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穿越:都市,无限进化 第387节

  相比起小麦,更加依赖水利,必须有大量的水灌溉,才能长得好。”

  “这土豆嘛,在北方一年一熟,在南方一年两熟。”

  “这番薯嘛,更依赖炎热的气候,在亚热带地区一年两至三熟,在热带地区全年可种。

  番薯的产量最为恐怖,我愿称之为‘量产之王’!

  若在南方大规模种植番薯,足以养活数亿人口,在发生饥荒时成为救命粮。”

  秦始皇等人听得热血沸腾,对产量高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抵抗力,太吸引人了。

  “至于这玉米,虽然产量没有番薯和土豆高,但它简直就是‘耐旱耐贫瘠之圣物’。

  即使是在贫瘠的山地、旱田、缺水的梯田,玉米依然能维持高产。

  于北地一年一熟,于南地能至一年两熟。

  玉米与大豆套种,光能利用率提高30%。

  玉米低水耗、低肥需、低温敏、低虫害、高热量。

  其三倍于粟米的土地收益率、五倍于小麦的边际适应性,足以让它成为大范围种植的首选。

  无论南北,无论山地旱地,皆可种植。”

  嬴政等人听得热血沸腾,赞叹道:

  “此真神物也!”

  “至于这最后的橡胶树,乃是开启工业大门必不可少的天然橡胶来源。”

  陈宏指着橡胶树苗介绍道:“其第1~5年,是幼龄期,尚不产胶。

  第6-8年,是初割期,干胶含量18-22%;

  第9-25年,是丰产期,干胶率≥25%;

  超过26年,就是衰退期了,干胶率<15%,没有割胶的价值了。”

  “橡胶树适合南方热带气候生长,到时候移植到南方,先预备着种起来吧。

  以后总有用到之时。”

  “好了,陛下。”

  “我建议将这些农作物,按照各地不同的气候,推广种植。

  不同的地形,不同肥沃程度、水利程度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

  也可以同一片土地,不同作物套种。”

  “另外,应该在关中以及中原、江南兴修水利,引河水灌溉农田,方能提高产量。”

  “还有,这南方百越诸蛮夷,也该平定了。

  吾会开创些防治瘴气虫毒的药物方子,再开创些防止暑气、水土不服的方子。

  让南征的将士死亡率不要那么高。

  另外,陛下也应该对南方蛮夷释放善意,引导他们归降朝廷,以利诱之,无论是盐铁、粮食、布帛,还是土地、爵位,不怕他们不动心。

  分而化之,再以大军压境,不怕他们不臣服。

  等收服了南方,再移民实边,与当地土著通婚融合,砍伐平原树木,开垦南方肥沃的土壤。

  到时候,江南之地、南蛮之地,必为帝国之粮仓,其潜力甚至超越关中粮仓。”

  “好!好!”始皇帝嬴政听得激动无比,“朕有仙人,何愁大事不成啊!”

第275章 在世圣人陈宏

  目前的新高产作物种子还是太少了。

  需要进一步在关中先培育良种,一步步扩散种植。

  新作物的推广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全国全面换种。

  根本就没那么多种子,老百姓也不会接受突然改种一种完全陌生的作物。

  而当新作物开始在关中试种,当百姓亲眼见证这些新作物的恐怖产量。

  不用别人逼迫,名声传开了,老百姓会用脚投票,争相种植高产作物。

  “另外,关中耕地仅占全国11%,却要供养中央机构与军队,关中负担过重了。

  陛下应将压力平坦到全国各地,通过直道路网,和各河流漕运,将各地粮食运到各地军营,供应军队。

  如此,关中就能减掉供应军队这块大支出的沉重包袱了。”

  嬴政和李斯等人沉思,“仙人所言有理,但运输的粮食损耗会不会太大了。”

  陈宏只能说:“关中运粮亦有损耗,尽量能水运就水运。

  水运的粮食损耗远低于陆运。

  吾亦会多设计些漕运的内河船。

  有需求才能有发展。

  不管是水运需要挖的运河,还是陆运需要修的直道。

  都会化为大秦发达的交通体系,推动大秦进一步繁荣发展。”

  “仙人所言有理。”

  “就依仙人所言。”

