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第624节

  “能。”

  “那你,会感受到……嗯,一种磨损吗?这一百年。”

  “会。情绪上会。”李颜说着指了指窗外一栋尖塔式的高达近一千五百米的楼房,“你知道那是哪里吗?”

  “高速电梯研发中心。”

  “一百二十年前,它是哪里?”

  “不知道。”

  “那里是一个池塘,边上一棵柳树,一块大石头,夏天的时候我会往上躺。”

  一瞬间,无数的画面涌入韦韵之脑海,甚至让她鼻子发酸,有些想哭。

  李颜轻笑一声,“回看起点,这就是我对抗长生磨损的方式。”

  例如2020年暑假找不到工作感慨“寒风萧瑟啊”的自己,例如一觉醒来回到小学五年级暑假的下午,例如刚刚觉醒系统喜不自胜的时刻,例如利用系统走出凛城来到新北一中的那天,例如发出“我要成为人类之巅”豪言的瞬间……

  三个月后,李颜坐在了天舟号宇宙飞船的控制室,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诸多研究人员一起,见证人类正式向地外宜居星球发起的首次“亲密接触”。

  但直到这时候,大家还是不知道李颜该怎么解决信号传输的问题。

  所以他们只能期待了。

  与之前在地球地面发射飞船不同,小巧的天舟号,是从巨型空间站“天宫七号”发射台发射的。

  “共振引擎启动工作,正在识别能量流!”

  “已经进入预期轨道,探测能量流入口中……”

  “捕捉到共振现象,启动链接!”

  “能量流匹配成功,共振信号正在减弱!”

  “共振成功,信息黑腔出现,我们没有信号了!”

  或许人类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没有信号了”竟然能在航天控制台代表“我们成功了”……

  “李先生,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指挥室的负责人问道。

  所有人都在看李颜。

  李颜走到控制台前,打开了另一套奇怪的操控设备是一堆虚拟键。

  “这一套东西,跟天舟上的控制室,形成量子纠缠。”

  “这……这……”克拉珀激动得双腿都在抖,几乎要失声喊出来了。

  “我只要改变他们的状态,也就是完成观测,四光年之外的飞船上,就会有对应的变化。而那边的变化,也会通过这套系统,及时反馈回来。”李颜笑道,“就是我们还没法亲眼看到景色,但收集第一手数据,肯定没问题。”

  “这是怎么做到的!”克拉珀实在没忍住问了出来。

  但很快被全场的掌声覆盖了。

  有人捅了孟连一把,“好家伙老孟,你嘴巴这么严?”

  孟连鼓掌比谁都凶,“我可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搞!”

  天舟号在信息黑腔中前行,顺着能量流“漂流”,正式开启了人类“跨光年航行”的征程。

  “好了,这东西在黑腔中还要走个一年,等着吧,大家该吃吃该喝喝去。”李颜笑着一招手,一群人就欢呼着雀跃着离开了。

  但李颜自己却走在了最后,并最终驻足在这个连数据都没有了的控制室里。

  刚刚走出控制室的韦韵之发现李颜停了下来,便折返回去。

  “怎么啦?”

  “其实,我曾经想过,我的人生应该怎样落幕。”

  “有答案吗?”

  “有很多个答案,但不管怎么想,我都不甘心。”

  “现在呢?”韦韵之问完就笑了。

  李颜也笑了。

  “我的旅途,将永无终点。”

完结感言

  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第一本网文,完结了。

  一年三个月,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

  之前的感言里就说过了,我还蛮喜欢看其他作者的感言,但一直有个问题没搞明白。

  完结感言总是比较短的。

  很多还没上架或者更新过程中的说明多。

  我心想,完结一本几百万字的书,不该感慨万千吗?

  我现在懂了,因为累了。

  各种意义上的累,以前看那些作者说久坐更新落下什么病根,我还寻思都是哭惨的借口,现在好了,我也承受了不少。

  有时候看一些作者强调兼职更新过程中遭遇的种种“节奏”问题,我也以为这都是可以调整的,现在感同身受了。

  总而言之,醒来就是4000字欠稿的日子,在兼职的情况下,确实不好受。

  本来还想感慨些许写网文一年多以来的认知与纠结,结果发现第二卷的卷末感言已经写了大半。

  没必要赘述了。

  或者说,实际上读者也清楚,抑或者说,读者清楚不清楚根本不重要。

  “根本不重要”,这句话,就是我写文一年多以来,最大的感慨。

  或许除了看书还会尝试写书,尝试混一混网文圈的人,对此会有点共鸣。

  很多写作过程中以为重要的东西,其实根本不重要。

  最终就是需要回到网文自己的一套逻辑里去。

  就连这个过程中自我纠缠、和解的那部份,其实也不重要。

  所以完结感言无意卖惨说纠结,书本身的内容,相信能看到感言的各位,心里都有自己的评价,我也没必要讨论什么了。

  唯一想说的,反而是故事的最开始。

  我是从小就很喜欢阅读跟写作的。

  从初中看的网文,高中写了一本都市异能那会儿还很火,直发,然后被编辑关注到,上了编辑新书推荐榜,然后联系我签约,我表示:

