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28节

  众多的老臣先是互相面对面看著,望著,随后一起都点起了头。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王绾不想再放过这个机会了

  “大王,臣以为太子提出的这个方案确实要比直接用二十万攻打楚国更有利。一则,我秦国连年征战,将士们也需要休整。二则,这些年我秦国攻打下来的城池日渐增多,本来就需要治理和安抚。尤其是去年和今岁加起来我秦国获得的城池要比过往加起来的都要多。”

  “这第三嘛,微臣以为,我秦国已然是疲弊之兵,虽有士气;可是面对楚国三十万兵马,本就在数量上不占据优势。”

  “再者,楚国趁著我秦国在攻打他国的时候,多年来一直在筹备兵马粮草,实在是实力不可小觑。”

  王绾说毕,其他臣子也纷纷跟著进言。

  “丞相所言极是。当从太子之谋。”

  嬴政听了,心里却像是什么到手的鸭子忽然被扶苏放跑了一般。

  寡人本来马上就可以得到楚国了,区区齐国,不足挂齿。算算时日,寡人不出三十六,就可以一统天下。

  但是扶苏却建议寡人等上一年。

  即便满朝文武都是一个声音又怎么样,现在的秦国,早就被嬴政打造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

  嬴政不开尊口答应,满朝文武纵使也没有用。

  坐在王座上的嬴政一反常态沉默,这么多大臣见状,原本异口同声的赞同声音竟然渐渐微弱了下来,直到在殿中彻底沉寂。

  李信见到这样的场景,自然也是更加崇拜嬴政。

  大王就是秦国最至高无上的人,大王说了算才算。

  李信原本还对这些大臣众口一词都支持扶苏感到有压力,但是当看到大王的魄力后,他反倒是站得更直。

  扶苏不想浪费这样的机会,就算昌平君不叛国,可是他没有兵权和实力,拿什么去和晚年昏聩的嬴政去抗衡,没有战功未来继位又如何压制群臣。

  别看朝中的大臣们一个个面对秦王政都乖乖的,可是这些大臣,都是天底下最有名的人。

  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人是嬴政,所以他们才会如此乖巧,可一旦把他们放在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主绝对招架不来。

  自己如果总是被嬴政压制在幕后,活在宫里,活在众人的嘴里,就算没有沙丘政变,可是难保他不会遭遇戾太子刘据这样的处境。

  扶苏只好反其道而行之,“君父,用二十万攻打楚国,有战败的风险。一旦在楚国的战事上败了,攻打齐国的战事也必然会延后。”

  “倘若给秦国一年时间准备战事,那么攻打楚国到时候仅仅用半年的时间,而且战胜楚国的把握可以提到十成,攻打完楚国后,定然可以顺带就拿下齐国。”

  “到时候灭掉楚国和齐国,加起来也最多用一年的时间。”

  扶苏是看出来了,嬴政想著非常心急,急著要在这两年就完成平定天下的战事。

  那自己为什么不给他画个更大的饼子。

  原本对扶苏的正确建议,嬴政是心里明白但是刻意忽略,但是当听到这个解决方案,嬴政果然又眼前一亮。

  “用一年的时间,同时攻下楚国,灭掉齐国。这是不是太快了。”嬴政做事都不问可能不可能,只管事情做的到底怎么样。

  “君父,微臣以为,用兵就要多多益善。如果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让秦国能够准备四十万乃至六十万大军,到时候不仅吸纳了旧赵、燕、韩、魏、楚的士兵,在数量上会形成对楚国的碾压。”

  “臣听说高人说,要做成一件事情,准备的时间总是很长,而实际上去完成它的时间非常短暂。”

  “战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迅速地占领楚国,首先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就算是要拿二十万兵马去攻打楚国,不也同样需要花费时间整顿兵马,挑选最精锐的士兵,最精良坚固的马车,最锋利的箭矢吗?”

  “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花费一年的时间,打造一支天下人都不可匹敌的军队。”

  “光是在数量上,就以压倒性的优势折服对方。”

第175章 谁去?(求打赏月票!)

  扶苏觉得,用二十万兵马去攻打楚国,根本就是逞个人之威风。

  有些话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说,但是事情的真相如何,众人也都是心知肚明。

  这下就是李信,也不得不服了。

  因为太子提出的主张显然是能够让秦军的伤亡数量大大降低。

  没想到,太子这么年轻,这打仗的作风竟然有些像大将军王翦。

  在太子的主张中,秦国等候一年备战所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直接率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李信低下了头,他左顾右盼。

