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名道:“周锡年这个人一辈子顺利、也算是走到过华人的巅峰了,如今老年了,却还是有点想不开啊,非要掌控牛奶国际。”
“其实这是他的人生目标,人总得找点事做,有个目标才感觉活着有意义啊。”杨文东叹息说道。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不管是欧美还是内地亚洲,其中很多有钱人、甚至比较富裕的高产阶级,早就已经财富自由了,这辈子钱也都花不完了;
可是这些富豪却没几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躺平,而是继续奋斗,那是因为人一旦真的没目标,人生就很迷茫,活着也就很无趣了,特别是中老年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豪年龄大了还在继续掌控公司的原因之一,甚至如果人没事做了、退休了,脑部都可能会提前退化。
周锡年的前半生,在政界发展的很好,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进入商界,也是一帆风顺,如今快70岁了,却还在管理公司,本质上也是如此。
方先名笑道:“也对,成功商人一般也的确会这样,像我们普通人,老了可以带孙子就行了。”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个事情、有个期望就行。”杨文东哈哈笑道;
置地针对牛奶的收购还在继续,双方仍然在传媒上相互攻击、揭短、吹捧自己;
而因为如今牛奶国际有了更高的银行信贷额度支持,这也使得置地的收购,比原先历史上要困难一些;
不过仍然改不了的是牛奶公司的困境,根据杨文东收到的消息,周锡年在被他拒绝之后,还找了十几个其他香港的地产公司,意图合作开发牛奶公司的地皮,包括李嘉成、李兆基、陈曾熙、郑宇彤、胡应相、罗鹰石等等,可没有一家答应合作。
这些人也都是聪明人,知道牛奶公司已经是没什么机会了,自然不会去做得罪怡和的选择,就算不惧,但也没必要闹出矛盾。
最终,等到了五月的时候,终于有一家肯站出来,这是一家非常低调的公司,叫做华瀚置业,其老板也是香港非常出名的“抠王”王德辉夫妇,也就是中秋发一块月饼分成8份分给员工笑话的由来,比起邵一夫还要离谱。
华翰实业一直比较低调,在华资地产公司之中其实也颇具实力,只是即使他们参与进来,也没有引起什么风浪;
最终到了5月中,置地集团成功获得了牛奶国际公司的51%股票,达成战略目标,不过换股还在继续,最终会到达90%,然后按照香港的上市公司法,牛奶公司会被强制退市,以及全面私有化。
至此,置地饮牛奶,香港这个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并购,完美的结束了,置地除了在早期花费了不少资金收购牛奶公司的股票,后续基本上没有花一分钱,就成功的收购了一家在铜锣湾、薄浮林拥有大片土地的物业公司,外加虽然盈利不是很高,但却非常稳定,算是垄断行业的牛奶配送业务。
消息公布之后,周锡年也立刻辞退了公司董事局主席,挂冠而去。
PS:求月票
第651章 货柜码头开业
“置地鲸吞牛奶”,这是5月18日,香港主流报纸媒体的核心报道,标志着长约一个月时间的收购战,落下序幕;
不少记者开始如同苍蝇一般,寻求着采访置地或者怡和高层,也有一些则是去采访牛奶公司曾经的董事主席周锡年,只不过大部分都吃了闭门羹;
进入70年代后,随着“采访自由”这个西方理念逐渐的进入香港,很多记者也开始为了报道不择手段,娱乐圈的明星首当其冲,富豪阶级暂时倒是好一点,可相对以前来说,也不是那么随意了。
时间到了5月底,置地又通过十天左右的时间,继续以股换股,将牛奶公司股票收购至了90%,随即向港府最高法院申请私有化,并对剩余的股东,进行强制收购;
也就是说,还有10%的股票在外面,但这些股票已经没有“股票”的价值了,而是单纯的按照之前的收购金额,变成了可以随时去找置地兑换的现金,再也没有任何权限了;
这也是为了保证公司一方的利益,不然任何收购,都不可能100%的将所有股票全部收购到手,这个法律同理对于地产方面也是有效的,比如一个地方90%的人同意了一个拆迁价格,那法院就会强制对剩下的10%进行强制性定价,避免了极端钉子户的出现。
成功收购牛奶公司之后,亨利凯瑟克也立刻安排人,与长兴地产进行了沟通,并以一个非常低廉的内部价格,将牛奶公司位于铜锣湾的制冰厂,卖给了长兴地产公司,不过因为制冰业务对于屈臣氏有些帮助,随后又转至屈臣氏旗下,这块地暂时不开发。
自此,所有的一切都尘埃落定,香港历史上第一次大型恶意商业并购,以置地的完美成功收场。
长兴集团总部大厦,方先名带了一叠资料找到老板后,欣喜说道:“杨生,这次置地吞并牛奶,我们借助以股换股,成功的在一个月时间,就收购了3.32%的置地股份。”
“3.32%,那算上我们之前的股份,现在我们一共有多少股份?”杨文东问道。
在多年以前,杨文东便安排长兴金融公司逐步、缓慢的收购置地、九龙仓、牛奶国际公司的股票,只不过是以九龙仓股票为主,其他两家股票相对来说,投入的资金没那么多,且置地的公司规模更大,也受限于资金,所以肯定比九龙仓的股票比例要低多了。
方先名回道:“在年初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有5.5%的置地股票,如今算下来,差不多接近8.9%了。”
“那也可以了。”杨文东点点头,又问道:“最近置地的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了吧?”
