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被疏散。
林德海拉着陈东与川航领导一一见过。
随后陈东和汪小姐坐上川航的专车,与林德海一前一后,开往锦江宾馆。
……
锦江宾馆于1960年开业,是成都最神秘的宾馆。
其长期担任招待省级领导的任务,企业化改革后,开始对外开放。
尽管如此,能够在锦江宾馆下榻的人,依旧有着很高的门槛。
像陈东他们,之前只是来这里参加晚宴,飞机到来之前,连他也没资格来这里。
今天,锦江宾馆的迎宾大厅站满了人,有些是身着酒店制服的工作人员,有些是西装革履的保镖,当然,是不是电影里演的中南海保镖就不知道了。
而之前手持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此时也集中在了锦江宾馆,看他们的样子,完全没有被之前的不愉快影响,纷纷激动的看向门口。
记者要追寻热点,现在谁最热?
不管是谁!
从今天开始,宝总最热!
有关系背景深厚的,像晚报、日报的两个记者,就是已经知道内情的,也是他们冲的最拼命。
他们知道,这新闻会多么轰动!
谁能第一个吃螃蟹,谁就能脱颖而出!
那时候,成都第一报纸的名头,就毫无悬念!
有些懵懂的,是青年报、文学报派出来的,有几个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的主编收到邀请后,不屑地表示:“航空公司能有什么新闻?他们能造飞机吧?随便派几个人去看看得了,好歹赚几张免费机票。”
然后,实习记者傻眼了!
领导,情况不对啊!
这怎么看着,要炸啊!
十分钟后,几辆桑塔纳缓缓驶入,在门口减速停下。
记者们一阵激动,“来了来了!”
身上挂着绶带的美女迎宾踩着小皮高跟鞋纷纷上前列队,排成两列,中间留出一条美女环绕的香路。
带着黑色帽子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此时却扮演开车门的角色。
车上下来一位30岁左右、昂藏七尺、相貌英俊、气质儒雅的青年人。
他下车后,右手挽上随后下车的年轻时髦的女人。
看到这位明显气质出众的男人下了车,记者纷纷围上去:
“宝总,请问您是怎么想到从苏联购买飞机运回国内这个天才想法的?”
“听说宝总买飞机用的是罐头,请问宝总是真的吗?”
“宝总一共是几架飞机?”
“宝总,作为上海人,您为什么选择川航而不是沪航?”
“宝总接下来会继续在成都投资吗?”
“林经理能讲一讲和宝总怎么认识的吗?”
林德海安排的保卫处人员尽职的挡住要冲上前的记者,但眼前这情况,要是不说两句,还真进不去宾馆里面了。
第52章 发布会召开!
陈东这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住。
不过有了黄河路被人众星捧月的经历,他也有些经验应付这种场面。
陈东保持风度,脸上笑容不减。
挑了前面一个顺眼的记者,主动拿过她的话筒,说道:”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你们好,非常荣幸受到大家的欢迎。我知道你们有很多问题想问我,不过发布会马上要开始了,你们可以挑几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我尽量回答你们的疑问。”
陈东说话带着淡淡的上海味道,记者们基本都能听懂。
话落,记者们纷纷举手示意。
“这位女同志先来。”
成都晚报的女记者就是刚才被陈东拿走话筒的记者,此时高兴不已,来不及向嘲讽隔壁日报的记者,赶紧提问。
“宝总您好,我是成都晚报的记者宝总可以谈谈这次交易的具体内容吗?还有这位小姐是您的爱人吗?”
“其实第一个问题待会儿发布会就会告诉大家,不过你既然问了我就简单讲讲,今年上半年我听到消息,苏联老大哥有四架TU-154m客机正在寻找买家,当时我们江浙一带正陷入产品滞销的困境,我觉得可以试试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进行交易。”
“于是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与江浙的企业家沟通,得到他们的同意后,我恰好得知川航正有购买飞机的打算,于是立刻前往成都与林德海经理进行会谈,得到了他们肯定的答复。”
“之后我马不停蹄的赶去北京,与苏联航空部副部长谢洛夫同志取得了联系,在计划委员会和民航部门的帮助下,我们达成了飞机采购的共识。”
“经过三个月的磋商,最终完成了四架飞机的购买合同,记者朋友们想必已经知道一些消息了,没错,第一架飞机已经于昨日抵达双流机场,在川航和咱们本地领导们的见证下,今天飞机完成了试飞。”
陈东顿了顿,举起拳头:“试飞工作,圆满完成!”
陈东说完,身姿挺拔,记者们马上“咔咔咔”的拍下陈东的处女照。
紧接着,掌声雷动。
之后,陈东和汪小姐、林德海他们在安保人员的陪护下走进宾馆,得到了第一手资料的记者心满意足,不再继续纠缠。
有个实习记者呆头呆脑的问身边的人,“这位宝总到底是谁啊?”
“你们领导让你出来的时候没给你交代啊?啧啧,刚毕业吧?”
