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女知青,要文盲老公不 第187节

  舅妈听了之后,脑子瞬间活络起来,她家晓莲可是在念高一,将来同样肯定是要考大学的。

  但如果能跟着自家那个燕京大学的外甥媳妇,在她的辅导恶补下,也今年高考是不是也能考个大学回来?

  这个心思打开之后,舅妈就越来越得劲,当天就唆使着老舅把他们女儿晓莲带着去燕京,也跟着沾沾她表哥的光。

  老舅当场也听傻眼了,这能行吗?

  女儿秦晓莲听了,当然也是异常的激动,也跟着苦求她老子,要去燕京。

  老舅实在无法,只能先把自己这个女儿带在身边,先跟着去燕京见见世面,能不能留在燕京跟着一起学习,老舅他也不敢保证。

  刚开始,老舅还腼腆不好开口,也是在来的火车上,自己女儿秦晓莲主动问起,这才把这档子事给说开了。

  对此!

  程学民还当什么事呢,这是好事啊!

  他就这么一个老舅,而且之前老舅对程学民这个外甥的照顾,也非常的给力。

  所以于情于理,带一带自己这小表妹,真的也没有什么。

  加上自己这个小表妹是应届高一,其实比他姐跟姐夫的基础,要扎实的多。

  在程学民的调教下,不说重本名牌,省城的一个普通本科应该不难。

  也就今年最后一年有空子可以钻,等明年应届高三成了高考主力军之后,像她表妹这样仅仅是高一高二的考生,想要再考大学就难了。

  所以,今年提前考,利大于弊!

  至于老舅担心的,去燕京给他这个外甥和外甥媳妇两口子添麻烦了。

  那还是那句话,带小姨子二嫂子是带,带他亲姐和姐夫也是带,外加一个娘舅家的小表妹,也没什么。

  至于其她大姑大姨,叔伯家的有意见?

  那不好意思!

  要么年龄太大,早就成家立业,早年几乎忙着出来赚工分,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程学民想带也带不动;

  下面年龄太小的,也基本都在小学,上初中的都没有直接断档了!

  所以,在所有亲戚中,就这个小表妹的条件,还能调教一二冲一冲。

  其他的就爱莫能助,回头即便有亲朋好友心里有意见,那程学民也没办法。

  而且那个时候,程学民基本就在燕京定居了,一年到头还能回去几次?

  所以说到底!

  还是自己这小表妹命好,被老舅捧在手里呵护着,一路上学到高中只要她想上,老舅就供着。

  否则以表妹十七岁的年龄,早就该说人家了。

  “是一个电影剧本,是根据我的一篇稿子改编的电影剧本!”

  面对小表妹俏皮的问询,程学民点点头,跟着解释了一句,说道,“之前我在延河文学这边投了个稿子,已经发表了!”

  “现在西影厂那边有意把这个稿子改编成电影,希望我能过来一趟,聊聊剧本的改编!”

  “哥,你还在延河文学投过稿子,发表过文章,是哪一篇啊?”表妹秦晓莲闻言眼眸一亮,跟着说道,“延河文学我们学校阅览室每期都有,额都有看过的!你说说是哪个?”

  表妹现在是在县里的高中上学,能在学校阅览室看到延河文学,也正常。

  毕竟延河文学是地方性杂志,但却是陕北一级刊物,每个县高中订阅每期的杂志,基本都是任务。

  “哦,是吗!晓莲还蛮博览群书的吗!”

  “黄土高坡,有看过吗?!”

  程学民跟着笑话了一句,随后也是招呼着程父程母他们,边走边说着出火车站。

  “黄土高坡!这个额看过额看过,是放寒假前的那一期吧?”

  “当时额们班主任语文老师,都把杂志文章带到了班上,给额们念了一遍,还让额们写读后感来着!”

  “当时额们班主任说,这是额们陕北最好的文章,这是把额们陕北写的最好的文章!”

  “额没想到,这个黄土高坡是哥你写的啊?!”

  秦晓莲听了竟然是黄土高坡,那眼眸真的不要太震惊,连连惊呼道!

  “是吗晓莲,你班主任都有夸你哥吗?”

  程母听了真的不要太乐开了花,没想到她家好大儿早在年前,就在他们县里这么出名啦。

  “细姑,可不是,当时哥的这篇黄土高坡,在额们学校是惊起了一阵轰动!说这是继《班主任》《伤痕》和《牧马人》之后,又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反思文学!”

  “而且黄土高坡更具有额们陕北风土人情的反思文学,在额们陕北更具代表意义!”

  小表妹其实也什么都不懂,对于什么反思文学更只知道个概念,现在这么头头是道的说着,直接把她老子老舅跟程学民他爸妈,给说唬了。

  程学民也就听听,知道仅从表妹嘴里,都能听到这些,那显然《黄土高坡》在陕北当地的影响力,确实还是蛮大的。

  别的不说!

  《黄土高坡》算是一篇陕北地域性极强的反思文学,在陕北本土的影响力,可能直接超过了班主任跟伤痕还有牧马人。

  小表妹刚才都说了,她们老师都说这是属于额们陕北自己的反思文学好文章。

  或许!

