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重生火红年代 第1092节

  这没办法,毕竟现在高中生毕业,但凡能留在四九城工作的,人家都不需要花个一年半载过来重新学习技术。

  高中生在目前来说,还是高学历人才。

  进一般的小厂,都是当储备干部培养的。

  也就因为这儿的确是四九城了,教育资源普及率高,所以才让高中生不如外地那么值钱。

  何雨柱倒是想着请几个对数控机床有研究的大佬过来,把高级班组建起来,

  但没办法,现在这样的大佬,一般是被各个研究所请去了。

  根本看不起何雨柱组建的这个小破庙。

  就是那些中级班初级班的任课老师傅,要不是何雨柱托人托关系,还以电视机,摩托车,录音机厂的名义对他们发出邀请,人家愿不愿来,还是个问题。

  那些老师傅但凡能动手的,随便出去干点私活,都不止挣二三十块。

  而何雨柱这边,只能给到二十多块一个月的补贴。

  “小崽子,下次这种破事可别找我了,我特么这张老脸,为了你这个破技校,都丢尽了。

  人家李师傅,退休前是厂里的八级钳工,

  退休工资都有七十来块。

  人家原来教徒弟,逢年过节,三节两寿,哪个徒弟敢差事?

  你特么二十八块钱,就想着请人家过来给你教学生。

  一教还那么多。

  你特么也是教徒弟的,你咋不办个厨艺学院?”艾老头须发皆张,垃圾话一刻都没停歇过,喷的何雨柱一脸口水。

  何雨柱卑躬屈膝,弯着腰,苟着背,双手捧着茶缸,站在那纹丝不动。

  等到老艾同志喷完了,何雨柱才抬头谄媚的笑道:“叔,骂累了吧,您喝点茶,润润喉,休息一下,等有了力气再骂。”

  老艾闻言,直接就跳起来了。

  他伸手就想对着何雨柱抽去,但看到何雨柱脸上一脸的委屈,一股怒火,怎么也发不出去了。

  他骂归骂,却是知道,想着让厂里那些小青年尽快的熟悉各种机床的操作,把厂里的良品率提上来,何雨柱这个做法是最明智的。

  他气的也不是何雨柱办了这个事。

  而是何雨柱太急了。

  别的不说,既然上面同意办学校,那么教师工作岗位,以及办学资金,平常开销,总要拨下来吧。

  没有,全都没有。

  何雨柱跑了多少回市府,人家也不是不帮忙解决,但都是要走程序,一级级的申请。

  那估计等到所有事情筹备好,要到明年底或者后年才能开学了。

  何雨柱只跟上面要了一个办学审批。其他都还没落实下来呢,就已经安排老师学生了。

  钱上面,他倒是能解决一部分。

  毕竟给哪些厂子培养人才,那么让人家厂子出些钱,也是正常的玩法。

  电视机厂在这个上面没说的,本来就是以电视机厂为主嘛。

  再说现在电视机厂的外贸订单如火如荼,厂里的小金库是真有钱。

  几家小专精的厂子,也拿得出这笔钱。

  零配件加工相关外贸,那几家厂子今年也接了不少订单。

  但摩托车厂,还有录音机厂,这两家厂子才整改完成,产品还没推向市场呢,

  分币拿不出来。

  何雨柱原来也不是一点办学经验都没有。

  轧钢厂那个太早,他也没掺和什么。

  但他在质检部里,可是替沪上那边培训过上百号脱产质检学员的。

  按照他的想法,困难可能有点,但也不会太大。

  却是没想到,困难比他想的要多的多。

  别的不说,两百号小年轻,脱产学习,吃喝拉撒以及生活补贴这个事要是不解决,人家肯定不愿意过来。

  光这个事情,何雨柱就把几家厂子的领导,拉到一起,吵了好几天,才把规矩定下来。

  那些学员的吃喝拉撒以及生活补贴,都由各自厂里承担。

  以后考试成绩如果优秀,还能在转正跟升工级上面加分。

  这也是因为这几家厂子的成立,都是何雨柱的功劳,人家给他这个面子。

  但老师问题,真特么太难了。

  “还不都怪您!

