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95节

  而因为后世那些字体的字音都被改变了,所以后世很多人无法对得上。

  其实很多古代语气词矣,夫,哉,其实就是呢,吧,啦的意思。

  古人的语言非常丰富,现代人有的语气词,他们都有。

  因为时代虽然是变化的,可是人类的感情是永恒不变的。

  扶苏融入的好,古汉语功底给他的帮助非常大。

  那么简单的一句回话,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加个吧字可见是公冶举自己也不确定。

  “我问你,张良呢?那个反贼呢!我叫你拟名单,就是想看他的名字。可是你写了五十个名字上来,没有一个是他的。”

  扶苏非常生气,将竹简啪地扔在了公冶举的手边。

  公冶举这才慌了。

  太子居然知道张良这号人物。

  可是太子是怎么知道的啊,不管了。

  先过了眼下这关再说。

  “太子所说的张良,可是祖父张开地,父为张平的那个张良?”

  扶苏没有说话,只是用冰冷的眼神看著公冶举。

  公冶举满脸冒著汗,“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张氏在整个韩国确实非常有名。”

  “可是,他们家早就绝脉了。”

  “绝脉?”秦始皇都死了,张良还在蹦,他怎么会死?

  “太子,张平很早就在战场上去世了。只有张开地一人在韩国独自撑大梁,他的儿子早逝,却有两个孙子。这两个人按照大王先前的命令得以活了下来。”

  “只是很快,张平的小子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大子,叫做良。他长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样漂亮。”

  公冶举说著。

  “在我秦国灭韩国之后不久。那个张良当时还年轻,没有在韩国朝廷任职,韩国破灭后,张良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叛逆谋反之事,到处征求刺客行刺大王,想要为韩国报仇。”

  扶苏望著公冶举,他对眼前这个人非常失望,因为他做不好自己交给他的唯一一件事,“这么重要的人,那你为何不报?”

  公冶举不敢再看扶苏的眼睛,只是低头眼神乱瞟地面。

  “回禀太子,他失踪了,八成是死了。第一次叛乱中,我们就发现了张良是主谋之一,我们立即抄了张氏的家,士兵冲进去,直接砍杀,场面混乱,没有生还者。此后我们也都找不到他。之后的几年里,也没有发现他活动的身影。他应该是被趁乱绞杀了。”

第132章 乡土社会(求打赏月票!)

  “这么重要的人物,难道你们没有确认他的尸首?”

  扶苏平静地问著,眸光里一片冷意。

  周遭的甲士都不由自主地望向公冶举,这个长吏怕是要完蛋了。

  他居然敢面对太子这么说话,难道他不知道太子是什么样的人吗?

  公冶举低著头,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大王……”扶苏气势极强,只是在船上静静地望著公冶举,已经吓得他哆哆嗦嗦的。

  这下一句大王出口,更是让信手里的竹简都掉了下来。

  “不是太子。太子,臣当初找人来辨认了张良的尸体,他们说那副尸骸就是张良的。”

  “一派胡言。”

  扶苏眼里冒著凶光,他恨不得一脚踩死眼前这个无能之人。

  “之所以给这些庶人机会去分田地,为的是找出谋逆反派分子。而我秦国士兵可以兵不血刃,坐山观虎斗,看著他们国中内部自我消耗。”

  “以此来威慑天下各处郡县,凡是有行撺掇谋逆之辈,都用此法处置。而你却在这种关键时刻,放走了谋逆主谋。”

  众人吓得战战兢兢。

  就是灌夫,他也小心翼翼地划着名船桨,不敢多言。

  信眼中满是鄙夷,他没想到秦吏里还有这样的败类。他到底是何人举荐入学室的。

  士兵们也不敢再多望太子,纷纷各自继续巡察。

  公冶举则一个人满头大汗。

  他本想把这件事先糊弄过去,等到出了这个门,到时候他再逃跑,一切都来得及。

  可是没想到,太子却像是比自己还了解新郑。太子笃信这个张良还活著,真正的谋逆主犯至今还在逍遥法外。

  事实也确实如此。

  可是他能怎么办。

  身为长吏,犯下这样的过错,他是要被严厉地惩罚的。到时候要由廷尉处置,判罪。

  眼见扶苏根本没有让他走的意思,公冶举知道事情已然全部败露。

  公冶举再也没有办法掩饰,只是眼里充满哀恐,“臣伏罪。”

  “我问你,张良人跑哪儿去了?”

