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权相 第184节

  聂锋寒和李仁孝对视一眼,苦笑一叹,齐政的诗才,真的让他们无奈。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所有人都知道,这第一关的胜利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了。

  果然,孟夫子的声音缓缓响起,“老夫虽曾与齐政有过约定,但当时并无考核之事存在,今日既然开展了这个考核,诸位请放心,也请陛下和朝野共见证,老夫绝无徇私之意。”

  “第一关,两个下联之中,老夫以为齐政的下联更胜一筹。诸位若有异议,尽可提出。”

  在场之人,齐齐沉默。

  在解开了缘份二字的误会之后,齐政的下联早已将黎思源的下联甩得远远的。

  便是春秋阁豢养的那帮文人,也没那个胆子和脸皮当着陛下和孟夫子以及文武百官的面,鼓吹黎思源。

  黎思源傻站在原地,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操蛋了。

  方才他还意气风发,觉得自己终于一雪前耻,不仅赢了齐政,而且还扭转了方才的风评,甚至还能在这次的文宗之争上占据领先地位。

  可最终的结果,依旧和之前青云台一样。

  先给你一点希望,最后又再被打落深渊。

  早知道,还不如不答呢!

  他的心思无人在意,既然无人提出异议,明山先生便高声宣布,“第一关,齐政,胜!”

  “接下来,进行第二关,作诗比赛,请孟夫子出题。”

  一听这话,不论是选手还是看客,都瞬间提了劲。

  聂锋寒和李仁孝方才的对联题没答上来就已经深以为耻了,这一回定要真正展露一下水平。

  而其余几个,也是一样,虽然赢不了,但总得赛出风采,赛出水平,而且作诗这种东西,拼的是灵感,万一呢?

  对看客而言,作诗那是基本功,而且谁都会做出一首诗来,不会出现像方才那样只有两个答案的情况。

  这热闹可比第一关厉害多了。

  孟夫子闻言缓缓从手边拿起一个卷轴,递给身旁的孟青筠,“青筠,你去帮爷爷,宣读吧。”

  孟青筠双手接过,轻移莲步,走到场中,落落大方地朝着众人一礼。

  众人这才真正看清楚,那张清丽脱俗的面容,和清雅端庄的气质,顿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所言不虚。

  孟青筠缓缓展开卷轴,清脆的声音传遍场中。

  “余年逾古稀,岁堪迟暮,见诸君之朝气,叹人生之短促;感天地之悠远,惜韶华之易逝。常对镜伤怀,知余生之无多;每梦中落泪,念故人之青春。请诸位以此为题,作诗一首。”

第224章 政哥儿,别睡了!

  题目给出,众人登时又是阵阵议论轰然而生。

  这题倒是不难,也算常见,历代写出的佳作也很多,但问题是,场中比赛的众人,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啊!

  所谓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这年头虽然没这句话,但道理是一样的。

  你指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对红颜易老,韶华易逝,人生苦短这些东西,有着深切的理解,写出深邃而感人的佳作,那不是为难人嘛!

  但众人惊讶归惊讶,却没有人质疑或者抱怨。

  因为出题考核的,是天下公认的文宗;

  这些选手要争取的,是这位天下文宗的关门弟子之位;

  不困难点,又如何对得起这一场群贤毕至的盛会。

  当明山先生命人一声鸣锣,宣布作答开始之后,看台上,各方看客也开始了自己关于这道题的分析和议论。

  “这题不容易啊!”

  “是啊,写季节,写爱国,写沙场,写爱情,豪放也好,温婉也罢,这几位怕是都有本事。但是若说起这人生苦短,红颜易老,他们这么年轻,体会得到几分啊!”

  “就是,这东西,得咱们这个岁数才体悟得真切啊,你们还记得三十年前,怡翠楼那位人间绝色嘛,哎,听手下说,前些日子瞧见她在长安城里卖布,亲自上阵吆喝,还被那些登徒子摸手,哎!老夫也就是没那个文采,当时心里是千言万语等着化成绝世佳作啊!”

  “是嘛,想当年,那位也是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梢不知数的存在啊”

  “你俩注意点场合啊。依老夫之见,孟夫子此题,怕也是想给未来的弟子留下个深切的印象,人生苦短,要刻苦学习啊!”

  “怕就怕,人家理解成了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了。”

  “那怕是你家那个二世祖了!”

  几位公侯勋贵窃窃私语,言语之间,浅笑轻谑。

  这场合虽然宏大,但比这更宏大的,他们也都经历得多了,挥洒自如。

  而对于另一些中下层的官员,神色就要凝重不少,讨论起来也要严肃得多。

  “弘文兄,怎么看?”

  “在下觉得,这几位都能作出诗,而且应该都是不错的诗,但要说明显分个高下怕是不容易。”

  “是吗?在下怎么觉得,家境越苦的,胜算越大呢?”

  “此话从何讲起啊?”

