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331节

  陈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份公文交给刘邈。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也要知道”

  “你身边,还有大家呢!”

第340章 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汉

  刘邈接过陈递来的东西。

  开篇的内容,便让刘邈笑了起来。

  陈这篇文章,上来就蛐蛐出周公为周灭殷商找出的法理依据。

  那便是“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

  周天子以下克上,打破了商王的统治,所以当时的周的实际统治者周公便开始用“人”渐渐往“天”里掺沙子。

  周公尽管保留了虚置的天意,但更注重君王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保民的行政理念在合法性中的分量。这也几乎奠定了华夏法统的基础。

  后续礼崩乐坏,对正统的争论便在诸子百家中激烈爆发。

  因为刘邈早早在荆州时就不再禁止诸子百家书籍的流通,所以诸子的思想在南方许多士人眼中已经不再是禁忌,而陈也是将诸子百家对正统的观点尽数呈于刘邈面前。

  老子坚持“合道即合法”,崇尚“无为而治”。

  孔子继承周公,既肯定“君权天授”,又特别强调君王以自己的行政求得统治权的合法性,要求君主为政以德,信实无欺,节省费用,爱护官吏,不误农时,加强自身修养,首先做到“身正”,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墨子则认为君王虽然出于“天选”,但必须通过自己的行政实践,通过自己不折不扣地践行十项“纲领”,才能保住这个位子。

  但陈今日要刘邈看的,并不是这些先贤的内容。

  他要给刘邈展示的,依旧是孟子。

  孟子认为君主统治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天授”和“民受”,即天授予,民接受。

  其中陈还专门摘抄出了《孟子万章》的内容。

  万章为孟子弟子,并且和公孙丑等一起编著《孟子》一书。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与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当看完这一段后,刘邈就知道,陈为政权找到的合法性是什么了。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将“天与之”的“虚置”落实到“民受之”的实基上,如此便在周公和孔子的基础上,将“天受”的概念进一步的弱化,而加深了“民受”的存在感。

  陈以为,如今正是让汉天子存在的意义从“天受”转为“民受”的恰当时候!

  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孟子的回答否决袁绍接受禅让的正统性!

  哪怕是天子,也无权将天下交给他人!

  刘邈看完后,并没有急着肯定,而是询问陈:“这样的学问,这样的说法,百姓能够接受吗?”

  “可以的。”

  回答的是王朗。

  “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

  这同样是引用《孟子》当中的内容。

  其意为: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不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即使建立了千乘的兵力,也无法长久维持统治。

  天下,已经变了!

  大汉维持了四百年的君权神受,将天子的权威与不能说话的上天绑定在一起的不败金身,早在张角还有数百万太平道众一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怒喊中被已经被击溃。

  无论卢植、郑玄、宋忠这样的大儒再怎么遮遮掩掩,都不能掩饰四百年大汉制度的崩塌。

  既然你汉天子受命于天,那我就以我的黄天杀死你的苍天!

  这是呐喊。

  同时更是一声警钟!

  天与之,不过虚幻。

  民受之,方是根基!

  袁术、袁绍可以将自己的耳朵戳聋,将自己的眼睛戳瞎,不去在乎这一声呐喊,不去在乎这一声警钟,但是刘邈不行!

  因为走不通的,总归是走不通的。

  你不去在乎历史,历史也不会在乎你。

  秦、新的失败已经证明,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最多十几年,就会无路可走。

  所以无论刘邈再怎么粉饰刘姓天子的合理性,也依旧不能证明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这,是进步。

  这,也是黄巾起义时,千千万万百姓用生命喊出的声音。

  刘邈,不能视之不理。

  但直接舍弃“天授”,那显然也是异常蠢笨的行为。

  既然你刘氏的天子不是上天授予的,那我为何不能坐上一坐?

