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423节

  这是何等的浪费啊。

  李密要是好好管理一下,也不至于如此。

  可李密不在乎,他打下洛口仓,后来又打下黎阳仓,靠着开仓放米这一招,吸引了无数人加盟,一举成为中原最大的义军。

  最终李密没折腾几年,败亡了,粮仓里的粮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也还在用洛口仓等,但早没了大业时的存粮,都是后来河南各地征来的粮,根本没多少。

  李逸想要夺下洛口仓后,开仓赈济百姓,安抚流民,恢复耕织,路子不通。

  当初李渊太原起兵南下,靠着李孝常献的永丰仓,暂时解决了军需,可存粮也不多,夺下长安后,甚至也只能让百姓去巴蜀就粮,这几年关中也是一直粮价很高。

  说到底,杨坚杨广爷俩早年到处征收,积攒在几大粮仓中的粮食,早消耗完了。

  而唐军此前怀州总管黄君汉的校尉张夜叉,七十人就夺下了洛阳北的回洛仓,但也没有粮食,否则也不可能没什么兵守卫,能让七十人夺取。

  李世民在洛阳,也是靠从关中、河东和陕虢等地转运粮草,左武侯将军党仁弘、检校陕州总管,就专门负责转运粮草,上一任陕州总管于筠就是因粮草转运问题,被贬职,换了党仁弘来。

  隋朝六大粮仓,基本没存粮了,永丰仓里,存的也是大唐各地调运的粮食。

  其实如今唯一还有粮的,也就是地方豪强大族了。

  可这年头粮食比命贵,谁肯轻易借粮?

  强征,能征上粮,但有可能引发豪强们对立甚至是叛乱。

  洛口仓虽然没粮,

  但也还得拿下。

  拿下此处,以后方便转运粮草。

  皇帝的旨意也从长安送来,同样也是让李逸拿下洛口仓,并让他随后派一支兵马去洛阳协助攻城,皇帝没让李逸亲率兵马去洛阳,而是让他安抚河南河北。

  稳定大后方的同时,负责征集粮草、抚民屯田。

  毕竟现在到了收获季节了,河南也还是能收获一些粮食的。

  “隋德下衰,政荒民散。九州幅裂,四海瓜分。元元无辜,困豺狼之吻。黔首,罹兵革之灾。

  朕祗膺宝图,救其危坠,一物失所,情深纳隍。今赵魏之人,俱承大化,海岱之境,思禀朝章

  右武侯大将军、太子少詹事兼太子左卫率、益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刺史、兼检校侍中、上柱国、晋国公逸,地惟近属,功参运始,杖节建,允当重寄。

  可河南、河北道安抚大使,其河南河北诸军事,并受节度。”

  上一个大使是李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结果现在还和副使黄门侍郎崔民干在窦建德那做客呢,李逸舅父张道源先前任河北道安抚使,是李神通下面的一道之使,相当于大总管和行军总管的关系。

  李逸还以为李渊迫不及待又要他去打河北。

  好在皇帝还有一道口谕。

  李逸的任务是镇守虎牢关,先指挥李大亮郭孝恪他们把王世充的徐州行台破了,

  同时防范窦建德南下,不让他增援洛阳,他若有余力,就再派一支兵去河内,协助刘德威、黄君汉把洛阳北面的河内攻取。

  “侍中,某愿率本部去攻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协助攻城。”李世绩主动请战。

  这趟出征,他立的功还不如郭孝恪和霍玉,有些急了。

  霍玉轻笑,“那我请求率一军去河内,我在那边也算熟悉,还有些老部下呢。”

  年初霍玉母子往河内败撤,就是在那里最后全军覆没的,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行。”

  李逸一番思索,同意李世绩率本部一万人马去打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助攻。

  霍玉也率一万人马,渡黄河前往黎阳,这里此前是被王世充亲自带兵夺取,如今守将也降唐。

  先稳住河北的这个前哨基地,再支持刘德威攻河内。

  李逸自己,继续坐镇虎牢关,运河以东的曹州孟海公、兖州徐圆朗、济州张青特、齐州王簿等这些地方军头,可以先派人招降,这些人现在大多是依附于窦建德的,但也都是些墙头草。

  不过在洛阳拿下前,他们若是愿意再归附大唐,对唐军也是很有利的。

  就算是名义上的投降,那暂时也就不会来攻打或袭扰抢掠,已经降唐的相邻诸州。

  马上就秋收了,李逸可不想这些粮食被抢。

  “戴公,我任命你为营田参军,你负责协助安抚流民、屯田复耕一事。”

  戴胄也没推脱,“愿尽全力。”

