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185节

  “臣遵旨。”刘伯温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思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妥。

  ...

  数日之后,刘伯温亲自前往北方边境,视察军情并部署防御。途中,他遇到了几位镇守边疆的将领,其中一位名叫徐达的将领尤为引人注目。

  “徐将军,久仰大名。”刘伯温微笑着向徐达伸出手。

  徐达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回礼:“原来是刘伯温大人,末将有失远迎。”

  两人寒暄几句后,刘伯温便直奔主题:“徐将军,边境情况如何?”

  徐达神色凝重:“大人,近来北方胡人活动频繁,时常侵扰边境。我军虽奋力抵抗,但奈何兵力有限,难以全面压制。”

  刘伯温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徐将军放心,陛下已命我前来,加强边防并寻找和平解决之道。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确保边境安全,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徐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大人所言极是,末将愿听从大人调遣,共守边疆。”

  刘伯温满意地点了点头,与徐达商讨起具体的防御部署来。两人你来我往,言辞激烈而又不失条理,很快便达成了一致意见。

  ...

  然而,就在刘伯温紧锣密鼓地部署边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打破了宁静。一日深夜,军营中突然传来警报声,紧接着便是喊杀声和兵器交击的声音。

  刘伯温猛地从床上坐起,披上外衣便冲出营帐。只见(钱得赵)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显然是有敌军来袭。

  “¨~ 徐将军何在?”刘伯温大声呼喊道。

  “大人放心!末将在此!”徐达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手持长枪、身披铠甲、正率领着士兵们奋勇抵抗敌军。

  .....................

第一百七十四章刘伯温召集众将领开会商讨对策

  刘伯温见状,心中稍安。他迅速组织起营中的士兵进行反击,并亲自上前督战。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很快便稳住了阵脚、并开始向敌军发动反击。

  经过一番激战,敌军终于被击退。刘伯温站在营门口、望着远方渐渐远去的敌军背影、心中却充满了警惕和不安。他深知这场战斗只是暂时的胜利;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

  次日清晨,刘伯温召集众将领开会商讨对策。会上,他首先肯定了将士们的英勇表现;然后指817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敌军虽然暂时退去;但并未伤筋动骨;他们很可能会卷土重来。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加艰苦的战斗。”

  众将领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经过一番讨论和协商;他们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更加完善的防御计划.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准备之际;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却传到了他们的耳中原来这次袭(cecg)击并非偶然;而是敌军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边境的几座城池;而是整个大明王朝的北方领土!

  刘伯温闻言大惊失色!他立刻意识到这场战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立即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增援。同时;他也开始着手调整防御策略;准备迎接更加残酷和激烈的战斗...

  ...

  ...

  数日后,朱元璋的援军终于抵达边境。刘伯温亲自出营迎接,看着那一支支整装待发的军队,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他知道,有这些忠诚的将士们在他身边,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克服。

  “伯温,你辛苦了。”朱元璋亲自下马,走到刘伯温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刘伯温躬身行礼:“臣不敢言苦,只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朱元璋点头,目光深邃:“朕知道你的忠诚和能力。这次,朕要你亲自指挥这场战役,务必确保北方领土的安全。”

  刘伯温领命,心中却充满了压力。他知道,这场战役不仅关系到北方领土的安全,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安危。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伯温与徐达等将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作战计划、调配兵力、准备物资。他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只为确保这场战役的胜利。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战斗打响了。刘伯温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望着下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他的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他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他相信他的将士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

第一百七十五章仿佛变成了一片人间地狱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城下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了出去;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整个战场仿佛变成了一片人间地狱。

  ..

  然而,在这片地狱之中;却有一支队伍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敌军的侧翼;他们以一当十、所向披靡;很快就将敌军击溃了。这支队伍就是由刘伯温亲自指挥的精锐部队神机营。

  神机营的士兵们手持火铳、火炮等先进武器;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军;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在神机营的猛烈攻击下;敌军很快就溃不成军了。

  刘伯温站在城墙上;望着下方狼狈逃窜的敌军;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他知道;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属于他和他的将士们;更属于整个大明王朝和它的子民们。

  然而,他也明白;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继续为大明王朝和它的子民们奋斗下去....

  ...

  随着北方边境的战事告捷,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回了京城,紫禁城内一片欢腾。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上难掩喜色,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深知,战争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宁静,真正的挑战往往隐藏在胜利的阴影之下。

  “传李善长之子,李文忠觐见。”朱元璋突然开口,打破了宫中的宁静。虽然李善长已逝,但他的影响力依旧深远,尤其是其子李文忠,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朱元璋喜爱,如今已成长为一位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不久,李文忠身着朝服,步伐稳健地步入大殿,行礼道:“臣李文忠参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微微一笑,示意他起身:“文忠啊,你父李善长生前乃朕之肱骨之臣,你亦不负朕望,文武双全。此次北方战事,朕虽未让你亲自领兵,但你的智谋与策-划功不可没。”

求鲜花

  李文忠谦逊道:“陛下谬赞了,臣只是尽己所能,为陛下分忧。臣深知,若无陛下英明决策与将士们英勇奋战,何来今日之胜?”

  朱元璋点头,话锋一转:“文忠,朕知你父李善长一生为国操劳,虽已仙逝,但其遗志仍需有人继承。朕有意让你接替你父之职,继续为大明王朝效力,你可愿意?”

..... . ....

  李文忠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激动与责任感,他深知这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跪倒在地,郑重道:“臣愿以生命捍卫大明,继承父志,誓死效忠陛下!”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亲自将他扶起:“好,朕就封你为吏部尚书,兼管户部事务,望你能不负朕望,勤勉政务,造福百姓。”

  ...............亏.