置地之前为了节省资金,特意抄高自己公司的股票,以方便兑换更多牛奶公司股票;
可想要维持自己的高股价,除了发放各种消息,也是需要实打实投入资金的,如今牛奶公司到手,那这方面自然不会再投入,股价自然会正常下跌,甚至置地可能也会趁机套现,再割一笔韭菜。
方先名道:“是的,股价跌得有点厉害了,我们还是需要继续收购吗?”
“长期是肯定要收购的,但既然知道股价要跌,再买就傻了。”杨文东笑了笑说道:“趁机套现一部分,价格压的狠一点,市场一旦恐慌,抛售的多,价格跌的更厉害,那到时候我们再趁机收购,也不容易被外人发现。”
如果只是想要单纯套利,那自然要慢慢出售,不过考虑到置地或者其他一些聪明人也会有同样套现想法,这一招估计行不通,大家可能都想着跑。
所以尽快快速套现,压低价格后,自己就可以趁机大量收购还不会引起太多关注,毕竟这种时候太乱了。
“好的,我马上去安排。”方先名随即又问道:“那九龙仓呢?我这段时间趁着所有人目光在置地与牛奶身上的时候,又收购了2%股票,我们持有的比例已经接近29%了。”
“再等等,我们先看看和黄那边的动作吧。”杨文东思考片刻后,说道。
原先历史上,1973年的股灾就是在置地饮牛奶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活跃,引发恒生指数的疯狂暴涨,然后泡沫破碎;
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置地饮牛奶提前了半年时间,他也不确定股灾什么时候会爆发,但恒生指数也将近800了,虽然看起来离曾经的巅峰1700还很远,可杨文东也知道,最后的疯狂就是那么几个月;
加上和黄一旦对港灯下手,那变数就更大了,再稍微等等也无妨,以如今自己所持有的九龙仓股份,基本上也算是八九不离十了,大不了狠一点跟原先历史上包玉冈一样,高价收购一样可以成功.当然,不到不得已也没必要这样。
随着置地股价的逐步下跌,恐慌的心态再一次出现在社会群众心中,此刻,很多人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被置地给坑了,也有不少人前往置地总部闹事,只不过自然被轻松镇压;
本身这些人也是没理由的,股票交易都是自由的,涨价了你一个人在家开心,跌价了你跑过来讨说法?
进了这个行业,一切都是赢负自亏,别说置地没有违法,就算是未来的佳宁集团那种巨骗,最终陈松青也不过被虐施惩罚而已,当进场与资本大鳄一起玩游戏,甚至还想着自己能够从大鳄嘴里赚钱,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要输了。
所以正常人,还是不要碰股市为好,比如前世内地的大A,你不进去玩,就赢了95%进去的人
不过置地股价的下跌,属于正常价值的回归,对于整个香港股市或者恒生指数没什么影响,地价仍然一直在上涨,太多拥有物业的地产公司股价自然也跟着上涨,大部分股民仍然能够从其中赚取很高利润,虽然都是一些纸面数据;
中环、金钟、铜锣湾等消费场所,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海鲜鲍鱼往往都是供不应求,附近的出租车都严重不够,想要打到车,挥手的同时手中还得有一张票子,这是单独给司机的小费。
如今的香港,有钱人太多了,各种酒店服务都不太够用了.
