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见妮儿发愣,忙推了她一下。
妮儿这才回过神,顿时红了脸,上前一步,道了万福,说道:“姑娘好。”
林黛玉微微一笑,说道:“炕上坐吧。”又命晴雯上茶。
妮儿连忙摇手,直说:“不用,不用,我站着就好了。”
林黛玉看着她笑了笑,又命紫鹃端过矮凳来坐。
妮儿慌忙行礼,这才挨着那个矮凳的边沿坐下了。
这时,晴雯用小茶盘托了碗茶进来了。
妮儿连忙站起身,道了谢,然后双手接过茶碗,接着抿了一小口,这才又坐下去。
紫鹃和晴雯相视一笑。
林黛玉点了点头,说道:“你父亲和你都说了吧?”
妮儿又站了起来,答道:“回姑娘的话,我爹说了,让我在姑娘这好好当差,用心伺候姑娘.”说到这里,她脸儿一下红了,“.学习管家的本事。”
晴雯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又连忙忍住。
紫鹃忙把她推了出去。
林黛玉笑了笑,又问道:“可曾读过书?”
“不曾读我爹教过一些,认得几个字。”妮儿心里想着父亲倪二的交代,一边小心翼翼地答道。
林黛玉又问了几句,这才笑着说道:“不用拘谨,你就当在自己家里一样。我这也不需要你伺候,你先跟着雪雁认字。当然了,有合适的差事,我也会派给你的。”
妮儿已经站了起来,微微一福身,答道:“是。”
林黛玉:“正常你是要住在府里的,若是有事,你可以告假。”
妮儿:“是。来时我爹说了,到了府里就要守府里的规矩。”
林黛玉点了点头,对外喊道:“晴雯。”
晴雯应声走了进来。
林黛玉:“你带妮儿下去歇息,顺便说一下府里的忌讳。”
晴雯:“是。”
妮儿又对着林黛玉微微一福身,这才跟着晴雯走了出去。
望着妮儿消失的背影,林黛玉笑了笑,李虎前几日在倪二的寿宴上见到了这丫头,随口夸了几句。不得不说,这个倪二精明的很,他知道光有能力是不行的,还要让李虎放心才行。
至于李虎为何答应,他发现这丫头与贾芸之间有着一丝不同寻常。
正想着,正厅那边传来了小丫环的声音:“二爷来了。”
门帘一挑,李虎走了进来。
紫鹃忙上前替他解了披风。
李虎在林黛玉对面坐下,一面说道:“有点饿了。有什么,拿来给我吃点。”
这话这语气与林黛玉一个样。紫鹃忍住笑看了一眼林黛玉,转身走了出去。
林黛玉瞪了她一眼,接着望向李虎:“今儿怎么回来这么早?”
朝廷的事,李虎从来不瞒着林黛玉,简单说了一遍。
林黛玉也吃了一惊。
李虎望着她:“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太假了?”
林黛玉点了点头。
李虎刚想说话,外面传来了王嬷嬷的声音:“二爷,荣国府太夫人打发人给姑娘送来了一封信。”
林黛玉:“拿进来吧。”
王嬷嬷拿着一封信走了进来,递给林黛玉,然后退了出去。
林黛玉撕开展看,看着看着,她那好看的眉毛皱了起来。
李虎:“怎么了?”
林黛玉默了一下,答道:“宫里娘娘打发管事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二十三到二十五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老太太让我也跟着过去热闹热闹,看看戏。”
打平安醮?李虎眉一皱,前世有人说,清虚观打醮,名为替贾元春打平安醮,实为为“金玉良缘”提亲,可这不是原著啊!贾元春这会子打得哪门子平安醮?
平安醮又称祈安清醮,是醮类中最盛行的一种,其目的在答谢神明的庇护之恩,并祈求境域的平安;或祈求平安。
难不成是因为淮安的事?不对,贾元春作为德妃,有僭越之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皇帝和皇后的职责。
贾元春是在为自己祈福?
想到这里,李虎脑海中灵光一闪,贾元春怀上了?!对,一定是怀上了!她这是希望通过打平安醮为她的孩子祈福,消灾祈福!
林黛玉说话了:“怎么了?”
李虎想了想,凑到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黛玉愣了一下,接着望了望手中的信,说道:“我还能去吗?”
李虎沉默了。
林黛玉犹豫了一下,说道:“要不,就说我病了吧”
“快说‘呸呸呸’!”