  要是您老把电视机厂多成立十多年,我哪需要去外面请人?

  叔,您给我留下的底蕴不够深厚啊!”何雨柱倒打一耙。

第1492章 电视机厂的隐患

  何雨柱这话肯定是强词夺理。

  但他有一句话是没说错的,电视机厂的底蕴不足。

  实际上,后世对这个时候的技术岗的认知也是不足。

  很多人可能以为像是那些高级工,到了退休年龄,就真的退休了。

  其实完全不是。

  八级工可以手搓“大鸡蛋”,六七级工,那也不是吃干饭的。

  像这些人退休后,要么“返聘”回本厂,要么就是被其他厂借用。

  这上面骚操作很多,因为按照上面宣传,是鼓励新老交替,鼓励年轻人勇于承担责任。

  鼓励老师傅给新工人让出工作岗位。

  但实际上,有些老师傅的个人经验,那是年轻人无法替代的。

  所以各种办法就出来了。

  比如说只给荣誉的“顾问”,还有借用啥的。

  表面上,此类返聘回去的老师傅,是一分钱不拿。

  但人家要是有个把子女或者徒弟在厂里,那些人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反而直接返聘的不多,因为程序太麻烦。

  不管人家用什么办法,至少你厂里得有老师傅才行。

  像电视机厂才成立几年啊,这上面的底蕴真的不够。

  下面的各个分厂,以前的那些老师傅,人家又没享受过电视机厂的荣光,自然不鸟何雨柱。

  “你要不把场面铺这么大,随随便便,拉几个老师傅,开个把培训班还是可以的。”老艾对着何雨柱又是一顿喷,喷完之后,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何雨柱无奈的摇头说道:“没办法,您老也不想这个厂子过几年就黄了。

  咱们要不在自己手里,把电视机厂用工的规矩给定下来。

  以后这个上面,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为啥在厂里请不到老师傅?

  为啥要请您出马?

  从这些事当中,您还没看出点什么?

  下面的工人,对咱们意见很大。

  都觉得咱们定的规矩太严了。

  越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对咱们的意见越是大。

  所以”何雨柱说到这儿,耸了耸肩,没再继续往下说。

  说到这个,老艾同志也有点迷茫。

  电视机厂,要是想着保持电视机品质“零”故障率。

  那必然各种规矩定的就是相当死。

  反而是年轻人好管理,越是老工人,不说倚老卖老。

  在那些人嘴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眼睛就是尺。

  这是独属于老工人的自信。

  但事实上,在工业流水线上,再好的眼神,也是抵不过游标卡尺的准确度。

  更关键的是,越是那些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老师傅,反而越是不会说这种话。

  说这个话的人,一般都属于半葫芦咣当的类型。

  这样的人,每个厂子都有,每个厂子也不多,但这种人的危害,却是相当巨大。

  对自己的要求,是将就。

  对自己的认知,是相当优秀。

  对厂里定的规矩,那是牢骚满腹,各种小手段,并且会影响身边一大批人。

  ……

  别的不说,这种人教出来的徒弟,百分百就是不合格。

  因为这些人的教学理念就是错误的。

  他们自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都没有敬畏之心。

  指望他们的徒弟能有?

  这也是何雨柱跟老牛同志商量后,坚持要开设这个技校的原因。

  他不指望电视机厂,在目前国外对咱们还是有排挤,国内基础产业又都很薄弱的情况下,能凭借某一个发明创新,就一鸣惊人,对同行摧枯拉朽,一下子成为行业明星。

  他只想着让电视机厂存活的更久一些。

  所以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认知,有追求,肯学习,能适应各种“标准”“规矩.纪律”叠加的新一代青工,就是他能想到的办法。

  去掉漂亮话,就是能适应以后的市场竞争机制。

  只要活下去,那么哪怕这两年不会有啥亮点,但等到改开后,只要给电视机厂安排一个好的领头羊。

  那么有一大批高素质工人的电视机厂,一飞冲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有部份工人,大多都是三四十岁的中级工,

首节上一节1092/1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