第一百七十六章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

  “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李文忠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

  李文忠上任后,迅速投入到了繁忙的政务之中。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仅要处理好日常的政务,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状况,确保国库充盈,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或灾害。

  “八一七”一日,李文忠正在书房内批阅奏折,突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名侍卫匆匆进来,神色紧张地禀报道:“大人,不好了!江南地区突发洪灾,多地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情况十分危急!”

  李文忠闻言,脸色骤变,他立刻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速速召集户部官员,准备赈灾物资,本官要亲自前往灾区视察!”

  ...

  江南水乡,本是鱼米之乡,如今却成了一片泽国。李文忠站在高处,望着眼前一片汪洋,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同情。他深知,这场洪灾对百姓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

  “大人,这是刚收集到的灾情报告。”一名户部官员递上了一份厚厚的文卷。

  李文忠接过文卷,快速浏览起来,眉头紧锁。他抬头看向周围的官员们,沉声道:“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再着手重建家园。”

  他随即分配任务,有的负责调运粮食和衣物,有的负责搭建临时住所,有的则负责安抚民心,防止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在他的指挥下,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就在救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摆在了李文忠的面前国库中的赈灾物资即将告罄,而灾情却仍在持续恶化。

  李文忠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赈灾物资,之前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他必须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筹集物资.. ....

  就在这时,一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走进了他的临时府邸,自称是江南地区的富商,愿意捐赠大量粮食和银两以助赈灾。

  李文忠闻言大喜过望,他亲自接待了这位富商,并向他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在交谈中,他得知这位富商名叫沈万三,不仅家财万贯,而且乐善好施,曾多次参与赈灾活动。

  李文忠深感敬佩,他紧紧握住沈万三的手:“沈兄的大义之举,实乃我辈楷模。请放心,这些物资将全部用于赈灾,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沈万三微笑着点头:“李大人言重了,为国为民,乃2.6我辈分内之事。只希望这场灾难能够尽快过去,让百姓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第一百七十七章在李文忠与沈万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

  ...

  在李文忠与沈万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的灾情逐渐得到了控制。百姓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开始着手重建家园。李文忠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感慨。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元璋的英明决策与广大官员、百姓的共同努力。

  然而,他也深知,这只是他仕途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继续为大明王朝和它的子民们奋斗下去。

24  ...

  ...

  数月后,江南地区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李文忠也准备返回京城复命。临行前,他特意来到沈万三的府邸,向他表达感激之情。

  “沈兄,此次赈灾多亏有你鼎力相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李文忠诚恳地说道。

  沈万三摆摆手,笑道:“李大人客气了,我不过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罢了。其实,我更佩服的是李大人的才干与决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稳定局势,实属不易。”.

  李文忠微微一笑,心中却暗自思量。他深知沈万三不仅财力雄厚,而且见识广博、人脉广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将他纳入朝廷之中,定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道:“沈兄,不知你是否有意入朝为官?以你的才能与财力,定能造福更多百姓。”

  沈万三闻言一愣,随即苦笑摇头:“李大人说笑了,我乃一介商人,只懂得如何赚钱养家糊口,哪里懂得什么治国理政?”

  李文忠却认真道:“沈兄此言差矣。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与经商之道虽有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谋略却是相通的。沈兄若能入朝为官,定能将你的经商之道应用于治国之上,为国家带来繁荣与富强。”

  沈万三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但李文忠的话却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他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我虽不懂治国理政,但愿意尝试。只是不知陛下是否愿意接纳我这等粗鄙之人?”

  李文忠闻言大喜过望:“沈兄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待我返回京城后,定当向陛下举荐于你。”

  沈万三感激地点头:“多谢李大817人提携之恩。若真能入朝为官,我定当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王朝更加美好的未来...

  ...

  李文忠带着江南赈灾的圆满成果与沈万三的意愿,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对沈万三才华的认可,他深知这次举荐不仅是对沈万三个人的认可,更是为国家增添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第一百七十八章连忙应承下来

  回到京城,李文忠第一时间入宫面见朱元璋,将江南的灾情、救援过程以及沈万三的事迹一一禀报。

  “陛下,此次江南洪灾虽严重,但在众志成城之下,已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臣还有一事需奏请陛下。”李文忠躬身行礼后,语气中难掩激动。

  朱元璋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好奇:“哦?何事需卿家亲自奏报?”

  “陛下,臣在江南遇一富商,名曰沈万三,此人不仅家财万贯,且乐善好施,于赈灾之中贡献颇大。臣观其言行举止,非等闲之辈,实乃治国之才。故斗胆向陛下举荐,望陛下能纳其为官,共谋国家大事。”李文忠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对沈万三的赞赏。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皱,随即又舒展开来,笑道:“哦?竟有此等人物?若真如卿家所言,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不过,商人入仕,前例不多,需得谨慎考量¨ˇ 。”

  李文忠见状,连忙补充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臣以为,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为国家所用,何必拘泥于出身?沈万三虽为商人,但其见识与才干,绝非一般官员所能及。陛下若能破格录用,必能激励天下士人,共赴国难。”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道:“卿家言之有理,此事便交由你与吏部商议,拟定一个合适的官职,再行奏报于朕。”

  “臣遵旨。”李文忠心中一喜,连忙应承下来。

  ....

  数日后,经过李文忠与吏部官员的商议,决定授予沈万三户部侍郎一职,专门负责国家财政与经济建设。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赞叹朱元璋的英明与李文忠的慧眼识才,也有人对商人入仕表示担忧与不满。

  沈万三在得知自己即将入朝为官的消息后,也是既惊又喜。他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于是,他开始积极准备,学习官场的礼仪与规矩,同时也不忘继续经营自己的商业帝国,为即将到来的仕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节上一节185/2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