  站在关城远眺,如今的河南,有点乱,但这是大治之前的乱,不破不立。

  滑州总管府、汴州总管府、荥阳总管府、郑州总管府、溱州总管府、嵩州总管府、管州总管府、梁州总管府,

  又有伊、叶、许、尉、陈、豫六总管府,

  李逸在河南已经奏设了十四个总管府,辖三十二州、七十二县。

  郑州总管府下郑州汜水县,城东闻人氏家族,一直都是汜水大姓,族长闻人承宗收到了封信。

  河北河南安抚大使李逸的信,信里提了三件事。

  征召汜水闻人氏家族俊杰子弟,学文者为文职,习武者为武职,量才授职。能力强的授官,一般的也能授为吏。

  第二件事是向闻人氏借粮,借一千二百石粮,有利息。不是征粮,是借粮。今年秋收在即,但李逸已下告示,河南河北新降之地,今年免租调。

  闻人家虽有不少田地,但今年不征他们的粮,先跟他们借些粮赈济百姓恢复耕种。

  第三件事,如果闻人家仁义慷慨,有余粮愿捐献,捐五百石,可送子弟一人至长安国子监就学,或可追封父祖散职。

  捐八百石,可授从九品散职立信尉,从九品到正八品,加一级则加捐二百石粮,正八品怀仁尉需一千四百石。

  从八品到正六品,每加一级加捐五百石,三千四百石到建节尉。

  而再往上,只能捐到从五品朝散大夫,需要五千石。

  闻人氏家族田地不少,虽这些年战乱不断,但他们家族有好几座坞堡,乱世里左右逢源,趁机招纳了许多流民耕种,这两年稍稳定些,粮食就偷偷储备了不少。

  “这不就是纳粟买官吗?”闻人德有些惊讶的道。

  倒是闻人承宗只是笑笑,老头子见惯了风雨,“什么买官,这如今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官,何况这还是散官,关中的李唐也早把这散官授滥不值钱了。

  一个从九品的立信尉,还要捐八百石粮,这就是变相的在征税。”

  闻人信倒是没那么激动,“我们闻人家族这几年先附李密,后投王世充,唯独不曾归附李唐,

  如今看这形势,天下必将归唐,我们闻人家也得早做些准备。

  现在捐些粮买几个李唐散职,看似吃亏了,但我觉得值。”

  “我觉得,李侍中向我们借一千二百石粮,按数借给他,另外再拿出五千石给阿祖捐个五品朝散大夫,三房每房拿八百石捐个从九品立信尉。”

  老头子掐指头一算,得八千六百石粮,心痛无比,不舍得。

  “阿祖,我们现在掏这些粮,还能落得些好处实惠,要是不掏,到时唐人也会想办法来抢,搞不好可就要破家了。”老头孙子闻人信提醒祖父,年轻人,倒是看的通透。

  “能不能少给点,一千二百石粮咱借,那官就没必要捐了,捐个八百石就算了,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也不值钱。”

  “阿祖,朝散大夫散职现在是不值钱,但我们闻人氏值这八千六百石粮。”

第390章 露水情缘

  深秋夜半,寒霜初降。

  月亮隐入云中,朦朦胧胧,虎牢关城原荆王王行本的住宅后院,高大的柿子树上的柿子已经红了皮,

  李逸坐在院中凉亭自弹自唱,

  “心随天地走,意被牛羊牵”

  一首改编的敕勒川,原作被称为高欢结算曲,那是跟兰陵王入阵曲一样的北朝名曲。

  “篝火映着脸,走马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这寂静的深秋夜,李逸的吉他配这首歌,开始舒缓,中间温柔,后面热烈。

  据说当年高欢攻打玉壁不下,吐血回晋阳,让他的老兄弟小金子唱敕勒川,高欢跟着和唱,唱罢便死了。

  一曲毕,李逸都似乎有点代入其中,情绪久久难以平息。

  霍玉倚在墙头,

  “这首敕勒川跟我以前听过的不一样,你这改过后的词,配着这东夷六弦琴,感觉又是一种味道,少了几分豪迈,多了几分温柔。”

  “你早就来了?”李逸问。

  “本来在描眉,听到你这歌声,我便立马过来了,倚在这墙头听了半天,你没发现?”

  “自弹自唱入神了。”

  霍玉敏捷的翻墙过来,落地如灵猫悄无声息。

  花园里没人,刘黑子、陈菱角等亲卫都被安排在外面。

  这是独属于两个人的月夜。

  “煮了茶,也有糕点。”李逸指着石桌。

  霍玉揉着一边眉毛,“你这歌诱的我还有一半眉毛都没描好呢,再给我唱一遍。”

  “好。”

  “在天的尽头,与月亮聊天,篝火映着脸,醉了套马杆”

  李逸抒情的低唱,

  月亮钻出云层,清冷的月光映在霍玉的脸上,她听的陶醉入迷,不自觉的搂住了李逸的腰,头也依在他后背。

  当歌声停止,

  霍玉都久久舍不得松开。

  “当年斛律金若是给高欢唱的是这一曲,只怕高欢也许就不会郁郁吐血而亡了,”

  若是高欢不死,或许就不是宇文泰一统北方。

  “真舍不得松开,也不想跟你分别,好想这刻时间停止,就这样到地久天长。”

  霍玉道:“你说我是不是太贪婪了?”

  “我也不舍得你去黎阳。”

  霍玉松开手,坐到石桌另一边,给两人倒奶茶。

  “可惜我们相逢虽美好,却譬如朝露。再晶莹美丽的露珠,朝阳一出也会消散。”霍玉握着李逸的手,“我本是个洒脱之人,没想到如今倒是伤感起来了。”

  霍玉饮了一大口奶茶,

  “我不会唱歌,也不会弹琴,便给你舞剑吧,可惜没有带机关的剑器,舞不出好听的声响弦律。”

  如今凭军功晋封为温国夫人的霍玉走出凉亭,拔了李逸佩剑,在月下舞动起来。

  她身形矫健,动作有力,剑舞中带着几分杀气,却又仍不失柔美。

  这确实是一段露水情缘,

  李文相如今也进封为平原郡公,他肯定不会愿意自己母亲和李逸这般长期在一起的,一旦发现肯定反对。

首节上一节42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