  若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能让百姓保持敬畏,那这政权同样是摇摇欲坠,详情请参考魏晋南北朝……

  而孟子的这套理论,无疑是最为适合现在刘邈困境的理论。

  并不是全盘舍弃“天授”,而是往“民受”的方向再靠近一些。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则不保四海。

  如此,刘邈之前善待百姓的行为就成为了“仁”,而“仁”也就成了刘邈政权最大的合法性。

  刘邈现在,不能强调自己受命于天,所以成为了天子。

  而是要强调先对百姓施以仁政,百姓满意,然后才得到了老天的认可,可以成为天子。

  虽然仅仅是多了一个前提,但刘邈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权力来源却遭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写。

  也就是说,袁绍既然接受了汉天子的禅让,那他的权力来源就是【天】。

  但刘邈在前面加了自己是因为施展仁政才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成为天子,那刘邈的权力来源就是【民】。

  如此。

  看似袁绍是先【天授】后【民受】;而刘邈是先【民受】后【天授】……好像是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实已经是彻底走到了对立的两面。

  对这样的解释,对这样的改变,刘邈相当满意。

  所谓合法,所谓正统,其实就是被公众普遍认可、自愿服从的权力、权威或者制度。

  刘邈所寻求的“政权合法性”,也并不是在问自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汉。而是在问天下的百姓,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汉?

  而现在,刘邈似乎找到了。

  “啧!”

  刘邈合上陈的表文:“怪不得孟子混的这么惨,我要是战国时的国君,肯定也将他赶的远远的。”

  “既然如此,登基诏书的事情便交予你二人了。”

  “喏。”

  刘邈忽然眼睛一转:“将话术给改一下,干脆最好别提孟子!”

  不是刘邈卸磨杀驴。

  实在是孟子的理论有可取之处,但其中值得吐槽的事情同样多到数不胜数!

  比如孟子以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教溢乎四海”……

  这混蛋玩意就认为,君主不应该得罪世家豪强,认为世家所追求的,就是国家所追求的,纯粹就是一个渣子!

  也难怪后世老朱看了《孟子》之后要剁了他,要是刘邈只看这一部分,肯定也想剁了孟子!

  再比如孟子以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一天尽做白日梦,以为只要将人的道德教育好了,就会让天下安定!是半点不提百姓的吃穿用度,完全是一种天真的治世理论!

  要是真按照孟子的理论来治世,那就是哪怕人饿死了都要去读书,都要去遵守礼仪,合着孟子是将所有人都当成大善人了!

  将自己的百姓当做大善人刘邈不反对,但是匈奴、鲜卑、乌桓这些个虎视眈眈的异族可不会因为你是善人就不来搞侵略!所以刘邈严重怀疑是孟子生的不是时候,如果孟子早生几百年,看看春秋夷狄是怎么欺负华夏诸侯的,或者干脆晚生几百年,看看匈奴是怎么蹂躏大汉百姓的,刘邈不信孟子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所以对孟子的治世理论,刘邈非常喜欢!哪怕它并不完美,但却确实可以解决目前自己的困境,是一种进步。

  可至于孟子的治世方式……刘邈只想说别来沾边!有多远滚多远!现在兵荒马乱的大汉完全不需要那套异想天开的东西。

  先汉既然都可以套用“儒皮法骨”,那刘邈同样可以用儒家孟子这张皮去包裹些别的东西!

  “如此,法理之事就解决了!”

  刘邈在自己纸上的“儒”字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军”、“吏”。

  等解决完这两件事,刘邈也就可以正式筹备称帝事宜。

  刘邈的毛笔落在“军”下面,先写了一个“钱”,一个“权”字。

  片刻后,刘邈再次提笔,却是又画了一个圈。

  陈好奇的凑了上来,指着那个圈:“仲山,你画个蛋是想做什么?”

  “笨!”

  刘邈重重在那个圈上点了几下

  “这不是蛋!”

  “这是我画的饼!”

下午两更

  抱歉抱歉,昨晚半夜两点,我家猫跑我床上吐了一床,我洗了一晚上床单,快六点才滚去睡觉,结果早上不小心没起来,醒来已经这会了……

  中午这章合在下午一起发,万分抱歉万分抱歉。

首节上一节331/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