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00节

  面对泡利的霸气之语,海森堡觉得又好笑又佩服。

  他比泡利入学晚了一年,二人是同班同学。

  而且又都是通过父亲的关系,与索末菲教授联系上的。

  所以很快就熟悉了。

  两人都喜欢理论物理,不喜欢做实验,经常在宿舍里讨论问题到半夜。

  每一次,当海森堡拿起笔计算时,泡利就知道自己要输了。

  因为对方的数学功底实在太强悍了。

  甚至比数学系的教授们还要厉害。

  所以泡利很喜欢海森堡,因为他觉得慕尼黑大学,除了他们两个,其他学生都是傻哔。

  海森堡的性格和泡利截然相反,安静、含蓄、不自信。

  在学校,他因为性格软弱经常被同学欺负。

  泡利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一来二去,两人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泡利去酒吧,海森堡就去田野散步。

  但这并不影响二人亲密的关系。

  于是,海泡组合就成为慕尼黑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两大天才,性格迥异,却又惺惺相惜,成为一段佳话。

  他们二人也是学校公认的,第二届物理奥赛的金牌热门人选。

  这一次,李奇维来柏林大学演讲,他们二人就央求索末菲教授带上自己。

  对于海森堡和泡利这样对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几乎就是听着李奇维的故事长大的。

  那个男人的强悍、智慧、霸道,让他们神往已久。

  量子论、相对论,更是深深折服所有人。

  今天一见,泡利虽然嘴上很能,但是心里不得不承认:

  “布鲁斯教授人如其名!”

  而海森堡则开始憧憬未来了。

  “真希望将来有机会去量子研究所工作。”

  此刻,李奇维还不知道,台下有未来的两位量子巨头。

  并且,其中一个还想着挑战自己。

  他看着众人,朗声说道:

  “非常感谢爱因斯坦教授的盛情邀请。”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关于量子论和原子结构的。”

  “没办法,我要是再不宣讲量子论,万一哪天爱因斯坦教授的统一场论成功了。”

  “台下的你们估计就要把量子论扫进垃圾堆了。”

  这话一出,台下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

  众人都被李奇维的幽默逗笑了。

  统一场论的出现,尤其对年轻人充满了诱惑。

  “1911年的第二届量子论会议上,我最后总结了三个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的量子论无法解释的。”

  “第一,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问题。”

  “第二,如何看待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量子论和放射性有什么关系。”

  “我主要想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因为我可以自信地说:”

  “从今天开始,化学家可以摆脱炼金术士的帽子了。”

  哗!

  全场轰动!

第430章 一个问题惊众人!元素为何绚丽多彩!化学的希望在物理!

  今天的演讲,本来只是李奇维德国之行中的一部分而已。

  爱因斯坦邀请他来,更主要的是众多德国物理学家们,在一起讨论最前沿的问题。

  说白了,演讲只是顺带的。

  毕竟布鲁斯教授的演讲名声在外,每一次都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来都来了。

  不演讲一场岂不是浪费了宝贵的机会。

  于是,这才有了今天的演讲。

  而且,现代物理学发展也有二十年了。

  很多理论和概念已经非常深入。

  一个没有接受过研究生培养的本科学生,很难理解最前沿的物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不像早期,量子概念刚提出的时候,所有人都能聊上几句。

  而现在,玻尔-李模型,在场的人能完全理解的都不多。

  这也是为何科学家越到后面,越曲高和寡。

  因为能相互理解的人实在太少了。

  所以,面向大众的演讲,一定不能太有深度。

  一方面,很多人听不懂。

  另一方面,这对于演讲者的能力要求也极为苛刻。

  然而今天,李奇维还是给众人带来了惊喜,甚至是震惊。

  “哦!上帝啊!难道量子论又有什么重大突破吗?”

  “我就是化学专业的,已经震惊很多次了。”

  “自从现代物理学诞生后,化学就跟坐火箭一样,发展迅速。”

  “很多以前弄不懂的问题,都被物理学家给解决了,化学家们都是捡现成的。”

  “布鲁斯教授又会给化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我已经开始期待接下来的演讲了。”

  前排坐着的大佬们,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布鲁斯也太会搞事情了。”

  “演讲还未开始,就语出惊人,狠狠地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他们这些大佬也很期待,对方到底要怎么用量子论,来终结炼金术士的称呼。

  李奇维看着众人吃惊的表情,笑了笑,开始说道:

  “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其在西方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在古代,人们就发展出了制陶、冶金、染色等化学工艺。”

  “甚至还掌握了金属提纯等方法。”

  “这些当然算不上化学,它们只能称为技艺。”

  “但这些技艺却为化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到了中世纪,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更加深入,化学知识逐渐和宗教、哲学交织在一起。”

  “这一时期,炼金术成为主流。”

  “炼金术士们最大的目标有两个:点石成金、长生不老药。”

  “前者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方法,比如煅烧、溶解等,将普通金属变成黄金。”

  “而后者就是通过各种物质的混杂,企图制造出能让人长生不老的药丸。”

  “神奇的是,这两目标在东方也是主流。”

  “很可惜,两边最终都没有成功。”

  “因为当时的炼金术士虽然有大量的化学经验,但是他们不了解化学的本质。”

  “无法利用规律来解释发现的现象,自然就无法举一反三。”

  “而且他们的行为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阻碍了科学的研究。”

  “直到文艺复兴后,伽利略建立了现代科学体系,化学才从宗教中独立出来。”

  “化学家们开始用实验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17世纪,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18世纪,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并且,他还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至此,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李奇维对于化学史信手拈来,深深折服了在场的众人。

  布鲁斯教授明明是物理学家,却对化学有如此深入的了解。

  台下的海森堡两眼放光。

  “这就是布鲁斯教授的演讲吗?”

  “果然和传闻一样,任何知识和概念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而且,他也太博闻强识了吧。”

  “今天真是太幸运听到这场演讲了。”

首节上一节600/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