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241节

  “吾看见宣高,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哪里有什么应不应该的话?”

  “而且如今张、高览正在开阳一带聚集兵力。宣高对此地应该极为熟悉,所以此战最是要仰仗宣高,宣高现在和我说这些话,难道是不想为我驱赶张、高览不成?”

  “末将不敢!”

  臧霸站直身子:“主公放心!论对琅琊一带的熟悉,是没有人能够比的过我的!此战,末将必然为主公夺回琅琊!让张、高览铩羽而归!”

  “宣高威武!”

  刘邈拿起酒壶,亲自为臧霸敬酒:“如此,便全都仰仗宣高了!”

  刘邈当场拜臧霸为横野将军,命其主持都督此战,调动诸将!

  后方陆续赶来的诸将听闻刘邈竟然让臧霸主持此战,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服,以为臧霸不过新人,不该位列众人之上。

  尤其刘邈拜臧霸为“横野将军”,更是让不少将领有些发酸。

  上一位被拜为“横野将军”的,是光武帝麾下大将王常。

  王常早年便想要拥立光武帝之兄刘,但最后没有成功,让更始帝刘玄上位。之后刘玄一败,王常便立即领家眷妻儿去投靠光武帝刘秀,受到光武帝的敬重,被封为横野大将军,位与诸将绝席,以示尊崇。

  如今刘邈给了臧霸这样的礼遇,后方一众骄兵悍将都是有些不满。

  尤其是“不甘人下”的朱桓更是放话:“主公任用臧霸,最多只能保持不败;但若以我为帅,必然能够杀死张、高览!”

  刘邈听说此事后,也没有废话,直接召来诸将,让他们在营帐中画出琅琊的舆图。

  这些个南方将领都是两眼一摸黑,唯有臧霸轻轻松松的完成了刘邈交代的任务,甚至还标注出在沂山、蒙山中有哪些小道,这一段的齐长城上有哪些营垒,哪些城门。

  之后刘邈还让臧霸做出布置,只见臧霸按照琅琊境内的山川河流,轻易就摆出各军位置。而其中很多地方都有山道相通,若非对此地极为熟悉的人,怕是根本布置不出这样的阵型!

  朱桓看到这一幕后,终于也不再坚持。

  “主公因为战事的不同挑选不同的主将,本来就是圣明君主才会做的事情,我又怎么能够反驳呢?”

  朱桓还专门因为此事对着臧霸道歉,两人的关系反而是变得亲密起来。

  如此,再没有将领对刘邈任用臧霸为主将有异议,纷纷配合臧霸的调动,将兵力移动到了前线。

  刘邈也跟着一并去了前线,在臧霸的挑选下,选择到了沂水的南岸扎营,就在张、高览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的【】字将旗展开,展露在双方将士面前。

  当张、高览看到刘邈竟然亲自来到了琅琊,自然都是面面相觑!

  “刘邈怎么非但不避,反而主动前来?”

  高览还派兵出去试探,见到那旗帜始终巍然不动,并且有精锐江东士卒手持那宿铁陌刀出现在此地时,终于是确定下来。

  “看来当真是刘邈,怎么办?”

  张、高览本来就是想虚张声势,吓走刘邈。

  但现在刘邈非但不走,还主动凑了上来,这又该如何是好?

  张也是头疼的看着忽然出现的【】字将旗:“这刘邈,怎么这样糊涂?”

  现在刘邈面对的人,可是袁绍!是天下第一的袁绍!

  而且如今袁军又没有威胁到刘邈的地盘,既不是兵临襄阳,也不是饮马淮河,刘邈犯得着不惜千里将大军运到前线,来与自己对峙吗?

  换句话说。

  就算刘邈替吕布挡下了袁绍,难不成刘邈还能得到徐州不成吗?

  张也是发狠:“再等等!”

  “刘邈从江东调动兵马,粮道冗长。”

  “若他仅仅是带这么点兵马,完全可以顺势将他击败,让他再不敢渡过淮河!”

  张、高览用民兵吓唬刘邈,下意识也以为刘邈是在吓唬他们。

  现在,就是谁怂谁孙子!谁怂谁就先输掉此战!

  对于刘邈,他们一致认为不过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刘邈必然会先一步支撑不下去,抢先败下阵来!

  但后续的发展,明显出乎了两人的意料。

  刘邈的士卒,并没有只维持在那丁点兵马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的越来越多!

  得益于之前江东与河北的贸易往来,徐州段的河流、水道都重新清理了淤泥,使得运力提升。

  江东的兵马,无论是东面从邗沟进入淮河,再从淮河进入泗水;还是说从西面的濡须水进入巢湖,再从淝水抵达寿春,从寿春经淮河至睢水,都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兵力的运输。

  兵马如此,粮草、辎重自然也是如此。

  而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也间接是将府兵制的动员能力拉到了最高!

  广陵、淮南、三吴、豫章,乃至江夏、长沙!

  这些看似来自千里之遥的府兵士卒,看上去好像只能各自为战,但在加上方便的航运之后,使得这张被撒在各处的薄网正在慢慢变成一只铁拳,要朝敌人悍然轰去!

