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117节

  连鲁肃都如此,那鲁肃背后的刘邈又是何等风采?

  鲁肃又向天子谏言:“如今汉室倾颓,然百姓依旧念及天子恩德。陛下您既要修筑雒阳的宫室,也要修筑百姓的屋舍啊!”

  刘协听鲁肃一心一意为自己考量,更为大汉考量,好不容易下去的悲伤再次翻涌上来:“若是天下尽是子敬这样的忠臣,那朕又有什么好忧愁的呢?”

  鲁肃见天子如此,也是再次叹气。

  汉室尚未灭亡,可中兴之地却已经不在天子,不在公卿。

  鲁肃能够代替刘邈做的,无非就是不让大汉最后的颜面落地!

  天子在听了鲁肃的谏言后,立即下令分出五千金来修筑雒阳的民居,并由鲁肃全权处理此事。

  鲁肃了解雒阳情况之后,知道眼下雒阳最是缺粮,于是就亲自前往杨奉府上拜见,请求他可以派遣士卒往河北、陈留之地买粮。

  但杨奉之前被鲁肃呵斥,对鲁肃极为怨恨,哪里会听从鲁肃的安排?

  还是杨奉麾下骑都尉徐晃朝着杨奉劝谏:“现在雒阳缺粮,并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反正这次是由刘邈出资买粮,将军仅仅需要士卒护送而已,到时候士卒和百姓得到粮食后感激的也是将军,将军为什么不将此事交给鲁肃去办呢?”

  鲁肃如今要去河北、陈留买粮,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既然如此,杨奉为什么不配合呢?

  杨奉思索片刻后,也觉得不是没有道理,就派遣徐晃领兵前去配合鲁肃押运粮草。

  徐晃在见到鲁肃后,两人都是相互道谢。

  鲁肃好奇道:“我是知道将军您为我劝谏杨奉才道谢,将军现在为何要对我道谢呢?”

  徐晃与鲁肃拱手:“主簿本可以向天子奉上刘扬州进献的财物后就回去复命。可是您却愿意留下来帮助雒阳的百姓,又怎能不令人敬重呢?”

  如果不是鲁肃训斥的那一声镇住了杨奉与韩暹,并且向天子请求安顿百姓,只怕刘邈送来的这一万金多半会进入杨奉与韩暹的口袋,别说什么雒阳的百姓,就是天子与公卿也不见得能分上多少。

  鲁肃的举动,不知救活了雒阳附近的多少百姓,徐晃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鲁肃听闻徐晃之言,顿觉徐晃绝非常人!

  在往南北途中,鲁肃观察徐晃麾下部众,发觉其治军极严!士卒令行禁止,完全没有半点匪兵做派,不由称赞道:“将军治军,竟有周亚夫之风!”

  徐晃连忙推辞,而鲁肃也在此时发出招揽

  “如今无论是杨奉还是韩暹都不是值得托付的人,将军继续留在他们身边迟早会被他们所害,既然如此,何不与我投靠刘扬州呢?”

  徐晃没有答应,却也没有拒绝,只是询问鲁肃:“刘扬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刘扬州有高祖之风!”

  仅仅一句话,却让徐晃陷入沉默。

  鲁肃也不急着催促。

  他知道如徐晃这样的人,主见必然极强。

  若是继续盛情相邀,恐怕反而会适得其反。

  往河北购粮的过程还算顺利。

  河内太守张扬之前在河东时就援助过天子,此次听说鲁肃代朝廷前来购粮,果断拿出粮食卖给朝廷。

  不过陈留方向却出了一些问题。

  曹操刚刚重新平定兖州,对钱粮一类的物资管控的十分严格,当地郡守县令根本不敢将粮草卖予鲁肃。

  鲁肃一念至此,想到自己还有代刘邈拜访曹操的任务,干脆主动前往颍川,与曹操见礼。

  路上鲁肃也听到了许多关于自己与刘邈的声音。

  无论是刘邈献上万金的豪气还是鲁肃斥责杨奉与韩暹的都是难得的新鲜事,以雒阳为中心快速辐射到整个北方。

  刘邈在北方的名声,也终于不是之前邺城官吏口中的“无名之辈”,而是以“忠义”、“皇叔”迅速闻名!

  以至于在鲁肃抵达颍川的许县时,竟然在十里之外就有曹操麾下的官吏迎接

  “颍川荀,荀文若。”

  荀面容温润如玉,既含文士的儒雅从容,又藏谋臣的锐利明澈,一袭素色汉官袍服端方如仪,举手投足间自有汉家风骨。

  鲁肃与其寒暄,只见荀颦笑皆合王道,进退俱显乾坤,顿时以为名士何当年对荀“王佐之才”的评价所言不虚!

  “此次一奉主公命令前来拜访兖州牧,二奉天子之命前来购买粮食,救济百姓。”

  荀不知为何,对鲁肃态度极为热切,听到鲁肃的请求后都是应允。

  “州牧就在城中等候,至于粮草之事我早有耳闻……既然是救济百姓之用,哪里能收取子敬的钱财吗?五万斛粮草已经尽数备好,子敬只需运往雒阳即可!”

