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2节

  见到秦王的长子,缭还是遵守了作为臣子的礼节。

  “你敢辱骂我君父,你不怕死吗?”

  扶苏对缭感到非常好奇。

  这个历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男人,竟然敢辱骂他的父亲秦始皇嬴政。

  到底是多大的胆量和勇气才支持他为名利地位做这样的冒险?

  缭顿住。

  “怕。但是更怕天下人饱受战乱之苦。”

  缭微微闭上双目。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掠过的是他一路向西而来所见到的一幕幕战争惨状。

  田地荒芜,住屋破败,街上都是老弱妇孺。

  贵人们在宴饮享乐,庶民则在夏日缫丝,冬日搓麻,终日忙碌却不得饱食。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不让人受苦的话,倒也不必结束战争。”

  嬴政等了半天,也不见有人进来。只听得门外有人在谈话,便蹑步走了出来。

  缭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

  身边的宦侍都习惯了这些王孙贵族说话的口吻,他们整天只会说些花里胡哨全然没有用处的东西。

  宦侍、郎卫们都麻木地低头听著。

  缭问:“长公子何出此言呢?”

  “人只要是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是要受苦的,没有人能例外。战乱时,庶民受苦,没有战争时,也是庶民受苦。国家兴旺,庶民受苦;国家衰落,庶民也是受苦。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有人觉得,结束了战乱,天下人就不用再受苦了呢?”

  像是炎炎夏日里,久不见雨水。忽地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打落在湖面,坠落在千万朵荷叶上,引起每一片荷叶摇动颤动。

  每一个宦侍闻言,都抬起头,看著眼前的长公子。

  那一刻,在他们内心深处,某处从生下来就被打成死结的线团,忽地被人松了一下。

  嬴政高大的身影徘徊至殿门口,当他听到这番话,双目忽地一亮。

  缭听了,凝噎良久。

  他忍不住看著扶苏澄澈的目光道,“扶苏公子,智慧过人,这番话真是让老夫醍醐灌顶啊。公子说的是,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的,结束战争,为的是民众的生机,而不是为了结束战争所以去结束战争。”

第15章 改革秦国,储备秦吏 (求打赏月票!

  )

  众人的目光都落在扶苏的身上。

  毕竟谁又能料到,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说出来这么有道理的话。

  这个外表上倔强顽劣的小子,内心却有著怜悯众生的情怀。

  没有人注意到,铜制屏风后,有人穿著足衣轻轻地离开。

  嬴政坐回王座上,微微仰头往大殿左侧的窗口看去,高远的天空就在他的眼前,殿外植著数颗高大桑树。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刻,他的内心深处已经明确了对于未来王位的继承人。

  殿门外,缭看著扶苏,心中不免再次对秦国感到惊讶。

  这秦国的长公子,不就是未来的太子吗?

  这秦国上下到底是积攒了什么样的德行,居然六世不衰,还有这样有智慧的少年作为储君。

  他心中一时又对秦国充满了信心,认定了秦未来必定能够一统天下。

  他离开时脚步生风,心情十分畅快。

  他口中喃喃自语,“人只要作为人,生下来就注定是要受苦的。纵使战争结束了,也还是如此。国家无论兴亡,到头来受苦的也终究是百姓。”

  “说的真好啊!”

  “太有道理了。”

  扶苏看著缭离去,心中满是对他的佩服。

  这个人,能在嬴政没有夺得天下之前就作出断言。

  他曾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如果有一天,秦王得到了天下,那么天下就成了他的俘虏。不可长久地侍奉他。

  他能够在事情尚且未开始时,就料到结局。

  绝不是一般人。

  可是这个人最让他感到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明明知道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将要受苦,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可是他还是来做这件事了。

  明知事情不成,还会来做。

  按照史书上他的结局,以及后世发掘的尉缭子兵书。此人是在嬴政一统天下后就归隐了。

  扶苏望著缭离开发呆的时间里,宫中宦侍见到缭出来,赶忙进去侍奉嬴政,给嬴政换酒水,准备食物。

  “大王,长公子求见。”

  “宣。”

  

  扶苏趋步而来,嬴政见面即问。

  “免礼。到底有什么要事要见寡人?寡人听说你今天在殿外等候了足足半日。”