  曾经阿谀逢迎嬴政的心意,赞同他李信二十万攻打楚国的高官现在一个个都不说话了。

  殿中又是一片沉寂。

  扶苏相信,只要嬴政心动了,一切都好说。

  比起给自己一个机会来到朝堂上表现自己,扶苏可不仅仅满足于在文武大臣面前秀一下自己的想法;折服嬴政,让他采纳自己的意见,才能挽回历史上那场损失惨重的败局。

  在历史上,秦王政灭掉魏国,本来是在灭掉燕国之后的事情。

  可是因为少了一个燕丹,少了一个荆轲刺秦,攻打燕国就像是拿木耒平地一般,根本毫无悬念。

  燕国根本没有阻挡的实力,更加没有这样的意志。

  当强大的秦国打到燕国的家门口扫略一空,燕王喜只是带著燕国百姓一路北上逃跑。

  与此同时,攻打楚国的战事,也被提前了。

  扶苏现在的想法就是拖,一来给秦国保留实力,二来给自己寻找机会。

  在历史上,明年的秦国将发动两场伤亡惨重的战争。

  其中一件现在就在发生,那就是王贲攻打大梁。

  史书上没有记载大梁的百姓到底因为水攻死了多少。只有‘王贲水攻魏都大梁,城坏,斩魏王假,魏灭亡。’

  短短几句话。

  可是现在扶苏知道的,大梁城里已经死了的不下五万人。

  更不要说等到城都被水攻坏了,大梁人又要死亡损失多少。

  而另一件战事,就是扶苏眼下极力阻止的。

  ‘楚将项燕大破李信、蒙恬于城父,秦军大败,七都尉战死。’

  这个历史记录,短短几个字,仍旧是非常可怕的。

  在秦律中,对于将士带兵出去作战有著严格的规定,高级指挥官不可离开营地,阵前带兵的最高指挥官只有都尉衔的将官。

  而一都尉带领的兵马,有一万人。

  七都尉战死,意味著有起码七万人的军队数量遭受重创。

  可是拿这个死亡数量和当时李信、蒙恬带兵攻打楚国的二十万数据去比较,相当于秦国在攻打楚国的战事上直接损失了一半兵力。

  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

  以二十万兵力去攻打楚国,绝对不是秦王政和李信二人的异想天开之举,他们绝对是选用了最精锐的军队前往。

  最精锐的队伍,往往是指青壮年组成的。

  一个国家最中坚的力量,损失了一半。

  也就不怪嬴政后来不再任用李信。

  反而不知道那场战争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样出兵攻打楚国的蒙恬却没有受到秦王对其能力的质疑,后来嬴政非常重用蒙恬。

  看著嬴政心动了,扶苏心里自然满是自豪。

  当然,让嬴政采纳自己的意见,也是提升自己在朝野中声望的最快、最佳方式。

  权力的本质,其实来源于信任。

  “用十万的兵马,如何能够应对楚国三十万精锐的敌袭。?”

  扶苏的想法这回终于对上了他的胃口。

  但是扶苏年纪浅,经验匮乏,他能顺利执行?

  “君父,儿臣愿意带十万兵马,亲自前去阵地防守。这一年期间,儿臣愿意以性命担保,这楚军绝对从我们这里拿不走一城一池。”

  这样的话在朝堂上说出来,倒是让一众秦国男儿血脉贲张。

  嬴政虽然欣赏扶苏的血性,可是一听到性命二字心中莫名难受。

  这种话能说出口吗,晦气!

  “如果真的要防守,筹备兵马粮草,一举吃掉楚国和齐国。倒也是个妙招。诸臣以为,朝中除了太子,还有谁能够胜任这件事呢?”

  扶苏顿时像被踩贬的鞠,满腹的话卡在了脖颈里。

  朝中诸位武将,一个个互相看著。

  这秦国多少年来,从来都是只打不防,大家都擅长的是攻城略地,几时又去做过防守的事情。

  而且是以十万兵马去防守三十万随时可能进攻秦国的军队。

  朝中一片寂静。

  李信早就脸色发绿,不说话了。

  这回败在太子手里,他能怎么样,只能是认了。

  诸将之中,蒙恬最先站了出来。

  “大王,臣愿往。”

  见识过太子本人带兵出征时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部署安排后,蒙恬相信太子的主张是绝对可行的。

  至于这防守的事情,家父蒙武多年来专门负责后方防备以及安抚管辖城池的事宜,自己和父亲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

  也是时候让自己报效大王对自己的提携之恩了。

  自己身上没有太多军功,却蒙获大王的器重,将自己不断擢升,成为能够带领数千将士的将军。

  底下的人一直都在质疑自己的能力,这些年来,他听手下的人窃窃议论也听够了。

  任嚣、屠唯二将闻言,二人对视一眼后也站起上前,“大王,臣也愿往。”

  其他将官也纷纷站了出来。

  这些人都很聪明,他们看出来了,说是防守,其实还是要打仗。只是这次是守著城池打,为的是给国中争取准备的时间。

  只要有仗打,那就是好事。

  这些将官都是闲不住的人。

  嬴政看著扶苏,他正站在角落里,脸上散发著绿色,整个人非常幽怨似的。

  “那你们可愿意宾服于太子?”嬴政问著众人。

  蒙恬听了,自然是欢欣鼓舞,“臣见识过太子之能,自然愿意听从太子调遣。”

  其余的将臣都不敢答应。

  任嚣则想藉机给太子和诸将都有一个台阶下。

  他没打过仗就是没打过,但是要得听劝。

  “大王,太子乃尊,我们乃卑。我们本就都该听从太子调遣。只是太子年少,经验不足这是肯定。”

  “如果太子要带著臣去打仗的话,若是太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臣等到时候自然会力谏太子。”

首节上一节128/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