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36节

  泰戈尔闻言大喜,连忙追问。

  “真的吗,布鲁斯,快让我们见识见识。”

  李奇维想了几秒钟,说道: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话音刚落。

  轰!

  震撼人心!

  周围几个大佬都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

  钱五师和王路遥等人,也仔细品味着这句诗。

  但是,此刻最震撼的无疑是泰戈尔。

  他的脑海中仿佛有惊雷在炸响。

  这一刻,泰戈尔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肌肉都在颤抖。

  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共鸣。

  黑夜,黑色眼睛,寻找光明。

  这说的不就是他本人吗?

  他的祖国现在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黑夜。

  而他心怀祖国,为它不懈奋斗,这就是黑色的眼睛。

  他通过文学,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印度的声音,这就是寻找光明。

  泰戈尔感觉自己快要无法呼吸了。

  他的内心忽然升起一股无法言明的感动。

  一行泪水缓缓流下,嘴里张了半天没有发出任何音节。

  他的脸上出现了朝圣般的动容和潮红。

  这一幕直接把李奇维看懵逼了。

  内心不知所措:泰老哥,你别吓我,反应这么强烈吗?

  李奇维当然知道这句短诗的含义,但是他没想到泰戈尔瞬间就共情了。

  他不得不感叹,诗人确实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一句好诗可以击中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过了足足一分钟,泰戈尔才逐渐缓过来。

  他轻轻擦拭眼角,轻声说道:

  “抱歉,布鲁斯,我刚刚有点失态了。”

  “实在是因为你写的诗太好了。”

  泰戈尔联想到李奇维的背景,说道:

  “之前我们圈子里有些人还质疑你的作品,认为你是在什么角落里看到的。”

  “然后稍加修改后当作自己的作品。”

  “但是现在,如果谁再这样说,我会和他直接断交。”

  “刚刚的这一句,我相信,整个世界除了布鲁斯你本人,谁也写不出来。”

  “此刻华夏的命运,和印度极为相似。”

  “而布鲁斯你就是那只黑色的眼睛,科学就是你寻找到的光明。”

  “如此伟大又真挚的感情,却糅杂在这短短的一句之中。”

  “让我有无尽的感动。”

  李奇维呆呆地看着泰戈尔分析这句诗。

  他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

  但是老泰的解释,直接让这句诗升华了,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于是,他重重地与对方握手,坚定地说道:“知我者,泰戈尔也。”

  “没错,我就是在这种思考下,才写出的这句。”

  “泰戈尔你的眼睛是文学,而我的眼睛是科学。”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周围一群吃瓜大佬除了震惊,啥话也没接上。

  接着,双方互相约定。

  泰戈尔表示自己会鼓励国内的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之城,为亚洲科学事业出一份力。

  李奇维则邀请泰戈尔有机会去华夏访问,那里正在开展文化领域的革新,需要他这样的大师指导。

  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时,忽然其中一位大佬抓住机会,连忙问道:

  “布鲁斯,听说你一直在写小说,什么时候能够发表啊?”

  “我们还从来没有看过科学家写的小说呢,正好可以学习学习。”

  泰戈尔也笑着说道:“我敢保证,布鲁斯的小说肯定会别具一格。”

  “布鲁斯,小说名字想好了吗?”

  在场的都是文学领域的大佬,他们认为以李奇维的天才,想出一两句独立的诗句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写的小说,还能达到刚刚黑色眼睛的水平,那几乎就不可能了。

  小说和诗歌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故事性、技巧性、个人风格等等。

  所以,大佬们其实期待的是新奇感。

  当世科学第一人写的小说,单单这个噱头就已经能勾起无数人的好奇心。

  哪怕写的稍微差点,在场文学大佬们也能理解,甚至还会给出善意的评价。

  李奇维面对众人的疑问,轻轻一笑,索性也就直接宣布了。

  “我写的是科幻类小说,核心主旨是关于反战的。”

  “诸位也清楚,最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战争实在太多了。”

  “作为一个和平爱好者,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宣传反战思想。”

  “我的小说名字叫《虫子》。”

  “讲的是关于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发生的故事。”

  “预计在明年就会发表出版。”

  “到时候还需要各位专家批评不足之处啊。”

  李奇维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小说名字从《水滴》改成《虫子》。

  因为这样一改,就更能突出他想表达的主题了。

  人类引以为豪的一切,在更高文明看来,其实和虫子无异。

  一群虫子天天在那喊打喊杀,不停地内斗,想想就可笑。

  如此对战争的讽刺意味就很足了。

  李奇维讲的很谦虚,但是听在诸位大佬眼中还是引起小小的震撼。

  反战这个题材,在文学界虽然不是特别高深的领域,但是胜在大气。

  大佬们认为布鲁斯选择这个方向,还是比较合适的。

  而且科幻题材,与他本人的职业相符,写出来也会更加的真实。

  但是大家心里都默认这大概会和《海里两万里》一样,偏重科学幻想,文学性可能会不足。

  这样的小说,看的主要是新奇。

  于是大佬们嘴上客气一番,不停地夸奖,心里却并不重视。

  只有泰戈尔例外,他一双深邃的眼睛,紧紧盯着李奇维。

  从后者的瞳孔中,他仿佛看到了小说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

  泰戈尔觉得布鲁斯的小说,一定不会如此简单,必然能引起一定的轰动。

  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因为《虫子》引起的轰动,比他想象的还要强烈百倍。

  甚至在世界文坛都有一席之地,硬生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文学领域。

  

  从瑞典返回欧洲后,已经到了1913年的年末。

  李奇维开始着手准备返回的事宜。

  他首先向伦敦国王学院请辞。

  办公室内,副校长卡普叹气道:

  “哎,布鲁斯,我是一点也不想你走啊。”

  “巴克拉刚刚去了爱丁堡大学当教授,现在你又要走了。”

  “学校的物理系瞬间就失去一大半的力量了。”

  这个时代,科学家的跳槽非常频繁,尤其是欧洲各国之间。

  所以后世经常会看到,同一个大佬会在好几所大学的历史名人目录中。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选择才会更有动力。

  巴克拉在得知李奇维要回亚洲后,他觉得待在国王学院对自己意义不大。

  于是便加入了能给更好待遇的爱丁堡大学。

  李奇维笑道:“卡普你放心,我和汤姆逊教授已经说好了。”

  “明年我的同门,理查森教授就从普林斯顿回来了。”

  “我推荐他担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

  “理查森教授在热离子领域,也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

  “我相信他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

首节上一节436/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