时间很快到了6月,香港又迎来了一件喜事,2年前开始建设的几个货柜码头,开始相继开业了,香港工业的春天到了。
“价格倒是降了很多啊,可惜,没垄断太久。”杨文东看着最新集装箱的货运价格,笑了笑说道。
郑玉华道:“是的,当初只有我们一家码头,香港那么多工厂都需要集装箱,价格自然很高,我们赚取的利润也非常高;
如今其他几家码头也开业了,相互竞争之下,自然价格得降下来。”
倒不是长兴集团非要吸血一些工厂,而是自由市场之下,早期的一个货柜码头根本就不够香港市场的需求,那么多工厂都要通过集装箱运货,供不应求之下,那就只能涨价,不然又以何种方法来决定运谁的货物?
如今码头多了,价格自然会回归正常了。
郑志杰也说道:“是啊,好日子结束了,港府那边,也开始对码头运营进行调查了,他们会限制绝对的垄断,跟水电气一样,码头也会成为基建的一部分。”
“嗯,正常,港府也应该这么做。”杨文东点点头道:“而且香港的码头如果收费太高,长期来看,只会损伤工业以及贸易行业,我们也要看的远一点。”
香港虽然有很多垄断公司,也没有反垄断法,但港府对于这类事情也是有管控措施的;
比如牌照有几个,发给不同公司,且会通过调查,限制垄断公司的利润率,比如两大电力公司,他们也不是想涨价就涨价的,每一次涨价都得港府评估,虽然这里面可能也会有猫腻,但总比政府不管要强多了。
码头自然也是一样,几家码头公司如果敢协商一起涨价,那绝对会被港府收拾,甚至在其他国家,码头这种基础设施也肯定被严格管控,纵然商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也不可能是随意而为的,不然前世的和黄控制那么多码头,早就把价格涨上天了。
郑志杰道:“是的,集装箱多了,工业运输就方便多了,加上最近全球运价也降了一些,香港工业发展的比以前更好了,连工业地皮,都涨了很多。”
“工业地皮的确算是一个不错的投资,你这边可以适当继续投资一点。”杨文东跟着说道。
虽然不确定下一次地产危机的时间,但长兴地产也已经在做准备,进行适当的收缩了,不过工业地产却跟地产危机关系不大,因为它的核心是工业需求,比如85年后,香港房价一骑绝尘,结果工业地皮彻底崩了。
“好的。”郑志杰答应说道。
郑玉华也道:“杨生,我旗下的很多二手轮船都出售或者送去拆了,如今运价下跌,新船价格也跌了,我们要不要购入新船?”
“不用,我们暂时不买新船,过段时间再说,苏伊士那边还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杨文东回道。
苏伊士运河已经关闭了7年了,这件事在早期导致航运价格暴涨,香港的几大航运公司赚翻了,一年一艘新船就能回本,后面就是躺着数钱;
但这几年,各地造船也同样在拼命,所以船多了之后,运价也适当下来了;
马上就要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了,75年苏伊士运河又要开通,这两件事对于全球海运是重大打击,叠加78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了80年代后十几年时间的海运危机,直到亚洲经济火爆才好转。
原先历史上,也就包玉冈成功的弃船登陆,其他香港航运巨头都是损失惨重,东方海外的董家甚至被迫弃股保公司,全家沦为打工仔,最终才拯救了自家公司,却也与自己家族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郑玉华道:“好,那我这边继续保持运营就行了。”
“嗯,那就这样吧。”杨文东接着说道:“港府那边准备在葵涌举行一个庆祝仪式,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是,杨生。”郑玉华与郑志杰都答应道。
PS:求月票
第652章 大厦换油轮?
6月1日,葵涌货柜码头,大量卡车载着集装箱,在宽阔的八车道上行驶;
杨文东与一群人站在一栋6层楼的顶层上,看着下方的车流,问道:“老魏,现在香港的集装箱,都是我们生产的?”
