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39节

  可恶啊!

  没有利益作为驱使,没有集团作为后盾,终究是不能成事。

  在大家莫衷一是时,扶苏却站起来了,满朝文武大臣不免变色。

  扶苏大声地问,“难道你们忘记了,我秦国虽乏士人,可是天下、齐鲁之地、吴楚之乡,哪里又缺乏士人了!?我看你们这些人,是一心只想著让我秦国打仗,好攫取他国的土地、财富、美女、奴隶。”

  “但是却不愿意为我秦国的庶民谋!”

  “更不愿意为我秦国百年之后何去何从谋!”

  “试问打仗需要的,明明是士兵,而不是士人。士兵做士兵的事情,士人做士人的事情,这样国家才能井然有序。如果士人没有可做的事情,他们就会心生毒害,出来蛊惑君臣,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秦当初定下军功爵制,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变得强大,去选择拿了一把最锋利的剑。可剑是双刃的,我秦国既然要吞并四海,那就要做到让这把利剑出鞘!”

  “可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譬如游龙,能攻亦然能治!”

  “如果只会杀伐,那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譬如宝剑,剑用完了,就要收鞘!”

  扶苏抽出长剑,随后重重地当著众人的面插了回去!

  这一抽、一插,银白色的剑光在众人眼前闪过,惊地满座都瞠目。

  纵使所有人都料定了八岁的小孩不能翻天,可是谁能面对这冲击灵魂的连环责问。

  谁又能做到不为之心生震撼?

  满朝文武皆寂然。

  而在这个时候,站在嬴政身后的赵高,他捕捉到了垂旒之下嬴政的神情变化。

  那双龙晴之中,闪过一丝惊恐!

  下次不要再盲目催我节奏的事情,说实话我前面写的有一点点歪,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

  不是责怪有些人,只是希望读者可以理解,你们是看书人,作者才是写书的人,不要为了想看高潮盲目催我,会弄得我‘道心不稳。’读者有时候并不能仅仅通过看书预测后面的内容,更不能预测左右作者的剧情。

  另外,我今晚凌晨上第三轮推荐,麻烦大家在凌晨给一点打赏,方便换推荐爬榜单,谢谢!

第53章 成了!

  “此子未来必定对寡人生出谋逆之心!”

  “可亦为国之利器、重器!”

  是非分明、绝不会听信于庸人、奸臣,可成就良治;可是你看这小子的眼神,双目凛然,无畏无惧;原来圆滑机变的外表下,藏著的一身反骨。

  嬴政莫名想到扶苏不想上课的事情。

  难不成,扶苏这小子,之所以不想上课,不是因为畏难、也不是因为贪玩,只是单纯地想要反抗寡人。

  寡人怎么早没看出来扶苏还有这么一点呢。

  垂旒之下,嬴政的眉头皱起。

  必须给他找个好老师,把他心中的逆反之想给扼杀。否则日后……

  嬴政只要一想未来扶苏长大,他竟然莫名头皮发麻,手脚发凉。

  殿内忽地一片寂静,朝中上下每个人,或有望著自己的脚面,或有面带愧色、悄悄地低下了头;更有人则久久地望著扶苏。

  作为秦国的宗正,一众秦国王室宗亲的祖辈,他一辈子见证了四代秦王。

  现在,他庆幸在自己长眠于地下之前,居然见到了第五位秦王。

  “扶苏公子,言之有理。”

  众人惊愕,宗正今年还是第一次发表他那宝贵的意见。

  扶苏将感激的目光投向宗正。他的脸上布满了黄褐色斑点、头发一片花白,说起话来却仍旧有中气。

  他一开口,所有人脸上都带著敬重,都侧耳俯首静听。

  就是嬴政,他也不敢怠慢宗正。因为王位的继承,合法性与否,都是靠宗正来宣布。

  连秦王都敬重、礼让三分的人,其他大臣又怎敢怠慢。

  不过宗正是从来在朝堂大事上不发表什么言论,过去嬴政还对赵过说过宗正的缺点。

  宗正整日坐在朝堂上,耷拉著脑袋,一坐就是一整天,大臣都商量完毕之后,他就跟著附和。

  大臣都反对的时候,他始终沉默不说话。

  结果,他竟然在这件大事上开口了。

  “早在扶苏公子谏言之时,老夫就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扶苏公子是想打造一个既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国,还要创造一个能够善于治理的国家。”

  “凡有物,皆利弊相生。军功爵制虽然强悍,可是却极损耗我秦国国力。自长平之战后,我秦国虽然打败了赵国,可是自身也元气大伤。”

  “就是时至今日,秦国的国力也尚未恢复。不过,即便如此,我秦国仍旧靠著军功爵制维持了天下七雄之首的地位。可是对于军功爵制给秦国带来的弊病,臣恐怕要早早谋划。”

  “譬如疾病。若是小疾而已,就要赶紧去除;若是等到成了大病,到时候可就回天乏术了。”

  “故老臣以为,应该推行公子之策。再者,如此好的良策,恐怕并非是朝中这么多能臣干将想不出的,只是想为和不想为之间的区别罢了。”

