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76节

  在这个阶段,虽然氢原子没有了,但是聚变依然在发生。

  当温度达到1亿度时,氦原子核经过复杂的变化,聚变成了氧原子核,这一步叫氦燃烧。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聚变不断发生。

  从低原子序数的元素,逐渐聚变为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直到最终的极限:铁元素。

  所有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到生成铁元素后就停止了。

  因为铁聚变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当两个铁原子核发生聚变时,不再是放出能量,反而是吸收能量。

  这就导致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无法继续维持。

  因此,铁的形成就标志着恒星已经濒死。

  在这个阶段,恒星内部因为引力而继续坍缩,但外层物质却不断膨胀,并喷射各种物质。

  恒星的体积不断变大,最终形成红巨星。

  此时,如果恒星原本的质量特别大(几十到几百倍太阳质量),超过了某个界限,那么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这是宇宙中最为可怕的天体现象之一。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光度,足以和整个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的光度总和相当。

  一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100亿年内释放的能量总和。

  那是恒星在死亡前发出的不甘怒吼,极尽升华,横扫一切。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灾”,没有任何手段能够阻挡。

  一位寿元无多的老恒星,携着帝超新星而来,就问你怕不怕。

  最后,恒星所在只有残留的少数尘埃,在宇宙风的吹拂下,永久消散于天地间。

  当然,宇宙中大部分的恒星质量都较小(几到几十倍太阳质量),并不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它们会走向另外一种结局。

  这就是恒星演化的第四个阶段:末期演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恒星一般会变成三种类型的天体。

  分别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第四阶段的恒星虽然无法再发生核聚变,避免引力坍缩。

  但是其组成原子并不是那么好压缩的。

  因为原子内部有电子,而电子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很难被压缩。

  这种抵抗力叫做电子简并压力。

  所以,当恒星自身的引力和电子简并压力平衡时,就形成了白矮星。

  但是白矮星存在质量上限。

  当它的质量超过1.44倍太阳质量时,其产生的引力就会大于电子简并压力。

  这时候,原子被压碎,电子就会和质子被压在一起,形成中子。

  中子之间同样存在中子简并压力,使得中子无法被轻易压缩。

  当引力和中子简并压力平衡时,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人类目前发现,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体。

  一颗直径十公里的中子星,其质量就能与太阳质量相当。

  每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可达十亿吨,简直恐怖如斯。

  然而,演化还没有结束。

  中子星同样存在质量上限。

  当中子星质量超过2-3倍太阳质量后,其产生的引力将碾碎一切。

  这时,恒星就会变成宇宙中天体的终极存在:黑洞。

  至于黑洞还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演化,目前的天文学界就不知道了。

  以上,就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具体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还存在很多特殊情况,但是核心是不变的。

  可以看出,恒星演化与原子结构的研究进展息息相关。

  当物理学家没有发现质子、中子时,也就不可能理解恒星的内部构造。

  宏观与微观,最伟大的天体与最渺小的原子,通过物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真实历史上,卢瑟福提出元素蜕变假说,并于1919年发现质子,原子核的秘密初步显现。

  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思想开始萌芽。

  1920年,爱丁顿首次提出恒星由核聚变提供能源,但没有给出证明。

  直到1929年,物理学家才从理论上计算了氢在高温下聚变成氦的可能性。

  1931年,拉曼的侄子,钱德拉塞卡,基于狭义相对论,提出了白矮星的质量上限,这个极限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1932年,查德威克在卢瑟福的指导下,发现中子。

  紧接着,1936年,奥本海默提出了中子星的质量上限,这个极限被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李奇维之前曾有过一个想法。

  那就是引导别人研究核聚变,而他自己则带着华夏研究核裂变。

  这是非常有可能性的,因为核聚变在天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核聚变的研究,要比核裂变提前很多。

  现在,好像终于到了那个时间点了。

  但是李奇维的想法也和以前有点不同了。

  当爱丁顿分享他对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时,李奇维接连提了几个问题。

  所以这让在场大佬们以为,布鲁斯教授对恒星研究感兴趣。

  毕竟,从理论上分析恒星的组成和构造,完全不需要认识什么星座,甚至连望远镜都不会用也没关系。

  理论物理学家就是这么吊。

  爱丁顿见到李奇维对他的研究内容感兴趣后,显得非常兴奋。

  这让他有一种受宠若惊,被大佬翻牌的感觉。

  成立大会结束后,爱丁顿、戴森等人和李奇维结伴而归。

  路途上,爱丁顿欣喜地说道:

  “布鲁斯教授,我真没有想到您会对恒星研究感兴趣。”

  “我还以为您会继续研究宇宙膨胀呢。”

  李奇维随意一摊手,玩笑道:

  “戴森台长知道的,我到现在连望远镜都没有玩熟呢。”

  几人哈哈大笑。

  爱丁顿哭笑不得,大佬你也太随意了。

  他甚至都怀疑,布鲁斯教授所谓的研究天文学,可能就是研究物理累了,闲暇时随便搞搞。

  但是爱丁顿有强烈的预感,哪怕是随便研究,布鲁斯教授也会发表震惊天文学界的成果。

  毕竟,那可是布鲁斯教授啊,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

  他跟哈勃聊天,随手就解决了人工合成氨的催化剂问题。

  参加生物学的会议,又当场提出基因突变、基因链等概念。

  现在研究天文学,发表重磅成果简直是理所应当的。

  这时,爱丁顿接着问道:

  “教授,那您具体会研究哪个方向呢?”

  “我也想做个参考,以后遇到问题可以向您请教。”

  一旁的戴森也很好奇。

  他对于李奇维研究天文学,绝对是双手赞同。

  量子研究所距离格林尼治天文台那么近,布鲁斯教授有什么成果了,受益最大的肯定是他。

  戴森甚至都在想,干脆以后把天文台的所有人,都派去布鲁斯教授那里进修。

  如此一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实力,绝对能提升一大截。

  至于天文和物理是不同的学科。

  戴森表示:“对于布鲁斯教授而言,有什么区别吗?”

  面对爱丁顿的问题,李奇维微微一笑。

  “我可能会研究恒星的能源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太阳为什么能燃烧那么久?”

  “它的能量到底来自哪里?”

  “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这种力量,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再为能源发愁了。”

  “另外,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黑洞和恒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等等。”

  “就当是闲暇时的消遣了。”

  “说不定我以后我还要经常请教你们呢。”

  哗!

  李奇维的话顿时让戴森、爱丁顿一行人肃然起敬。

  他们研究天文学,或是为了自身名利,或是为了梦想,或是为了工作。

  但是看看人家布鲁斯教授。

  连研究天文学时,脑子里想的都是人类的命运。

  这就是大佬的胸怀啊。

  果然人比人气死人。

首节上一节576/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