魏泽涛回道:“是的,我们在葵涌的集装箱工厂,如今一年就能生产差不多一万个集装箱,香港这边的集装箱100%都是我们的。”
“1万多个?那出口有多少?”杨文东问道。
魏泽涛道:“目前差不多一半是出口的,不过这个出口也不需要我们运出去,而是海外的船只直接来香港取货,他们还会安排集装箱里面装货物,然后直接运走;
所以我们的集装箱,都是根据客户需求,直接送到某一个工厂,然后就跟其他流程一样,送到船上就直接被用了。”
“这倒挺方便的。”杨文东笑了笑,又道:“现在集装箱的业务,也是长兴实业的核心业务之一了吧?”
魏泽涛道:“是的,一万多集装箱,总价值一亿多港元了,利润率也在20个点左右,而且随着香港贸易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个需求量会越来越高。”
“那就好,集装箱必然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需求量恐怕会是现在的几十倍上百倍。”杨文东点点头道:“你这边要继续准备好扩大工厂,特别焊工人才的培养,现在招这种人还方便不?”
魏泽涛回道:“不算很方便,现在地产行业抢人太厉害,我这边也都是自己培养新人,但香港本土年轻人也不愿意做这个活,所以有优先还是从内地过来的人,咱们是包吃包住的,挺适合他们的。”
香港总共也就几百万人,能做焊工的本身也不多,同时地产行业也需要大量焊工,外加服务业、股市都在抢人,自然导致技术工人招工困难。
杨文东道:“这也挺好的,内地来的人,也能吃苦,学习能力应该也不差,以后就主要招聘这些人就行了,能够稳定下来的,就重点培养。”
这年头来香港的人很多,一边是内地,另外一边就是越猴子,还有少数东南亚的人,港府也是默许的,毕竟香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口,这些能够来的人都是年轻人,是劳动力,甚至很多还是有点学识的。
“好的,我明白。”魏泽涛答应说道,他也知道老板是非常照顾华人的,自己旗下工厂,除了少数情况,一般是不容许招聘非华裔的。
“那下去吧,港督也来了,仪式要开始了。”杨文东又说道。
香港货柜码头开业这种大事,影响的是香港方方面面,甚至直接间接几十万人的营生,麦理浩上任之后,碰到这样的大事,自然得亲自过来;
同样而来的,除了四个码头的背后老板及股东,香港政商界的其他很多人也赶了过来,这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需要载入香港历史记录的。
“港督先生,您好。”见到麦理浩后,杨文东笑着握手。
麦理浩同样回握,笑道:“杨生,你好,恭喜长兴集团的码头开业了。”
“这是整个香港的大喜事,也要多谢在港府的带领下,香港的经济越来越好。”杨文东也是客套的说着官话。
“哈哈,说的好,不过是在大英帝国的领导下,香港才会有这样的成绩。”麦理浩毕竟也是刚刚上任,这种功劳不能说成自己的,但也不会说是上一任的。
杨文东笑了笑,道:“希望以后的香港越来越好,成为亚洲最顶级的城市。”
二人寒暄一会后,麦理浩便去找其他人了,杨文东也与其他华人富豪聚在了一起。
“包生,好久不见了。”杨文东见到包玉冈后笑道:“你最近的船只规模,扩张的很快啊。”
包玉冈笑说道:“哈哈,还行,刚刚上市,就用融资的资金又订购了几艘船,杨生,我观你最近没怎么扩张航运了,莫非不太看好?”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那倒不是,只是咱们的经营模式不一样,你这边长租能够降低风险,我都是短租或者自用,自然考虑的不一样了。”
其实在没有先知金手指优势的一些领域,杨文东也没指望着什么都能够做到第一,比如这船运行业,虽然他知道一些危机,但对比地产,他懂的还是不够透彻,加上航运本身有一定风险、运营成本也比地产高很多,未来还会有航运危机,且时间很长,远比不过地产;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将大量资金投入航运,适当即可,赚一笔67年之后那几年的利润即可,到了75年之后,航运行业就不太行了,80年前后更是雪崩,即使未来航运行业是刚需,可市场竞争激烈,没什么利润了,长兴航运固然会继续运营,但也会适当的缩小规模。
所以前期他大量投资航运业,在规模上一度超过了包玉冈、董浩云,但70年之后就开始改变策略,以稳为主了。
“长租如果碰到大问题,也一样会有风险的。”包玉冈笑道:“杨生是担心苏伊士运河那边?”
“对,有这方面考虑,那边已经打了几年了,看情况谁也赢不了,按照国际惯例,很有可能会被调停,那运河一开,我们这些船的价值可就降低不少了。”杨文东倒也没有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