  “学习重要。”

  然后就断更了,算是还没结缘就断了缘分。

  当时想法可他妈吊了,就觉得我只是来证明我的这个故事有人买账,以后更成熟了,更有时间了,我再好好写。

  然后就认真学习去了,高三下学期从班级倒数前十到高考正数前十,小装一把。

  自那以后,就暂时跟文字告别了,大部分时候就是自娱自乐,并且往绘画方向发展了好一阵。

  唉,大学真是过于挥霍好时光了。

  但这么些年,我都一直保留着当年高中写的那个故事的构思,一直在更新迭代,中间写过好几版不同的,都在十六万字左右的时候重启,总觉得不满意。

  就是没给别人看过。

  直到开始写推理小说,又闯进了比赛的复赛,诶,这写作信心一下就又回来了。

  然后我就写了《南宫少年》,是曾经一时兴起的一个开头,拿来扩充了。

  讲道理,写的时候还真没往“网文”这个方向靠,当时别说写或者了解了,光是“看网文”,都已经阔别好几年。

  写到二十万字的时候,突然一想,我这么写这也不得劲,还是想让别人看看。

  应该投哪里?

  没啥途径,总不能找出版社吧,于是就想到了网文。

  不过讲道理,我心里也是很虚的。

  虽然很长时间没看,但网文讲究什么,我还是清楚的,把传统文学跟网文混为一谈,那还不至于。

  所以我非常主观地审视了一下《南宫》,觉得开头还算是吸引人的,虽然很慢热,虽然不是爽文,虽然走的是文风精致的路线……

  管他呢,或许现在的网文比较多元了呢?

  我就给投出去了,然后寄了。

  三个网站的五个编辑,评价几乎都是一样的,文笔好,有潜力,但写的不是网文,“去看看网文先吧”。

  实不相瞒,在下当时非常愤怒,“果然只允许没脑子爽爽爽的文是吗?”

  但是,要喷,要先证明自己可以。

  所以我看了一眼网站排行榜的书,看到了“系统”。

  连系统是啥样的我都没管,一下午把题目简介大纲以及前三章写出来投了出去。

  然后就签约了。

  没想到,竟然也就这么一路按着大纲走,写了两百万字。

  所以,我并不是“擅长写都市重生”,写这个,单纯只是那天下午我看到排行榜的书是都市重生而已。

  对于这本书,我其实是抱有三个期望的。

  第一,是证明我有能耐写网文,也是写它的缘由,当时被气着了;

  第二,是想通过完整写完这本书,正经入入行就如同那些我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纠结。

  第三,是希望这本书攒下来的读者,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到我最想写的那本书不至于跟《南宫》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至少完成“被人看到”这一步,之后如何就是我的事了。

  最后,前两点确实都达成了,我有了充足的信心,也有了很多经验。

  但实际上最核心的第三点,却成了另一个样子。

  读者是有自己喜好的,在没有成为大神作者打响自己品牌之前,“走出赛道”的结果,就是老读者不认,很简单的道理。

  换句话说,我最想写的那本书是科幻兼高武,也可以理解为异能版太空歌剧,或者史诗版一人之下,肯定跟现在的重生文读者不重叠有也是少数,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这些期望,大概在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所以这本书后半段,在结婚买房装修接踵而至,工作上又面临大变动的情况下,其实是责任感远大于热情的。

  我只是实在不想烂尾,太监更是不可能,我必须给一路看下来的读者们一个交代。

  在完结的今天,我或许也可以问心无愧说一句,这本书,应该没让一路读完的读者感到后悔吧。

  我确实有一股臭文人的脾气,就他妈喜欢夹点东西,写一些没那么爽的东西,但如同我之前一直在感言里说的那样,我写这本书,赚钱是其次的,为最想写的书铺路更重要点,而最重要的,便是写作的初心。

  我不接受把网文当公式套,写一个吸引人的开头赚一波钱,流量不行了就撤,马上开新书,号烂了就开新号。

  我还是希望,我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去写一本“书”,至少能让用心看过它的读者,有什么正面的体验,“爽”的反馈也好,受到某种力量鼓舞也好,因为书里人物的思考而思考也好,被某句话某段情节震到了也好……

  这就是我希望给到各位读者的,至少,钱不要白花。

  至于下一步,肯定是先休息。

首节上一节624/6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