  扶苏看看四周,用眼神示意嬴政最好把这些宦侍都给打发了。

  嬴政脸上露出笑意。

  这小子到底要耍什么把戏。

  “你们都退下。公子有要事要禀告寡人。”

  众宦侍忍不住,都笑了出来。

  他们如鱼儿一般彼此跟在屁股后面,乖乖地退了出去。

  众人不在,嬴政松开了自己的腰带,脸上写著明显的疲惫。

  “说吧”

  看起来嬴政今天心情很不错。

  “君父在上,孩儿最近想到一条妙计。此计可以让我们秦国在打胜仗,灭掉其他的国家前提下,巩固我们新占领的地盘。”

  “我们秦国打起仗来,那素来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是我们占领其他地方的速度,却远远慢于治理当地的速度。”

  “君父要一统天下,势必要派我们秦国的官吏去外地。可是我秦国官吏,去原本属于赵国、韩国、齐国的地界,一则人生地不熟、二则他们那些亡国的子民人多势众,而我秦国官吏却甚少。”

  “长此以往,怕是不利于地方郡县的治理。到时候就算打完了天下,可是治理天下时却仍旧会出现人手不够的问题。”

  嬴政原本觉得扶苏今日是前来作妖的。

  可是没想到他能说出这么有想法的话。

  八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见地,绝对是政治天才。

  嬴政处理政务,确实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因为秦国攻打占领了其他郡县后,无论是派遣官吏接管还是派兵镇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军队接管镇压容易引发骚乱。

  将士们苦苦在外征战,内心多有苦闷。对他们来说,在外地长期驻守比打仗更为煎熬。

  士兵们会和当地的百姓起冲突。

  又如韩国主动割让给秦国的土地,经常有暴民作乱。

  战争刚刚结束,需要兵力进行镇压;而那些即便是被攻占很久的地方,仍然会时不时出现暴乱。

  所以秦国的兵马总是出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历代秦王都不得派遣大将在国家各个地方驻守。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兵权,让自己手中的十万精锐部队始终占在上风。

  可是却也有著致命的弱点。

  大军被四散分开,在地方久了战斗力就会下降。

  军队无法用于治理地方郡县,只能用于镇压。他们被困在同样的地方。

  而同样因为接管速度过慢,所以他不能快速的攻城略地。

  因为后方的接管需要大量的时间,后方不稳,前方作战的将士也人心惶惶。

  所以每次攻打完城池,嬴政都要留大量的军队驻地在当地,以防不测。

  时间一久,粮草的供应又成了问题。

  他就不得不对国中的子民增加赋税,同时要不断地从人家里拉百姓出来带兵打仗。

  久而久之,他们秦国有了生儿不如生女好的谣言。

  他们秦国的子民说,只要是作为秦国的男儿,不是死在赋役,就是死在战场。

  一环扣著一环,各个环节的弊病积压久了,到时候一旦爆发,就要出大乱子。

  所以,真正身在高位的人,那都是如履薄冰。

  因为他们知道,权力的最底层随时面临著坍塌的危险。

  而让他感到厌恶的是,那些三公九卿举荐上来的人,只会歌功颂德,对于这些朝廷弊病的处理办法,一点主意都没有。

  但是他的儿子,居然在自己没有开示的前提下,自己想到了这个问题。

  “善。说下去。”

  “君父,儿子以为,如果从官吏不足的地方著手,此事或许可以得到根治。”

  嬴政微微有些失望。

  “仅仅是从官吏不足的地方著手吗?你要知道,我秦国是久战之国。早在昭襄先王在世时,就已经在官吏问题上著手了。”

  “我秦国秦吏原本只有世袭才可入府、入室继续为秦吏;后来为了培养秦吏,又在宫中宦侍之中挑选慢慢可用之才,专门培养。”

  赵高一个罪籍之后,本没有机会翻身,不过是享受了昭襄先王定下的这个规矩,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后来我秦国成立了专门的学室,规定非秦吏世袭的士人之后,也可以通过推荐,进入学室学习。”

  “如今寡人继位后,立即下令可以从刀笔吏之中慢慢提拔秦吏。”

  “如果仅仅是从秦吏人员不足之处入手解决这些问题,是否显得过去昭襄先王以及寡人太过愚笨了呢?”

  “不过,已经做的够好了。这个想法很不错。至少你看到了我秦国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节上一节12/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