  这也是西影厂要把《黄土高坡》改编成电影的最主要原因吧。

  “学民,现在额们该去哪里?那个延河文学有人来接额们吗?”

  边说边出了火车站,可看着熙熙攘攘的省城火车站,程父程母老舅他们直接迷茫,不知所措。

  老姐程文秀也同样茫然,忐忑的问了程学民一句。

  “姐,爸妈老舅,我们先找个招待所住一晚上吧!延河文学这边应该不知道我今天过来!”

  肯定不知道,程学民过来之前又没有打招呼,约定好哪天过来。

  本来之前延河文学知道《黄土高坡》的作者黄土高坡,是燕京大学的在校生,是从他们陕北这边刚考过去的。

  所以本来是约好作者放寒假回来过年,抽空去一趟延河文学坐坐,交流一下《黄土高坡》的改编。

  具体哪一天,是真没有一个准数。

  本来预定是年前过来一趟,不过因为出了天津日报那档子事,程学民就有写信给延河文学这边,说是年后再来。

  依旧是具体哪一天,也不好确定也就没有约定好。

  但估摸着就年初八初九初十的样子。

  所以延河文学是应该知道程学民这两天会到,但具体到哪一天就肯定不知道。

  所以让人家安排人过来接,那就更加的不可能。

  “住招待所啊!?这不得又花钱啊?”老舅闻言脸色再度一愣,跟着说道,“学民,其实额们在火车站里面,窝一晚上可以的!”

  住招待所得花多少钱啊?

  老舅要是没把他女儿带过来,沾沾好大外甥的光也就沾了。可现在他带着女儿过来,多少有点局促放不开,真的怕多花外甥的钱。

  程父程母听了老舅的话,脸色也同样十分的意动。

  住什么招待所,花那个冤枉钱干什么?

  他们刚才出火车站的时候,就看到不少在地上打地铺,或者躺在椅子上的人,显然都是在等火车。

  人家能窝在火车站,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还要花钱去住招待所?

  “老舅,这大冬天的你外甥,能让老舅你在火车站挨冻,等回去传出去,怎么说你外甥啊?”

  “老舅,那边有火车站招待所,我们先过去问问!”

  好不容易带着爸妈老舅出来一趟,哪有让他们窝在火车站挨冻的道理?

  再说住招待所对他这个外甥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七个大人即便每人一块钱一晚,那也就七块钱。这对月收入早就破千的大外甥来说,算得了什么?

  程学民也没打算走远,毕竟大晚上的也没有个方向,只能就近找个招待所。

  就前面的火车站招待所了!

  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还没有开放之后的那么乱,到处都是拉人头住黑店的。

  现在还是实打实的国营招待所,只要有介绍信就能住。

  程学民有介绍信,但不是老舅从公社开出来的介绍信,老舅开的在省城这边没用。

  因为老舅开的介绍信,是去燕京探亲的。

  在省城长安你探哪门子的亲,所以介绍信拿出来也没个鸡毛用。

  得延河文学给程学民开的介绍信。

  这个介绍信,早在程学民还在燕京的时候,延河文学就给程学民寄过去了。

  所以程学民拿出来的介绍信,是延河文学给开的那封。

  可让程学民没想到的是,同样没用,火车站招待所工作人员根本不给办理入住手续。

  说他这张介绍信,只能去住延河文学那边归属的招待所,不归他们火车站招待所接待。

  也有可能是见程学民人多,不太敢办入住。

  当场听得程学民直傻眼。

  不给入住,那就只能去延河文学归属的招待所了。

  好在这个年代的长安火车站,没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出租车,但有人力三轮车。

  人力三轮车,也同样是这个年代各个城市,最主流的交流工具,除了公交车之外。

  就这样!

  包了两辆人力三轮车,挤一挤花了一个来小时,在老长安城东拐西绕,总算是在老城墙根下,到了延河文学这边的街道招待所。

  亮出介绍信,同样也被盘查了一番,果然是因为程学民这次来的人,有点多。

  紧接着程学民把其他几张介绍信拿了出来,说明是去燕京探亲,顺路过来到他们延河文学投稿改稿的,这才被安排了入住。

  但交待他们不要随便到处乱逛,等明天去延河文学报道核实情况,再给开个证明。

  否则就让他们住今天这一晚上。

  对此,程学民表示理解,毕竟这是一个凭票证才能走出去的年代。

  没有全国粮票,有钱都得饿死在路上;没有介绍信证明,同样有钱可能也得冻死在路上。

  即便不会冻死在路上,也会被当盲流抓起来关起来。

  这么开了两个房间,男女分开挤一挤,又花了程学民四块二,每人一晚六毛。

  心疼的程父程母直翻白眼,又不好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程学民交待程父程母老舅他们,就在招待所等着,他去对面不远的延河文学交稿子去!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能赶上下午一点的火车。

  “哥!哥!哥!额也想跟你去见识见识一下!”

首节上一节187/43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