“对。”
“告诉你吧,这位宝总马上就要名动整个四川了,他是上海宝珠外贸公司的老板,用几百车皮的轻工业品换了四架老毛子的飞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什么?”实习记者懵懂地问道。
“呵,这意味着他要成为中国企业家第一人了!前无古人,后嘛,呵呵。”
实习记者不明觉厉。
可惜,他来这里只是走个过场,连摄像机都没有带。
此时意识到什么的他,连忙掏出速写本,迅速将陈东刚才的回答记录下来。
进了宾馆,汪小姐兴奋的说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记者。”
陈东笑了笑,温柔的说道:“汪小姐,以后这样的场面会很多,有压力吧?”
“没有,86年我师父去参加关贸会议的时候也见过很多记者,不过没有这次多,那次有我师父,这次有你,反正有你有我师父,我就没有压力。”
陈东不以为意,汪小姐说的不能算错。
无论是金科长还是陈东,恐怕都很乐意呵护这朵“小金花”
一行人进入宾馆后稍作休息,等成都的领导到齐后,正式前往会议厅开始这次发布会。
陈东刚起身,一个看起来稳重的中年人拿着笔记本利落上前,说道:“宝总,这是秘书室对你这几天的安排,您看是否有不方便的地方。”
“今天晚上是政府的宴会邀请。”
“明天上午,成都商会的会长和本地的企业家们想过来拜访您。”
“明天下午,锦江电器和日本日立公司将签订合作合同,他们希望您可以过去参加签订仪式……”
这时,陈东突然打断道:“这些先不急,除了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邀请之外,其他的先不急。”
中年人连忙应一声,低头出门。
陈东他们也很快走了出去。
发布会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经过主持人的介绍过后,所有领导和陈东尽皆入座。
“我们成都的发展……”
开场自然是领导对成都的介绍,这也是开会的惯例,没有人不耐烦。
经过刚才的短暂提问,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明白,马上就要有个大新闻了。
果然,在开场之后,林德海开始介绍这次发布会的目的:向社会公开川航的飞机采购项目!
“……记者同志们,首架到达双流机场的飞机,已经完成了试飞,也经过了我们技术部门的检验,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我身边的这位宝总,接下来请宝总给大家介绍一下此次飞机采购的全过程。”
会场中适时的响起掌声。
陈东把话筒移到身前,表情镇定地道:“各位成都的同志们大家好,我是上海人,普通话不太标准,大家见谅。”
其实他的普通话还不错。
记者们闻言,都露出善意的微笑。
“这次的生意,我起到的作用,我认为用两个字就可以总结:沟通。川航需要购买飞机拓展业务,苏联需要轻工业品来改善国内民生,但是他们之间因为一些问题,无法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我就起到一个有线电话的作用,把川航和苏联航空部门的需求传达给彼此。”
“说到这里,我必须感谢国家的政策,像我这种人在前几年,恐怕是会被打成投机倒把的经济犯。”
记者们纷纷心领神会的微笑着。
确实,如果不是政策变化,陈东此时应该坐在局子里交代问题,而不是在这里侃侃而谈。
领导们也很满意陈东的态度,这两年他们见过不少暴发户,那素质真是一言难尽。
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他们也不想想,没有国家支持,他们算什么。
陈东继续说道:“我并不是什么圣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在上海是做外贸生意的,时间倒是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一年,但是这一年的经历却让我领悟了一个道理,做生意,首先的出发点是寻找需求,解决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挣到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这个道理想要践行,却需要一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就像这次,当时我和一个山东来的厂长偶然碰到,他是来上海找经销商卖梨罐头的……”
第53章 陈东的回答
会议厅内没人说话,只有相机喀嚓作响。
如同陈东之前预料的那样,媒体对这样的事情没有一点抵抗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样的故事放到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刚开始过来走过场的记者也反应过来了,纷纷打电话摇人。
当一个、两个、三个报社的正式记者和摄像前来锦江宾馆的时候,成都市的新闻媒体纷纷闻风而动,尤其是那些已经经过市场化改革的新锐报纸,几乎都推掉手里所有能推掉的采访活动,主编们开始为这场爆炸新闻的发布策划版面。
中国人有从众、从利、从上的习惯,川航邀请的记者都是成都的头部报社,在头部记者们专注聆听陈东的创业经时,这个爆炸性新闻已经开始在成都市内酝酿完成,向周围省份扩散。
当陈东能带给记者们大新闻时,记者们一改往日无冕之王的骄傲,心情随着陈东的讲述,代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中去。
对于创业故事的讲法,陈东颇有经验,小时候的他可没少农业频道和财经频道看那些创业故事,信手拈来几个小故事,让一场枯燥的谈判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尽管有人觉得陈东有吹牛的嫌疑,比如成都经济报的记者沈秋霞就不相信陈东讲的天天去苏联大使馆“苏门立雪”。
苏联现在什么情况别人不知道,沈秋霞的校友可是北京做经济工作的,苏联人不会傲慢到拒绝一个手握几亿生活物资的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