李虎攥着林黛玉的手,又在炕桌上敲了三下,“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林黛玉简直莫名其妙,不过还是“呸”了三声。
李虎想了想:“这才中旬,过几天再说吧。”
第180章 朕要他的脑袋
两天眨眼就过去了,京城很是热闹,不仅让老百姓吃饱了瓜,也让还没有离京的和等女真人看了一场大笑话。
明眼人都能看出淮安有问题,可漕运衙门不是一般的衙门,那个衙门口大得很,不说能不能查清,就是查清了,牵扯到上上下下那么多人,还不把人都得罪了?没人愿意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
漕运总督是正二品,手中还掌握着兵权,加上此事非同小可,内阁建议派一位皇子或宗室王爷前去查明实情。
永昌帝知道这些官员的想法,但一般的官员确实查不了,也不敢查,至于从内阁中派个人去,没这个先例,他们也不会去。因此只能同意他们的谏言,召三皇子、四皇子和忠顺王、乐善郡王等宗室王爷进宫。
结果就闹出了笑话,除了躲不过去的三皇子、四皇子和忠顺王,乐善郡王等宗室王爷全都病了,还都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两个月,气得永昌帝当场摔了茶碗。
永昌帝知道忠顺王的脾性,直接跳过了他,三皇子、四皇子都是亲儿子,无论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至少表面上要一碗水端平。他让内阁通知在京四品以上官员,上疏举荐。
三皇子的工部举荐的是四皇子,而礼部则举荐了三皇子,再次上演了一场“兄友弟恭”的戏码。
也有人不愿意得罪二位皇子,推举了其他官员,甚至还有人浑水摸鱼,举荐贾敬为钦差大臣,前去查案。
李虎也举荐了其他人,北静王水溶。
永昌帝被他这么一提醒,立刻想起了,异姓王也是王,无论怎么说,总比让自己的儿子去顶这个缸要好,正好水溶又兼管着刑部,刑部不就是查案子的么,合情合理!
接到圣旨的水溶是个什么表情,李虎不知道,反正他听到消息后很高兴。
后花园,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李虎在李三和工部官员的陪同下,四处察看。
这时,一名管事的拿着一个帖子走了过来,向李虎一揖:“二爷,这是薛家的薛大爷派人送来的帖子。人在前院等着呢。”
李虎接过帖子展看,笑了笑,然后对那管事的说道:“让他带话回去,就说我这几日不得空,下次我做东请客。”
管事的:“是。”答着走了出去。
李虎笑了笑,这一定是那个琪官的主意,先晾着他,看看他有多大的利用价值。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小竹林,不似戏楼的精雕细琢,也没有土山那边的浩大工程,这边基本完工了。
一些杂役正在拆脚手架,另有几名工匠在刷油漆、磨阶石,阶下是一条石子铺就的甬路。
工部官员说话了:“内务府那边说了,梧桐还需一些时日才能送来,翠竹和芭蕉随时可以送来。”
李虎望向李三。
李三一笑:“是姑娘的意思。竹林阴凉潮湿,书房后要敞亮,透风就改了梧桐和芭蕉。”
李虎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走了过来,在李虎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虎眼一亮,接着对李三说道:“这里就劳烦三伯费心了。”说罢,领着那亲兵向园外走去。
外书房,李虎刚跨进门去,一眼就看到了风尘未扫等候在那儿的哨骑队官。
哨骑队官行了一个军礼:“将军。”
李虎:“辛苦你了。”说着,对跟来的那名亲兵说道:“你到门外去,任何人都不要让他进来。”
亲兵:“是。”退了出去。
李虎望向队官。
队官:“禀将军,卑职等按将军的嘱咐,先司礼监一步抵达兖州府,等了一天一夜才发现他们的踪迹。随后卑职等悄悄跟随他们去了邹县,在那里,司礼监的人与北镇抚司的人会合了。
之后他们全部去了峄山他们在各处路口都留有眼线,卑职等无法跟上前去他们第二日清晨才从山里出来,损失很大,似乎是遭遇了埋伏。”
李虎:“哦?他们都回来了?”
队官:“除了几个回京报信,活下来的人都留在了邹县县城里,应该是等待支援。”
李虎点了点头,又问道:“没有被发现吧?”
队官答道:“没有。”
李虎:“好。来人!”
那名亲兵应声走了进来。
李虎:“带下去用饭。”
那亲兵:“是。”
队官又行了一礼,这才随亲兵走了出去。
虽然已经猜到了,但是知道的时候还是有点感慨。
李虎走到门边,深深地吸了口气,一群废物,宫里不仅给他们示警,还派了援兵,这种情况下都能中了埋伏。
“哼”了一声,李虎大步走了出去。
一踏出月门,王大牛拿着一封信迎面走来。
王大牛:“将军,这是毓庆宫送来的信。”说着将那封信递给李虎。
李虎接过那封信,拆开封口展看,看不数行,面容凝肃起来,接着把信一攥,对于贾元春的事,他并没有瞒着太子,太子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皇后稍微一查就全清楚了,后宫的事很难瞒过皇后。
这件事瞒不了太久的,到时候肯定闹得满城风雨,贾家注定要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想到这里,李虎叹了口气,皇帝属实有点过分了,薅羊毛也不能逮着一只羊薅,贾家哪里经得住这么折腾啊!
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