开。
第一张是“户部!”
第二张还是“户部!”
顺治激动的一拍桌子。
“爱卿,不谋而合啊。”
“皇上圣明,这一眨眼的工夫居然就猜透了臣琢磨了足足半个月的方案。”
“哈哈哈哈哈~”
顺治笑的很开心。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人都喜欢被颂扬,哪怕是皇帝,哪怕是圣人。
实际上~
户部是唯一选择。
战争还没有结束,加之军权敏感,顺治不可能让蒋青云去兵部搞试点,礼部、刑部、工部不那么重要,无关痛痒。
吏部倒是重要,但吏治改革一时半会看不出效果。
只有户部,可以立竿见影。
所以,蒋青云算透了这一层,看似是选择题,实际上无论怎么想,最后都只有一个选项。
……
兴奋之后,顺治又冷静了下来。
“爱卿,兹事体大,这个议题肯定要上早朝,你和宁完我、范文程私下沟通好,争取早朝时更多人的支持。正如你折子里说的,大清帝国的中枢衙署要重视流程,重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