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67节

  “臣实在不愿看到大魏王朝就此灭亡,故才冒死进谏,请陛下万不可放弃这最后的希望,恳请陛下能放手一搏,或许还有转机!”

  “只要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破张飞,就能重新掌握主动权!”

  “若败,臣愿自裁以向陛下谢罪!”

  “臣愿以项上人头为赌注,证明臣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大魏的担当!”

  杨阜闻言脸色骤变。

  他没想到司马懿会如此豁出去,竟不惜立下军令状!

  贾诩亦是脸色一沉。

  就连曹操,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司马懿会如此不顾生死。

  他更没想到,司马懿会以死相谏!

  众人的目光,惊奇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了司马懿身上。

  司马懿竟是立下了军令状,以项上人头做担保,这可不是儿戏啊!

  他这是赌上性命,也要劝曹操发兵攻打张飞,以扭转战局啊!

  这份决心,令在场的众人都为之动容。

  到了这般地步,杨阜无言以对,无法驳斥司马懿的言辞。

  没办法,人家敢赌命,你敢吗?

  在生死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退缩,杨阜也不例外。

  不敢,那你就闭嘴,别在这里说风凉话,以免惹人反感。

  曹操本性就好赌,这一生他不知赌了多少次,经历了多少次九死一生的险境。

  从最初的起兵讨伐董卓,到后来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就了一番霸业。

  司马懿这一番慷慨死谏之言,瞬息间,便将曹操血液中的那股子赌劲给激发了出来,让他蠢蠢欲动起来。

  “他说的没错,不赌是等死,赌还有一线生机,那朕为何不赌?”

  曹操拳头紧握,脸上的愤怒渐渐化为铁血之色。

  他明白,当前的局势,若是不赌,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半晌后,曹操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拐杖用力地一指司马懿:

  “司马懿,朕就再信你一次,再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希望你能够珍惜,不要让朕失望。”

  “朕现在就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张飞!”

  “若胜,你依旧是朕的第一谋臣,朕封你为三公之位,以表你的以死劝谏之功!”

  “若败,你提头来见,休怪朕无情!”

  “军令如山,你必须为自己的今日之言负责!”

  司马懿闻言,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庆幸。

  他赌对了,曹操还是被他激起了赌性,决定做最后一搏。

  司马懿不敢有半分心虚和犹豫,慨然说道:

  “臣深信,陛下乃天命在身,此战必可取胜,挽救我大魏于危亡之中!”

  “陛下英明神武,又有我大魏的精锐之师,定能战胜张飞,扭转战局。”

  “臣就在这大营之中,坐等陛下凯旋归来。”

  “若真有万一,臣自会将人头割下,以报陛下知遇之恩,绝无怨言!”

  “臣愿以性命来,证明自己对陛下的忠诚。”

  话说到这份上,众人哪里还敢再有异议和阻拦,只能眼看着这好赌的君臣二人,设下了这场赌局。

  他们都明白,这场赌局的结果将决定大魏的命运,也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死存亡。

  此刻,他们也只能默默祈祷,希望曹操能够取胜。

  曹操再无犹豫和迟疑,当即下令调集三万步骑精锐之师。

  这三万大军,乃是大魏的最后的精锐所在。

  曹操,已是赌上了一切。

  于是,曹操亲自率军离开渭口,沿渭水南岸直扑上游浮桥而去,意图一举击破张飞之军。

  营门外。

  司马懿等众臣,亲送曹操率大军离去,望着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渐行渐远。

  众臣眼神中,皆是泛起了一丝期望。

  送走曹操,杨阜和贾诩等人看了一眼司马懿,皆是摇头一声叹息,各自离去。

  “司马侍中,你何必立下军令状呢?万一”

  心腹王基见四下无人,想要提醒司马懿,却又点到为止,没有直接说出来。

  言下之意,自然是担心万一曹操攻打张飞失败,司马懿你难不成真要自裁以谢罪吗?

  那可就太不值当了。

  “伯舆,你可愿与我共进退?”

  司马懿却忽然如此问道,言语中另有深意,似乎在试探王基的忠诚。

  王基一愣,随即忙道:

  “司马侍中对基有提携之恩,基自当唯司马侍中之命是从,无论生死都愿与司马侍中并肩而战!”