  “你想,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其中一个立意不就是珍惜时光嘛!穷人家的孩子,对苦学这件事,总是要多些感悟的。”

  “这话倒有几分道理。但要说破题,孟夫子这个题目还是很宽泛的,如何破题或许便是胜利的关键。”

  另一边,那些大儒也开始现场教学,就着这个题目,给周围的弟子解说可以如何破题。

  “此题可以自然意象破之,如以【朝露-夕阳】、【春花-秋叶】等意象构建其景,也可以取李太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意,生出对人生之感。”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轮回之意,更可延伸至四季各有其景,突破伤春悲秋之传统,譬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旷达,又譬如密雪碎玉之独到。”

  “同时,可以超脱对时间的执着,放眼在生命之意义上。如魏武帝之【老骥伏枥】,王子安之【老当益壮】。或可引道佛之意,如逍遥游之物我两忘,如佛门之人生如露亦如电。”

  “另外,还有一个妙法便是以不朽之物,取代有限之生涯。譬如以【诗书传家、著作不朽】消解个人生命之局限,用【薪尽火传】比喻智慧传承,这也是契合今日这个场合的破题。”

  “当然,也可老老实实遵循最基本的意境,那就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这上面衍生,但这个破题思路,对在场这些年轻人而言太难,写不出佳作。”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心头也在琢磨着要是自己处在场中那几位的情况下,应该以什么思路来应对。

  比起这些人,纯粹的看客们就要轻松得多了。

  “你们说谁会赢?”

  “这还不简单,我觉得不是聂锋寒就是李仁孝!”

  “啊?”

  “虽然他们是外邦人,但咱也要就事论事,文会就谈文采,就凭他们横扫中京城的本事,谁能比得过。”

  “你这人嘴上念着公正,实则屁股很歪啊!照你这说法,不应该是齐政吗?他把聂锋寒和李仁孝都赢了啊!”

  “可不是么!不论是之前的【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还是方才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哪个不是绝世佳作?”

  “你们莫急,听我狡辩哦不,解释。关键是齐政年纪小啊!看他那样子不过十六七岁,他凭什么写得了这么深邃的诗啊!”

  而这,也是凌岳和卫王两个“粗鄙武夫”的担忧。

  齐政固然文采出众,诗才无双,但他终究太年轻了,写得了这么深邃的诗吗?

  周坚虽然不是武夫,但粗鄙程度比起卫王和凌岳也不遑多让。

  不过,他比二人好的地方在于,他对他的政哥儿,拥有着近乎无穷的信心。

  他看着齐政,在心头暗自喊道:政哥儿,我相信你!

  此刻的齐政,也在思量着。

  要拿出一首怎样的诗句来才切题。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很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也尚可;

  但这些都是已有的诗句,没法用。

  他能用的,只有宋及以后的诗句。

  而且,自己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角度去破题呢?

  他微闭着眼睛,正思索着,耳畔便响起了聂锋寒清冷的声音。

  “学生交卷。”

  几乎是同时,李仁孝温和的声音也同样响起。

  “学生交卷。”

  四周瞬起惊呼。

  果然这两个外邦人实力还是厉害啊。

  明山先生亲自上前收下二人的答卷,先交由一旁的小吏誊抄出来,而后将原稿交给了孟夫子。

  这一次,他却暂时并未张贴二人的答案。

  因为上一关的讨论中,有人提及了抄袭的问题,故而在请示天德帝和孟夫子之后,紧急修改了规则,待众人都交上作品之后,再一并公布,免得剽窃诗意或者字句,对先交卷之人不公平。

  聂锋寒和李仁孝对视一眼,微微点头致意的同时,眼中也升腾着几分战意。

  第一关算是马失前蹄,这一关,他们势在必得。

  紧接着,黎思源、苏牧、王范等人也都交上了自己的答案。

  整个场中,竟然只有齐政一个人还没作答。

  而作答的时间,已经在悄然中流逝了一大半。

  一道道目光都看向齐政,或担忧,或幸灾乐祸,或皱眉不接,但核心的念头都是一样:

  难不成,这位自打来到场中,便风头出尽的才子,要在这一关,现原形了吗?

  天德帝看了一眼闭目盘坐的齐政,又看了一眼一旁丝毫不担心的孟夫子,目光又瞥了瞥自己那几个不省心的儿子,轻轻一笑。

  看台上,看着闭目盘坐的齐政,周坚急得直跺脚,他看了看皇帝的所在,深吸一口气,终于豁出去了,鼓起勇气喊了一嗓子,“政哥儿,别睡了!”

  明山先生登时怒喝,“肃静!”

  仿佛周坚的声音真的有用,齐政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扭头看了一眼周坚的所在,微笑点头。

  回过头来,直接提笔,一气呵成。

  “学生交卷。”

  满场观众:???

  这他娘的是真睡着了?

  “不可能!故弄玄虚罢了!”

  “对啊,怎么可能在这时候睡着,这不是不尊重陛下和孟夫子嘛!”

  听见这些议论,姜猛立刻上前两步,朗声开口问道:“齐政,你方才可是睡着了?”

  齐政当然明白他的好意,果断摇头,大声道:“学生只是在思量如何作答,因为学生自知年纪尚幼,无法亲身体悟岁月流逝之情,故而在心中构建了一副场景,模拟了自己可能的一生,因此想得久了些。”

  众人听得懵逼,还能这样?

首节上一节184/2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