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25节

  派遣前去的秦吏,也得对当地旧有的小吏重新培训。

  这就导致整个秦国上下对《秦律》的数量要求变得原来越高。

  作为官方的法律典籍,《秦律》的制造本来就不能马虎。更何况这是一向崇尚法度的秦国,这些秦吏们都是受过严格的教育,将法奉为圭臬。

  整个秦国上上下下,没有人希望看到粗制滥造、残缺不全的《秦律》文书。

  这个时候,扶苏过去的发明制造才显示出作用来。

  只是因为过去大家都对纸张和墨刻技术不重视,等到发现竹简的制作,以及文字的摘抄实录非常缓慢,渐渐地,上至嬴政,下至朝中百官,他们都将目光转移到了造纸术和墨刻上。

  赵高给嬴政摊开新纸,嬴政果然没有兴趣看。

  “寡人要看墨刻。”

  赵高脸色一窘,他给嬴政解释道,“大王,现在的墨刻,都是按照太子的意思,把石刻的技术放在木板上,先在木板上刻出文字,随后在上面浇灌上墨汁,但是因为这工艺并不成熟,已经失败了不下数百次。”

  嬴政不会去做理解属下这样的事情,“寡人要看结果。寡人要看成品。上党郡、代郡的官吏一直在催,他们要最新一批的秦简。”

  “魏国新攻打下的城池寡人已经派兵驻守,很快他们也要来催寡人了。”

  赵高无奈,只能把半成品递给嬴政。

  这墨刻,是把字刻上去了,可是刻印的效果那是一塌糊涂。

  第一张纸上,字倒是清晰可见的,可是纸上也被浸染著大片的黑色。

  嬴政开始看第二章,上面的纸倒是干干净净的,可是刻印出来的字有的缺少结构。

  这可是汉字,一个字体由多个部分组成,缺少一部分,就会被人误认。

  精简文字就是为了传达信息准确,减少失误。

  这样的墨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第三张,就不一样了,上面的字黑乎乎一片,根本看不清写的到底是什么。

  “高,这就是你这些天魂不守舍操办的事情?你知不知道,寡人为什么没有把这件事交给丞相隗状去办。”

  赵高知道,这是嬴政信任自己,在给自己机会。

  只有立功,才能名正言顺晋升啊。

  “大王恕罪。这都是臣的过失。”

  赵高咬著牙,一个人包揽下所有。

  “不过是让你们去造个玩意儿,们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竟然做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赵高低著头,不敢说话。他心道,大王,您倒是去试试,这到底有多难。

  嬴政也是十分无奈,他不断地道,“罢了罢了。再去各地搜寻一批工匠,你去羽阳宫问问太子,这种事到底怎么解决。”

  赵高先是一顿,继而躬身道,“唯。”

  “熊启现在如何?”

  “他和太子互相都不搭理。太子逃学已经是常事,而太傅到来,也没有给太子授课过任何一次。”

  嬴政闻言,竟是一笑。

  他居然敢当著寡人的面招揽帮手,不愧是寡人的长子。

  “你说说看,扶苏比之李信如何啊?”

  赵高脸色一白,“太子为尊上,李信为大王心爱的都尉,臣不敢议论这两个人。”

  “高,你平时不是胆子挺大的。怎么如今寡人提到太子,你都投鼠忌器一般。”

  赵高忙作揖,“大王,绝无此事。太子身份特殊,下臣一介小人罢了,如何敢议论太子。”

  “寡人要你说。”

  赵高看嬴政这表情,这架势,这语气,分明是对太子出征这件事上了心。

  那他正好趁著这个机会,做成这件事。

  “大王,臣私以为,太子虽然年少,但是识大体,有容人之雅量,素来有谋略,未尝不可参战。可是臣担心,太子千乘之尊,这外出打仗,唯恐太子有危险。”

  嬴政听著不耐烦,他捋捋胡须。

  “你说,李信和扶苏将兵,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寡人看他们对攻楚一事的议论,倒是不相上下。”

  赵高微笑道,“太子有国尉教导军事,昔日又有大王亲自为太子从天下最有名的士人里挑选的师傅,多少人,都在辅佐太子一人。太子才能卓绝,正说明大王过去对太子栽培卓有成效。”

第171章 时隔多年我又回来了(求打赏月

  票!)

