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1节

  “这一点,已经很接近英国的情况了。”

  “可见,我华夏文化确有可取之处。”

  “只是真理蒙尘,帝王为巩固权威,愚弄百姓,致使圣贤之道全然变味,我深感可惜。”

  “所以,奇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为百姓祛除愚昧,开眼世界。”

  “但是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若是上来就否定圣贤,别说改革了,恐怕我的命也不保了。”

  “科学之道,格物致知,不涉及权力大义,为清朝统治者所轻视。”

  “但是它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十分深刻。”

  “学习科学之道后,自然就会讲逻辑,重事实,而非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之流。”

  “圣贤之道和科学之道,争来争去,也不过图一时口舌之快。”

  “对于华夏之崛起,无半点作用。”

  “现在的华夏,需要的不是圣人,而是长枪大炮,钢铁巨舰。”

  “连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世界的建设呢?”

  当李奇维表露他的真心后,于式枚已经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对方在乎的根本就不是输赢,而是整个天下苍生。

  可笑自己还故意卖弄文采,想要诡辩赢得对方。

  真真让人汗颜,无地自容。

  他于式枚并非迂腐之辈,李奇维的观点犀利严密,直指核心,自己确实被他说服了。

  道无高下之分,本就是人们用来讨论的东西,只不过被人为神话了而已。

  此刻,于式枚再也不敢轻视李奇维,而是把对方当成平等之辈,甚至产生敬佩之情。

  毕竟,以对方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以身试险,参与到清朝的新政中来,搞不好就是惹火上身。

  凭借他在西方的地位,可以活得逍遥自在,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奇维,今日之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虽然不赞同圣贤之语,但却不贬低,认为其一无是处。”

  “而是留其精华,改其缺陷。”

  “用西方之道滋养我华夏之道,乃广阔无限之胸怀也。”

  “而且你志向高远,心系国家苍生,实属难得。”

  “将来有朝一日,未必不能实现三立之不朽,为后人传颂。”

  李奇维笑道:“学台过誉了,我只是想做一点实事罢了。”

  “纵然懂得再多的圣人之言,若是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学习的物理,能实实在在提高我们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

  “让华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落的太远。”

  于式枚重重地点点头,大为赞赏,说道:“那你现在可有计划?”

  “陛下让你当管学副大臣,不少人颇有微词,你得拿出真本领才是。”

  李奇维说道:“我已经拟好一份纲要,正要拜托学台,替我转告清廷。”

  说罢,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改革规划。

  于式枚心中对于李奇维更看重三分,觉得自己这个大腿稳了。

  不仅口才惊人,而且行动迅速,这才多久,就已经拿出方案了。

  光绪给李奇维封官,自然也是需要考察的,不然怎么能服众。

  李奇维的这份教育改革纲要就是证明。

  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一切都要看他的能力。

  李奇维也深知这点,所以他早在回国前就开始在心中谋划了。

  今天,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第159章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

  当李奇维以赤子之心,展露他的理想抱负后,于式枚被彻底折服。

  对于这样的汉族青年才俊,他只有欣赏与支持。

  如果华夏的年轻人都能像李奇维一样,何谈不能复兴,恢复汉唐之荣光。

  于式枚郑重接过李奇维的纸张,开始仔细地阅读。

  既然是要呈现给皇上和太后,那么自然就有很多的语言限制和要求。

  李奇维留学海外,对这一点肯定一窍不通。

  他需要给对方把把关,尤其是那些激进的观点,更是要删除殆尽。

  而且上达天听的内容必须精简清晰,不能又臭又长,显得进奏者水平太低。

  随着于式枚不断深入,他的表情也逐渐舒展,感觉到非常满意。

  整份改革纲要内容翔实,关键地方都有李奇维备注的西方国家真实数据,让人不得不信服。

  总结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核心内容有五点。

  1、重新命名现有教育领域专业名词,改成与西方相似的教育体系,方便未来与国际接轨。

  李奇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大众,如果把很多名称搞得特别复杂,普通百姓是看不懂的。

  比如各种小学堂、高等学堂让人眼花缭乱。

  因此,在这份纲要里,他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

  【大学堂:大学;

  中学堂:中学;

  小学堂:小学;

  蒙学堂:蒙学。】

  【总监督:校长;

  教习:教授;

  格致科:理科。】

  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他还新增了很多术语,方便对学校进行体系化考核和管理。

  李奇维基本上是把后世的那套称谓照抄过来。

  改完后,更能凸显教育领域的专业性。

  2、修改《钦定学堂章程》里的学制划分,改为:

  蒙学(四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单个学制内以年级划分层次。

  规定凡年龄超过6岁的幼童,皆可入读小学一年级。

  蒙学的入读情况,视当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国家不统一负责管理。

  3、李奇维认为当前国内最需要的是大学教育,而大学教育最需要的是理科教育。

  只有理科发展好了,才能产生大量的数理人才,完成各种工厂、机器的开发和应用。

  从而提升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摆脱对西方国家的进口依赖。

  他举例英国的理科,甚至和工厂有直接的联系。

  当学校发明一项技术后,就会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从而提高国力。

  基本就是后世的产学研一体化了。

  因此,李奇维在纲要中建议,国内现在当务之急是兴办理科大学。

  为此,他建议可以在广东先实行试点计划,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成立广东大学,开设物理、化学、土木、冶矿、地质等理科专业。

  其余专业,照旧执行。

  李奇维也得考虑给别人留点机会,不然很容易引起反感,被群起攻之,得不到支持。

  反正所谓的广东大学,不是他自己花钱办的,而是以清廷的名义。

  花着大清的钱,为自己培养理工人才,岂不美哉。

  因为他知道满清不可能立马全盘同意自己的计划,所以提出所谓的试点,就是迷惑对方。

  真实历史上,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并且设置了十三个学门(专业)。

  经科:诗经、周礼、春秋左传;

  法政科:政治、法律;

  文科:华夏文学、华夏史学;

  格致科:地质、化学

  农科:农学

  工科:土木、矿冶

  商科:银行保险。

  1903年,其实已经有了所谓分科的概念,只不过还没有正式地确定而已。

  而李奇维自己想建的理工大学,专业划分就更加细致了,不过暂时也没必要抛出来。

  4、建议民间人士可自费成立私立大学,解决政府经费不足之问题。

  这一条,也是李奇维拿捏住了清朝的死穴。

  如今的清朝,内忧外患,国库都不够用了,怎么可能给教育领域拨款太多。

  但是它又急需新式人才,没办法,只能靠私立大学了。

  让有钱人自己掏钱,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还是为清朝效力。

  慈禧不傻,这种好事,怎么看都是百利而无一弊。

  至于私立大学是否会脱离掌控,宣扬一些不好的思想。

  老妖婆毫不在意,她觉得一群臭教书的还敢反了天了。

首节上一节141/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