  “臣不知道啊。”公冶举颤抖著。“太子,臣知道臣此番罪责难逃,可是有些话,臣想在被押送咸阳前请太子转告大王。”

  “如果是实话,我一定转达。”扶苏站地笔挺。灌夫终于聪明了一次,把船靠到了岸边。

  公冶举对扶苏慢慢说著。

  “太子,这新郑是我秦国的郡县,才四年的时间罢了。可是作为韩国的国都,已经有百年之久了。这韩国国都里的百姓,一家死了人,会惊动三条街道的人,因为这些人都是他们的亲故。”

  “一家人的儿女要成亲,必定会请城中的有威望的长者来主持丧事。一家主持丧事,必定也要请有威望有地位的人来主持典礼。更不要说一个宗族的人,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到时候自然是一家大小老少全部聚集在一处。”

  “从一个婴儿的怀孕到出生,再到成人,到成亲,到老,到死,都是同族同乡互相帮助。他们之间的感情,绝不是血浓于水四个字可以解释的清楚的。”

  “而太子,我们秦吏能做什么事情呢。等到自己家的孩子生病了,还得去求当地的百姓。庶民家里无论婚丧喜庆,从来都不会叫我们。”

  “地方的势力,都是盘根错节,一环套著一环。并不是太子所想的那样,只要臣等尽力,只要臣等按照为吏之道做好秦吏,就可以安抚一方的百姓。”

  “诚如太子之前所见到的那样,我秦国士卒惧怕韩国暴民,而韩国暴民也以我秦人为仇敌。”

  “臣私以为,太子如今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从根源上断绝了韩国旧贵族和底层庶民之间互相依附、互相依存的关系。臣以为,太子如果要想新郑安定下来,那么太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其他的,臣恐怕太子做不到了。”

  “因为这个张良,他就是有著通天的本事。如果他至今还活著,那么他现在要么混杂在人群之中,要么已经逃到了城外。这个人是太子无法缉拿到的。”

  “臣欺瞒太子,是臣有罪。臣请伏罪。”

  公冶举低著头很诚恳地说著。

  扶苏皱著的眉松了下来。

  秦国向来严苛执法,他父亲更是出了名的有过必罚,有功必赏。

  像公冶举这种情况,一定会被押送咸阳廷尉府发落的。

  “信,怎么看?”

  信也是学室出身的,某种程度上是扶苏的随身法律顾问。

  扶苏问信,显然是要信提供秦法上的判决。

  根据秦国的行政律,公冶举这样的长吏,对上谎报实情,这是要上报朝廷,经历非常严格的三公九卿询问的。

  这个审查机制非常严格,但是也对官吏有著一定的保护程序。

  比如地位高的罪臣,当他觉得自己被人荐举揭发,是有三次向朝中三公申请当面陈词辩白的机会的。

  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意味著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而这一责任司法正是发源于秦国,它的思想基础则是法家思想。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这个时候的司法权和行政区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为此,秦国制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即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在李斯成为秦国廷尉后,他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利用了韩非的思想,同时结合秦国过去的司法实践,以及自身的才华,再加上赵高等人的出谋划策,逐步酝酿、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未来的监察制度。

  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此时的司法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才对秦吏这个身份倍加推崇,这本身就是掌握权力的最佳渠道。

  监察主体如果发现了司法人员有司法不公的问题,会对其进行惩戒。

  责任司法这是中国的首创。

  扶苏虽为太子,没有官职,但是作为上位者,他前来新郑,就执行的是监察主体的职能。

  他有权惩罚公冶举。

  好累!身心俱疲。

第133章 浮出水面 (求打赏月票!)

  “太子,长吏举地位高,应该交给廷尉处置。”

  扶苏只需要移交就是,审判的事情给廷尉府。

  “先收押起来吧。”

  几个将士看著地上的公冶举,先是面面相觑,随后很快将其套上枷锁,带了下去。

  扶苏坐在院子里,远处还是时不时传来欢呼声。

  “灌夫,你出去替我向新郑百姓传话。”

  灌夫还是第一次接到除抓兔子、捡野鸡、扛野鹿之外的任务。

  他当即双目炯炯,爷爷我立功的机会来了。

  “太子请言。”

  

  不一会儿,拒马桩打开了。

  一百名士兵像是鱼儿一样,从高大宽阔的门中涌了出来。

  他们不是骑著马,就是驾著战车,每个人手上都持著弩机,对著前方的庶民。

  当灌夫带著弟兄们以这种出场方式亮相时,那些手无寸铁的庶民们被吓坏了,甚至有人想要拔腿就跑。

  灌夫先是大喝一声,“桥对面的人别走!”

  这话说完,更有人被这一声如奔雷般的怒吼给吓得跑了不少。

  “再跑!再跑把你们全部射杀!”

  话说著,灌夫举起长戈,从战车上向桥对面一扔。不偏不倚,砸在最先跑的庶民前面。

  这些庶民这才被吓得站在原地。

首节上一节95/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