  仅仅一月时间!

  与张、高览对峙的士卒从一开始的一万、两万,逐渐暴涨到了五万、十万,甚至还没有暂缓下来的趋势!

  府兵制度!

  这套迥异于历朝历代的兵制,第一次真正展现出其恐怖的动员能力!

  看到这些逐渐汇聚起来的士卒,便是张和高览这样的名将都忍不住头皮发麻起来。

  “刘邈,怎的这般穷兵黩武!”

  而刘邈也是优哉游哉的看着对面躲在齐长城内部的袁军。

  “人多欺负人少?老子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晚上还有两更,补昨天的

第254章 袁绍之剑,仍锋利否?

  整个江北的所有航运在这一刻疯狂运转起来。

  江面上的船比江里的鱼还要多,不断吞吐着南面的士卒,将其运往北方。

  除了张昭、顾雍、鲁肃等极少数真正建立起这套制度的主持者,所有人都被南方的这恐怖动员能力所吓到。

  论人口密集,或许南方依旧比不上中原,比不上河北。

  但水网带来的强大运输能力,却弥补了这个有些致命的弱点。

  同时当三长、均田制将之前受限于三老、地主的青壮解放之后,官府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都有了弥足增长。

  之前其实也有不少地方官吏埋怨刘邈的这般折腾,不明白为何非要弄什么三长,弄什么均田,而不是简单干脆的一刀将富户砍死,然后任由地方野蛮生长。

  而这一切,在今天终于有了答案。

  刘邈政权对于基层的控制和对资源、人口的利用调度,都远远高过了中原与河北不止一筹!

  这固然得益于南方的开发,但制度的先进性,毫无疑问才是其真正的主因!

  数年的耕耘,在这一刻终于显露出那饱满的果实!

  当张、高览看到刘邈将一批批的大军送到自己面前,送到琅琊境内后,都是有些头晕目眩。

  “刘邈,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琅琊地势本就平坦。

  沂水两岸的平原上,已经密密麻麻都站满了刘邈的大军!

  十万大军!

  这不是张、高览搞出来只能充数,不能杀敌的农夫、力役,而是由陷阵营统帅高顺训练出的,能够随时上阵杀敌的府兵!

  若仅仅是十万大军,或许张和高览还不会惶恐到这样的地步。

  最夸张的是这十万人的后勤补给竟然全部都能跟上!

  便是远远看去,都能看到这些士卒身上札甲还有手上兵刃映射出的寒光!

  江东,难道富裕到了这个地步,能够配齐十万大军的装备吗?

  要知道,即便是河北,也不一定是将所有士卒都武装上札甲和铁刃。

  但江东,竟然能够补全这些士卒的装备,这是何等恐怖的事情?!

  张、高览不知道的是,这又是府兵的另一个好处

  “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

  兵器、甲胄(两裆轧甲,非铁甲)、粮草等,府兵都要自备。

  这条若是单独放出来,那肯定是坑人的恶政!

  但配合均田,以及彻底为府兵废除赋税的制度,毫无疑问就成了良政。

  免除赋税,在历朝历代都是特权阶层才能有的事情。

  不提单单这一点给府兵士卒带去的社会地位提升后的隐形福利,单单是配合均田省下来的钱财,就已经能够覆盖掉这些自备军械粮草的费用。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此安排也就创造了需求。

  过往募兵,官府包办一切。

  所需军械,都是将那些工匠当成驴子去用,日夜不休的去赶工制备,完全挫败了工匠生产的积极性,效率只会日渐低下。

  但现在,将这一环放成了自由买卖,则诞生了需求,而需求又会促进生产、市肆的繁荣,对于发展有利无害!

  要说唯一损失的,估计就是官府损失的税收以及趁机中饱私囊,大权独揽的贪官污吏。

  严格来说,官府损失的赋税又可以从将来商贸发展之后的商税中找补回来,同时府兵数目的增加,必然意味着战争潜力的增加,而战争潜力的增加,也必然会促使战争胜负最后的倾斜。

  只要能够不断胜利,就能不断获取土地、人口,利滚利滚利。

  府兵制,天然就是为了战争的制度!

  没有勾心斗角的算计,没有衡量左右的制衡。

  有的,只是所有人要从一场胜利走到另一场胜利的渴望!

  至于将来会不会步子太大扯着蛋,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张和高览眼看每日早晚刘邈军生火做饭时的炊烟都凝聚在空中久久不散,更是担忧到了极致!

  “要撤吗?”

  “这个时候,撤兵就是死路一条!”

  起初张和高览只是想恐吓刘邈。

  但现在,当他们发现刘邈非但没有被吓退,反而头铁的不断将江东大军源源不断运来此地后,慌张的反而是他们!

  这里聚集了这么多刘邈军士卒。

  说的粗俗点,他们每天拉的屎都能将沂水给填满,撒的尿都能将沂山给填平,这么多大军就在这里,谁都不知道刘邈会不会突然想做些什么!

  万一呢?

  万一刘邈见到张和高览后退,然后死咬不放呢?

  十万大军!

首节上一节241/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