  嬴政听了这番恭维自然高兴。

  “他毕竟是寡人的长子。”

  目前来看,扶苏的表现都让嬴政非常满意。

  “你知道吗?扶苏他竟然不是恋战之人,他派林信偷偷告诉寡人,他愿意在后方负责粮草供应、安抚楚地百姓。他不仅仅知道,他是秦国的太子,还是楚王的侄子。”

  “这一盘棋,下的非常好。你知道扶苏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哪里吗,他懂得用他的地位和身份给他造势,就算没有上过战场,可是他懂得是非利弊。”

  听著大王对扶苏赞不绝口,赵高一时间插不上话来。

  他眼泪汪汪地看向嬴政,“可是,大王只有一个太子啊,若是太子在前方遭遇了什么闪失。”

  “胡说什么?”嬴政忽然恶狠狠看著赵高。

  赵高看到嬴政的神色,也是吓了一跳。

  但是很快,嬴政意识到,赵高这么说,是真心担心太子罢了。

  “不过,你说的也对。太子的安危重于一切。寡人会给扶苏配最好的将领随身。”

  嬴政忽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不需要再问其他人了,扶苏就是出兵攻打楚国最好的人选。

  赵高看到嬴政这样的反应,他没有再多说什么。

  只是很快,宫里就有人放话出来。

  大王有意要让太子出征。

  当这个消息传到了宫外后,整个咸阳上下一片沸腾。

  李信尚且坐在家里,听著新得到的美人极力的恭维他。

  他没有什么谋士,更加没有什么门客侍奉在侧。

  李信觉得,旁人的意见只会让自己判断失误。

  所以这一天,他也没有接收到外面的消息。

  次日清晨,他信心满满地换上朝服,戴上特制的武冠,很早就来到了王宫前。

  候在王宫前的百官们,一眼望去,都是上了年纪、大腹便便的人。

  他们的头发多是黑白相间,脸上皱纹纵横,眼角处都是几条纵深的纹路,一条向上,一条向下。

  只有李信,他傲然地站在群臣之中,因为身材高挑,相貌堂堂,威武不凡,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他持著圭,见到这些老臣,并没有上前一一问候,反而是一人站在闭著的辕门前,抬首望著宫门的最高处。

  原本大家正在议论太子出征这件事有多么不靠谱,但是当看到李信以这样轻佻傲慢的姿态出现于他们之中。

  这些原本要为他说话的臣子们,自然都停下了。

  甚至有人摇起了头。

  此时此刻,羽阳宫里,扶苏正在铜镜前为人整理衣发。

  “为什么加冠礼,一定要满二十岁才能举行,我觉得我现在就可以加冠了。”

  “太子,年满二十加冠,那是周礼所定。”粱在一旁惴惴不安的。

  “我们秦国要一统天下了,也该创建秦礼法才是,为什么还是要用周礼。”

  “这……下臣无法回答。”

  “真是无趣。要我是你,就会按照本太子的喜好,把周礼一一都给改了。”

  粱根本高兴不起来,只是低头看著地面。

  扶苏也没再搭理粱。

  众人看著太子竟然在这样日子都没有对粱发脾气,一个个打心里畏惧粱。

  都说粱是大王派来的,连太子都要礼让三分。

  果然如此。

  信见粱似乎有心事,忍不住低声问,“今日太子上朝会,你怎么回事。”

  “我无事。”

  等车驾准备好后,一行三十人拥簇著扶苏出行前往章台。

  粱自然也随行,只是他一直闷闷不乐的。

  他听说了章台宫里宦侍们传出来的消息,赵高把太子要出征的消息放了出去。

  这就让粱感觉赵高对太子没安好心。

  他们都是在大王身边侍奉了多年的人,宫里的规矩他们比谁都清楚。

  赵高这个人,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些年来他在章台宫里,排斥了多少异己。

  信就是被他赶出来的。

  他这个人,没有下限,心里没有仁义道德,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敢做。

  现如今,他违背了做内臣的守则,去做了一件看似对太子有利的事情。

  可是粱反而为此担忧。

  赵高是无利不起早的人,更是有了危险躲得比谁都快的人。像太子出征这种事情,明显牵扯众多,他作为内官,应该闭口不言才是。

  可是他却鼓动大王,让太子出征。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粱担忧地看著坐在马车里的扶苏,他想劝太子不要争取这件事,可是当粱看著太子在铜镜前用心准备时,又住口了。

  等来到宫门口时,众臣都已经入殿了。

  扶苏望著辕门,忍不住看向信,“时隔多年,我又回来了。”

  “臣祝太子今日所求皆能遂愿,心想事成。”

  灌夫拍著胸脯,十分高兴,他也想要祝福太子什么,但是想不出要说什么。

  “太子,我也是这个意思。”

  众人便都一一对扶苏说了些祝福的话,等过了一圈,只剩下该粱。

首节上一节125/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