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在吃铁杆庄稼时才爱大清 第110节

第108章 七三和三七

  “驾~”

  京城去往通州的官道上,一队裹的严严实实的骑兵正冒着风雪赶路。

  “大人,前面驿站。歇个脚吧。”

  “好。”

  刚进驿站,就遇到了熟人。

  “下官拜见御史大人,祝御史大人公侯万代。”

  “是你?起来。”

  “谢大人。”

  驿丞是原兵马司的一个杂役。

  ……

  “做个驿丞,感觉怎么样?”

  “托大人的福,一个字,美。”

  “可本官怎么听说驿站的事极其繁琐?”

  “下官有个能干的副手。”

  “嗯,你倒是会做官。”

  蒋青云走进温暖的屋子。

  没一会,驿丞的老婆来了。

  妇人略有颜色,身后还背着一个很小的娃娃。

  “乡野简陋,招待不周,羊汤和米饭,还有一壶酒,大人您慢用。奴家去把自己屋收拾出来,大人您别嫌弃。”

  “不必了,一会我就要赶路。”

  正好驿丞进来了。

  “本官在南城开设了学堂,等你家这个娃再大点,就送去开蒙。”

  “大人大恩大德,下官全家没齿难忘。”

  夫妇俩喜滋滋的,能把娃送到南城学堂读书,日后前程无量。

  ……

  战马喂好,人也吃好了,蒋青云一心继续冒着风雪赶路、

  50骑!

  轻车简从要不得,浩浩荡荡才是王道。当官的,谁能保证路上不会遇到不开眼的盗贼,或者是假扮成盗贼的刺客。

  大唐宰相武元衡说过:上班的路上,最容易中箭。

  两江总督马新贻也说过:下班的时候,也容易挨刀。

  穿越前,还有位前辈说过:

  一定要对官场斗争的残酷性有深刻认知,一定要警惕对手掀翻桌子不按规则出牌。

  ……

  半个时辰后~

  前方出现了一群人,5名绿营兵押送着至少60名蓬头垢面的流民。

  蒋青云随即放慢马速,周仓和几名护卫却提高了马速。

  跑过去,问道:

  “你们是哪个衙门的?”

  “我们是通州镇宝坻营的,奉命抓捕逃人。你们是哪个衙门的?”

  周仓扭头望着蒋青云,蒋青云缓缓催马上前,上下打量了一番领头的绿营把总。

  “我怎么瞧着你有点脸熟?”

  “呀,标下参见少爷。”

  “你是?”

  “标下原是总兵大人麾下马夫。”

  蒋青云笑了~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爹的马夫如今也外放把总了。

  ……

  “哪儿的逃人?”

  把总走近了,低声说。

  “少爷,正蓝旗出了那档子事,人没了,田还在。光通州这片就留下了足足2万亩旗田~”

  “无主良田!”

  “少爷圣明。前些日子大家都在观望着,不敢下手。现在瞧着风头过去了,各路神仙座下的童子都下场了,抢人,抢田。”

  “那我爹呢?”

  “总兵大人英明神武,当然不会错过这等良机,已经抢了3500亩了。”

  蒋青云点点头,指着旁边那群瑟瑟发抖的人。

  “所以,这些人都是原正蓝旗的旗奴?”

  “是,都是无主的旗奴。”

  “放了!”

  “啊?”

  “我夫人快要生了,积点阴德。告诉他们愿意走的自己走,真没去处的就留下做佃户。”

  “。”

  把总立马照办,没有一丁点犹豫。

  半柱香后,默默走掉了20多人,其余人呆滞的站在原地,他们的眼神麻木,生而为人,却似鸟兽。

  ……

  通州城门口。

  城门前设有拒马,还有一个汛的绿营兵站岗。

  气氛略微紧张。

  一名军官模样的人站在路中间,恭敬地拱手。

  “标下是通州协左营千总,奉命守卫东门,敢问大人您是?”

  “我爹蒋忠诚。”

  “啊,原来是总兵大人的公子,都察院的御史大人。快,搬开拒马。”

  蒋青云也不急,指着拒马。

  “通州有事?”

  “前些天有群漕工闹事,小事一桩,已经平了。”

  蒋青云点点头,纵马入城,直趋总兵府后衙。

  “云儿~”

  “娘~”

  文氏望见儿子的一瞬间眼睛亮了。

  “我爹呢?”

  “他被召去直隶总督府了,明儿应该就能回。绿珠生了?”

  “是,母女平安。”

  “好啊,阿弥陀佛,女人的第一胎都是走鬼门关,后面就顺了。江南怎么样?”

  “快了,也就春节前后的事。”

  文氏点燃檀香,栽入香炉,口中念念有词。

  “老天保佑,诞下健康男丁。若能成愿,定为菩萨塑一金身。”

  “云儿,你也来,心诚则灵。”

  蒋青云拱手拜了几拜,抬头端详。只见那瓷像观音的脸庞不悲也不喜,绝对的宁静。

  ……

  “娘,哪些人在圈地?”

  “从亲王到领催,从满八旗到汉军旗,人人都在抢着圈正蓝旗的地。你爹是总兵,已经圈了三四千亩。”

  “这些地准备怎么弄?”

  “雇人来种。”

  “租子怎么交?”

  “五五开。”

  文氏说的很自豪,直隶省很少有这样仁厚的分成比例。

  大部分佃户都是交铁板租。所谓铁板租,就是固定一个数目,不论荒年丰年,佃户都得按照这个数交。

  “改成七三吧。”

  文氏一愣,盯着儿子。

  “谁七?谁三?”

  “佃户得七,我们拿三。”

  “云儿,三七分成倒是很多。只不过是佃户得三,主家拿七。”

  “娘,您还记得江南奴变吗?”

  文氏的脸瞬间变了,她叹了一口气,背过身去。

  “娘,听我的。与人生路,与己生路。就七三分成,要不了几年,咱家就是直隶省赫赫有名的蒋大善人。”

  文氏噗嗤笑了。

  “云儿,做善人会引起公愤的。”

首节上一节110/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