  听到荀的话后,鲁肃亦是欣喜。

  “难怪主公在江东时就常提及州牧与文若的名字,如今看来,二位果真都是大汉肱骨!”

  荀惊叹道:“刘扬州竟然知道我荀的名声吗?”

  “文若之名,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鲁肃和荀此时已经踱步到厅堂之内。

  “当时张邈、陈宫迎吕布进入兖州,倘若不是文若力挽狂澜,只怕兖州真的就落入吕布之手了吧?”

  如果不是荀等人的坚持,只怕曹操真的会在吕布占据兖州的时候万念俱灰,然后前往河北。

  这件事即便已经过去,可当荀再次听到鲁肃提起时,还是忍不住后怕。

  “是啊,可恨曹公对那张邈陈宫不薄,可他们……唉。”

  鲁肃:“世家大族,一向如此。稍不称心,便要迎外人入主。便是当年袁绍夺取冀州,不也是如此吗?”

  荀叹气道:“子敬说的有理,可惜明知如此,却不能制约,实乃为臣之罪也。”

  “如何不能制?”

  鲁肃与荀说起刘邈在江东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说了三长和均田两种制度的实施,都让荀惊叹:“刘扬州竟然能够想出这种办法吗?还请子敬与我细说?”

  鲁肃并不藏私,况且一种制度也没有藏私的必要。

  即便是知道了刘邈的做法,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复制刘邈的行为呢?

  首先有随刘邈前往江东的十几万户百姓。

  这些百姓俱是流离失所,家无余财,迫切需要重新获得农田,所以当然会主动配合官府施行三长制度。

  加上这些流民群体并没有本地世家的底气与势力,所以三长制的施行其实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尤其是因为战乱和逃难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本来应该掌握基层话语权的三老,就更加方便刘邈对这些流民施行新的制度。

  至于均田,就更加困难。

  想要施行,就必须要有强硬铁血的态度以及贯彻到底的决心。

  不是谁,都能够和刘邈那样,全然不顾士人的中伤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

  所以鲁肃详细的将两项政令的具体细节都告知荀,其中不乏后续顾雍、张昭、袁涣等人提出的,一些还未实施的意见,都让荀叹为观止。

  荀听着鲁肃的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却彻底陷入沉思。

  鲁肃也觉口干舌燥,正要俯身从桌上取水时却被眼角的余光吓了一跳!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圆脸细目,短须微卷的人竟就这么坐在身边!

  其身形不显伟岸,然双目如炬,睥睨间自带沙场淬炼的寒芒。粗麻布衣外罩铁甲,腰间佩剑铜鞘已现斑驳,却仿佛能从中随时拔出一柄绝世神兵般锋芒毕露!

  好有气魄的男子!

  鲁肃刚刚惊叹,就听到身后荀唤了一声:“曹公?”

  曹公?

  曹操?

  鲁肃这才意识到眼前之人是谁,于是连忙行礼。

  “子敬方才说的三长、均田之法已经在江东施行开来不成?”

  曹操上来就问鲁肃这样的事情,也让鲁肃察觉到曹操的志向远大。

  “确实已经施行。”

  “可我听说,吴郡四姓皆是大族,仲山是怎样让他们都同意施行这些政令呢?”

  刘邈全灭吴郡张氏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中原,所以曹操并不知晓吴郡四姓已经变成三姓。

  鲁肃不卑不亢的回到曹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刘扬州是代替天子守土之臣,江东的士人也都是深明大义的名士,这样利国利民的政令,他们又怎么会拒绝呢?”

  曹操两眼一眯,显然知道鲁肃不想与他说实话。

  或者说,即便是鲁肃这个陪在刘邈身边的人,也不知道刘邈是如何做到这样的事情的。

  朱、张两家自有大棒对付,但是陆、顾两家却也没有给他们喂太多的东西啊?

  鲁肃思来想去,也只能是给自己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他们,兴许是在主公身上看到了更加重要的东西,所以才不局限于现在就和主公分利吧?”

  鲁肃见到曹操后,也是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

  “此为刘扬州信件,嘱咐我一定要亲手交到州牧手中,还请州牧过目。”

  曹操拆开信件,本来沉寂死水的眸子中罕见绽放光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曹操念出此诗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自有一股豪情,仿佛就和这诗是他自己写的一样顺畅!

  荀听曹操念诵,也是屏气凝神,感受着诗中的韵味。

  而鲁肃则是一脸迷茫

  “主公……他还会写诗?”

  “主公的诗,不该是那种古怪的七言吗?”

  “可这确实是乐府四言诗啊!哦~~~我懂了,这必然是主公找人代笔的!”

  反正即便打死鲁肃,鲁肃也绝对不承认刘邈会写诗!

  刘邈要是会写诗,那整个江东就没有文盲了!

  鲁肃不但否决了刘邈,还开始思索刘邈这诗究竟是谁代笔的?陈?张昭?还是周瑜?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念完最后一个字符音节,竟陷入与这诗的共鸣,久久不能自拔!

  还是曹操身后的典韦不小心发出响动,这才将曹操惊动。

  回过神来的曹操不断看向手中信件,又不断看向鲁肃。

  “这……真是仲山所作?”

首节上一节117/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