  “吾以为,扶苏公子心系秦国,又身为大王亲口承诺的储君,能做到这个地步,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都应该感到惭愧。”

  “老臣恳请大王三思,慎重考虑此事。这并不是八岁小子胡言乱语、一时激愤之说。”

  嬴政本来就是给扶苏机会。

  即便当他看到扶苏的本性之后,已经失去了完全掌控扶苏的信心,但是,他还是选择支持扶苏。

  因为扶苏说的是对的。

  众臣都低著头。

  谁也没有料到,扶苏居然一上朝就扯到军功爵制的事情。

  而且,方才那段话,根本就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

  亦或者,都是嬴政教导之下才生出的想法。

  绝大多数人,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嬴政。

  他们这个时候又开始自以为是揣摩到了嬴政的心思,便开始趁机钻营。

  茅焦自然支持,“大王,公子所言一点不差。微臣听了著实感动,虽然公子年幼,臣却看到了公子一腔报国之志。句句忧思发愤,实在是超乎常人。”

  “不论对国之志,单说此举能否施行。臣倒是以为,还得是看扶苏公子的作为。如果公子能够继续精简秦国文字,数量超过千字,那恐怕此事将迎刃而解。”

  茅焦说罢,蒙武打心底里厌恶。

  扶苏公子说的是对的。

  可茅焦不敢得罪昌平君,只好以大欺小,又把话题抛回到扶苏公子身上。

  让一个八岁的孩子,精简秦国的文字,这能是人想出来的主意?

  每天朝堂都是这样,废话连篇,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做法说来说去始终都是那几个人解决。

  且大王今日也有过。

  他竟然将扶苏公子带到朝堂上,是玩什么试探的把戏吗?

  虽然这不像大王一向的举动,可是让八岁的孩子上朝堂,和群臣辩论。

  传出去,于国威严有损。

  嬴政看到了蒙武脸上的不耐,便问蒙武的想法。

  “启禀大王。老臣倒是支持扶苏公子所想。”

  樊於期侧目看了一眼蒙武。

  从刚听到扶苏的主张时,樊於期就确信,蒙武会支持这些主张,不为什么。

  他早就让他的长子蒙恬去学室学吏了。

  据说还将安排小儿子蒙毅也去学吏。

  他们一家清高呗!

  只是做吏,能比得上立下军功得来的官爵高,能比得爵位后获取的土地多,封赏高吗?

  可是樊於期他可不敢站出来反对。

  终于,右相昌文君开始说话了。

  “大王,此事关系重大。臣以为扶苏公子所言,句句在理,振聋发聩。这文字精简的事,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这件事,臣以为不论代价与否,都是要去做的。这是第一件事。”

  “至于第二件,修建学宫。臣以为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以将现有空置的王宫利用起来、加以修缮。臣知道大王一向求贤若渴,如今更应该趁著这个机会、招揽收纳天下贤士。”

  “至于广设学室,试问有了才士,区区学室而已,不过是找年长的资历深厚的秦吏去教导新入室的弟子。在各处郡县设立,恐怕人力、物力供应不及。”

  “不如在学宫之中,设立秦法为主学,其余算术、工商之类,为末学。大肆的招收学室弟子,可以迅速地培养出一大批秦吏。到时候大王选派他们前往地方,不必担心仍旧要续用原先旧国官吏之患。”

  在扶苏吸引了一众人的目光,引得每个人都猜测不安后;昌文君一站出来定音,便引得朝中众臣纷纷站出来附和。

  这些朝臣,多是楚国贵族、还有楚国贵族势力的附庸。

  这些附庸向来是谁强就跟随谁。

  熊启独独坐在边上,没有附和。

  嬴政便问他,“左相以为呢?”

  “既然扶苏公子的主张是人心所向,微臣也无话可说。”

  这既是同意。

  扶苏取得了他第一次的胜利。

  多亏了楚国贵族昌文君。虽然他对自己并没有安好心。

  求点打赏!之前的稿子用完了,为了让你们早点看到书,饿著肚子写了两小时。

第54章 我扶苏,就是帅!

  但是这关键连结到军功爵制的大事,却被昌文君巧妙地避开了。

  到底是千年的狐狸,军功爵制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广了。

  好在扶苏现在还没提他那个最有意义的主张。

  扶苏知道,如果他提了准备好的第四个主张。他这个太子,怕是还没册封就已经失去了人心。

  看的出来,朝臣对于改革军功爵制很是反感。

  秦国的朝堂上,武将多于文臣。

  文臣之中有半数文武兼备,既可在内处置国事,又可对外指挥战争。

  但是他们对于改革军功爵制这样的大事,却异常沉默。只有蒙武一个人站出来,其他真正有见地的人都莫不做声。

  一开始还有王绾和冯去疾这两个大人物帮助自己说话。不过他们可能是受自己的计策所驱使,认为都是嬴政的意思。但是自从自己提到军功爵制,这两个人便什么话都不说了。

  扶苏这边是大获全胜,可是另一边,嬴政可就心里暗暗不爽了。

首节上一节39/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