  始皇帝拍板,按仙人说的照做。

  陈宏很快设计出很多内河船、海船的结构造型。

  在靠近海岸、河岸的地方,建造一座座船坞厂。

  正好此时的南方,还是蛮夷之地,多的是高大的古木树林。

  那些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树木,正在造船最适合的龙骨木材。

  特别是海船,对于古木的要求更高,此时刚好有大量的古木可以砍伐。

  这些古木砍伐之后,还得经过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浸泡桐油之类的,才能造船下海,禁受得住海水的腐蚀。

  海船的要求贼高,现在就得先布局。

  河船就没那么高的要求了,现在就可以开始渐渐提升产量,造出更多的河船,满足河运的要求。

  很快,大秦这架巨大的机器就轰隆隆运转起来。

  在陈宏的技术支持下,加快对于百越的征伐。

  陈宏发明出了药方,在各地建造药济坊,取各地之药材,大批量制造防治瘴气虫毒,防止暑气、水土不服的药物。

  特别是在南方,接近百越南蛮之地的地方,就地取材,以毒攻毒,大批量建造药济坊,制造药物,卖给军队。

  吕家也趁机掺了一脚,投资建造了不少药济坊,赚了不少。

  南征军队有了援军和药物支持,加上朝廷的利诱政策,还真有不少过得不好的百越蛮族归顺。

  他们也不想再打了,和一个大一统王朝硬钢损耗,他们也很难受的好不好。

  只要日子过得下去,朝廷不乱搞剥削,谁愿意天天打仗啊。

  在带路党的支持下,打百越一下子就变得轻松了。

  本地土著土生土长,不但懂得怎么避开毒虫猛兽、利用天然的草药解毒解瘴气、防虫防蚊子。

  还对山里的地形门清,知道怎么找到那些山中百越夷人的部落所在,提高征服效率,避开危险。

  朝廷的分化策略果然有用,百越蛮夷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松散的利益联盟。

  光是原始的部落联盟,就分为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雒越。

  其中最强大的自然是南越。

  而各部落联盟里面又分为诸多小部落。

  强大的在平原耕种,弱小的在山区刀耕火种或狩猎为生。

  在大秦强大的兵力和分化招揽小部落策略下,本就支撑许久的百越诸部,纷纷顶不住朝廷的压力。

  大部分都投降了,只有少部分宁死不降被灭族,剩下的少部分躲在山区里,避世不出。

  自此,百越一战而定。

  始皇帝嬴政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将整个南方纳入版图。

  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天然的高温气候,适合产出粮食。

  靠海的海岸,又适合发展海贸。

  大秦开始着力开发南方,江南之地、百越之地,挑选肥沃的河流冲击平原,开始大规模种田。

  将陈宏培育出来的高产粮种,带过去种植,繁衍生息,慢慢扩大种植面积。

  当见识到此等恐怖的高产粮种,百越蛮夷也不反抗了。

  乖乖地臣服大秦,高高兴兴地种田。

  这种恐怖的产量,哪怕是朝廷收“二税一”的暴政,也足以养活部落了。

  更何况,朝廷仅仅只是收“十五税一”的轻薄赋税。

  那还犹豫什么?

  给朝廷种田的收益,可比在山中打猎高多了。

  百越部落们用脚投票,纷纷选择了投靠朝廷。

  自此,百越人心始定。

  随着高产物种的不断传播,百越注定翻不起浪来。

  为了兴修水利,提高产量,陈宏设计出各种水车,可以引河道之水,灌溉农田。

  从适合平原近水农田,利用水力链板循环刮水的龙骨水车。

  到适合急流河岸、山地,利用水轮带动斜筒取水的筒车。

  从适合浅井、池塘,利用杠杆平衡汲水的桔槔。

  到适合高岸陡坡,使用双轮索链提水的高转筒车。

  还有疏浚与河道治理的驱泥引河龙、混江龙、卷埽。

  至于兴修水利的人手。

  陈宏没有让始皇帝像杨广一样突然就征调百万民夫,发了疯一样挖大运河。

  而是先让高产作物传播出去,等百姓们尝到甜头了,名声打出去了。

  那些种植高产作物的村庄、城镇,自然有了要兴修水利的需求。

  有了需求,一切也就自然而然了。

首节上一节387/4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