  “司马侍中但有吩咐,基万死不辞!”

  司马懿满意地点点头,看了一眼左右无人,压低声音说道:

  “那你现下就带着一队心腹人马,即刻连夜赶回长安,将我兄长司马进和吾儿司马昭接出来,带着他们前往子午谷口等候我们的消息!”

  “记住,一定要小心行事,切勿走漏风声!”

第496章 曹操不配我为他陪葬!家仇大于国恨,灭门之恨,我焉能忘之?

  王基听到司马懿的安排后,整个人瞬间一愣,脸上满是惊愕与不解。

  那神情,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

  他瞪大了眼睛,直直盯着司马懿,心中想不出司马懿是啥意思?

  此刻司马懿身处渭口军中,肩负着大魏首谋谋臣之职,却突然提出要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从长安接出。

  而且接往的地方,还是子午谷。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王基满心疑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懿究竟有何打算。

  王基眉头紧锁,微微思索后,小心翼翼猜测道:

  “司马侍中莫非担心,陛下此战会失利,长安不保,所以才要将家小提前提出避险?”

  可这猜测刚一出口,他自己又觉得不太对劲,紧接着又满脸不解追问:

  “可就算避难,也当提前接往陇西啊。”

  “陇西地势相对偏远,且易守难攻,是最为安全的去处,为何却要接往子午谷口,那不是更危险了吗?”

  子午谷口,位于长安的东南方向。

  倘若汉军成功夺取渭口,兵锋直逼长安,那么按照常理推断,长安以东的诸县,都将落入汉军的控制之下。

  到那时,若将家眷接往子午谷口,岂不是如同自投罗网,主动将家眷送到了汉军的虎口之中?

  王基越想越胡涂。

  司马懿看着王基满脸困惑的模样,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随后反问道:

  “你当真以为,若是长安失陷,雍州落入汉国手中,陛下光靠那几万残兵败将,就能守得住凉州,还有复起的希望吗?”

  王基听到这话,又是一愣,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呆呆站在原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不安。

  司马懿见王基如此反应,知道他已有所察觉,便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压低声音,神情严肃说道:

  “我要你接我弟弟和儿子来子午谷,并不是打算送他们去凉州。”

  “凉州虽地处偏远,但以如今局势,也并非安全之地。”

  “我让他们来此,是为了随时与我会合。一旦形势不妙,我们就退往汉中。”

  此言一出,王基顿时大惊失色,脸色变得煞白。

  他终于明白了司马懿的真正意图。

  原来司马懿早已做好了抛弃曹操、抛弃魏国的准备啊!

  一旦曹操在此战中失利,那就意味着魏国覆灭已成定局,再无挽回的余地。

  到那时,司马懿将带着自己的兄弟和儿子,由子午谷穿越秦岭山脉,前往汉中投奔张鲁。

  想到这里,王基心中五味杂陈。

  他一直以为司马懿对曹操忠心耿耿,那军令状,以及赌上性命死谏的举动,都是为了魏国的江山社稷。

  可如今看来,这一切全都是假的。

  司马懿根本就没想到过自裁谢罪,他也压根不会为了曹操死节。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的家族,为自己的留一条生路。

  王基神情苦涩,犹豫了片刻后,缓缓问道:

  “司马侍中,形势真到了无法挽回,必须要背弃国家的时候了吗?”

  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似乎对背弃曹操心存犹豫。

  毕竟,司马懿虽是他的举主,对他有知遇之恩,但他食的可是魏禄,享受着魏国给予的恩泽。

  在国家危难之时背国南逃,这在道义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他心存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是对司马懿的忠诚,另一方面是对国家的责任和道义的坚守。

  司马懿面露无奈之色,长叹一声道:

  “天子于我有恩,不到万不得已,我又岂会忍心弃天子而去?”

  “想当年,天子神武雄略,威震四方,我司马懿自是心甘情愿追随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征战四方。”

  “然时过境迁,现在的天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雄才大略的曹孟德了,他变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听不进忠言逆耳。”

  “我们继续追随于他,除了为他陪葬之外,毫无意义。”

  话锋一转,司马懿的脸上突然燃起一股恨意,他的眼神变得犀利而凶狠,咬牙切齿道:

首节上一节567/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