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筱婷倒是发挥正常,考了年级前十,这也让庄超英暗暗松了口气,一个秦浩也就罢了,再加个林栋哲,说不定会打击两个孩子的自信心。
小考过后就是中考。
秦浩也就是总分位列年级第一,庄图南也拿到了年级前五的好成绩,二人双双直升一中高中部。
成绩出来的当天,宋莹就拉着黄玲去买了红绸子,在小院围墙上挂上了标语。
用宋莹的话来说,她忍气吞声四个多月,平时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现在总算有了好成绩,还不能炫耀一下,那岂不是要把自己憋死。
暑假期间,宋莹跟黄玲的后勤工作任务减轻不少,也终于有了空余时间。
有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有了空闲时间,精神世界的空白,就需要精神食粮来填补。
于是,秦浩从图书馆借来的那些杂志就成了宋莹跟黄玲上班闲暇之余的消遣。
一度让宋莹跟黄玲连看电视都不感兴趣了。
相较于电视机里那些长篇大论的大道理,杂志里的文章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对于此前一直接受“集体大于个人”教育的宋莹跟黄玲来说,完全就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些文章写得太好了,句子也美,故事也很好看。”宋莹只有初中毕业,说不出具体哪里好,这些文章给她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共鸣:原来在集体之外,我还是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黄玲也经常看得潸然泪下,知青文学、伤痕文学、诗歌,对于从大字报时代走过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暑假期间,秦浩只在家里待了半个月,随后就前往江苏体育局报道,备战1980年的全国围棋锦标赛,上次秦浩是拿到了中国棋院的特别推荐,代表个人参赛。
据说当时江苏体育局的领导得知秦浩是苏州人之后,郁闷得不行,把苏州棋院的领导叫过去狠狠骂了一顿。
所以,这回秦浩刚放暑假,江苏体育局那边就不断给秦浩打电话,生怕他又代表个人参赛。
对于秦浩这次参加围棋锦标赛,棉纺厂家属巷的街坊邻居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秦浩的新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激动。
不出意外,秦浩再度拿下全国锦标赛的冠军,这次战胜的对手不是聂卫平,而是一位同样年轻的选手,年仅20岁的刘小光。
原本中国棋院还准备征召秦浩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却被秦浩以“学业繁忙”为由拒绝了。
一个业余围棋比赛,其他国家参赛的要么是退役选手,要么压根就不是职业棋手,这样的比赛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关键是奖金也不高。
国庆过后,新闻报道了中国棋手败走世界业余围棋大赛的消息,引起了一片哗然。
“这些人也太水了吧?这个今村文明都76岁了,一群职业棋手还下不过一个76岁的老头,简直就是耻辱。”
“也不能这么说吧,毕竟日本围棋确实很厉害。”
“哼,厉害个球,一个业余比赛能说明什么,有能耐的让他们的职业棋手跟咱们的顶尖高手碰一碰。”
“咳咳,日本六大超一流棋手至今未尝一败。”
“……那是以前,咱们最近不是冒出一个很厉害的小孩吗?叫什么来着……”
“秦浩!”
“没错,就是这小孩,连拿两届锦标赛冠军,还有全运会冠军,让他上没准能赢。”
秦浩并不知道,由于这个世界业余围棋大赛他又涨了一波人气,依旧悠哉悠哉享受着80年代初的高中校园生活。
最近教育局下达了一个文件,说是要在严禁校园操练的前提下,打破男女界限,让异性同学正常相处……
对此,一中全体教职人员在开完会后都是满脸苦笑。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单一填鸭式教育和枯燥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们身心俱疲,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情窦初开,原本严防死守还有漏网之鱼呢,这个时候“开闸放水”那不成了火上浇油?
但是教育局的文件又不能不遵从,老师们只能选择一种笨办法:加强巡逻,一中校园里但凡是能藏两个人的地方,都要巡逻到位。
就连庄超英所在的棉纺厂附中也不例外,经常要值班到很晚才回来。
宋莹起初还有些担忧秦浩会不会“早恋”,林武峰一句话将她点醒。
“浩子比他们同学至少要小三岁。”
宋莹这才反应过来,秦浩比庄图南要小三岁,十二岁的小孩早什么恋?
不得不说,老师们的严防死守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一中学生们刚刚燃起对异性渴望的小火苗,还没来得及多扑腾几下,就被扑灭。
于是,很多学生选择以交笔友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双方通过报刊、杂志等,获得彼此的联系方式,几封信件交流过后,如果聊得下去,就可以发展为固定笔友。
当然,也有“花心”的,秦浩的同桌就跟很多人维持着笔友关系,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写几封信,就是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不是大同小异。
起初,秦浩是不打算交什么笔友的,直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眼熟的地址。
于是,秦浩尝试着给这个地址寄了一封信。
一个礼拜后,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停在小院门口:“有一封署名:潇湘夜雨的信,是不是这儿?”
“潇湘夜雨?哪有人叫这么奇怪的名字?”
林栋哲嘲笑的话脱口而出,结果就看到秦浩上前接过了信封,还顺带横了他一眼,林栋哲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回到里屋,秦浩拆开信封,信纸上的字迹很娟秀,也很工整,应该是出自女孩子的手。
女孩的笔名叫:木子,先是夸奖了秦浩的字迹好看,询问他是怎么练的,练了多久,然后又聊了一些关于诗歌、杂志的看法。
“木子,姓李,又住在这里,应该是同一个人吧?”秦浩给对方回了一封信,然后打发林栋哲买张邮票寄出去,当然跑腿费是少不了的。
接下来的几个礼拜,秦浩每周都会收到对方的来信,一开始聊的都还是一些艺术上的内容,渐渐地对方就开始聊一些关于生活上的问题。
从对方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来看,应该就是“李佳”了。
秦浩给对方的回信,在鼓励之余也会给她一些建议,久而久之,双方通信的频率也从每周一封变成每周三封。
直到后来有一段时间,李佳忽然没了消息,就在秦浩疑惑之际,又收到对方一封信件,才知道李佳为什么会突然“断联”,她没钱买邮票了。
根据李佳所说,她父母是上海去黑龙江的知青,在黑龙江结婚后生下了李佳和她的弟弟李文。李佳牙牙学语时,就先学会了上海话;家里买了收音机,收听最多的是越剧。
前几年政策松动后,父母就把她送到了上海的爷爷奶奶家,但是那套只有二十平米的狭小逼仄又不隔音房子里,本来就挤了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和堂妹五口人,她晚上只能睡在厨房里。
秦浩没有用过多言语去安慰,而是分享了前几年的经历,随后又在信纸里夹了十张八分面值的邮票。
林栋哲刚要出门寄信就被宋莹拦了下来,这么久了她也注意到了秦浩的异常举动,不过没得到秦浩的允许,她也一直没拆过秦浩的信件。
“宋阿姨您不用担心,浩子只是交了个笔友而已,高中学习压力大,我们班很多人都交了笔友。”
宋莹见被庄图南抓了包,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林栋哲的一句话瞬间缓解了她的尴尬。
“图南哥,那你怎么没交笔友?”
庄图南翻了个白眼,他现在哪有时间交笔友,拼了命的学也只能看到秦浩的背影,要是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就真的像秦浩所说的,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一个礼拜后,秦浩再度收到了李佳的回信,连带着上次他寄过去的十张邮票全都原封不动的还了回来。
此后,双方的信件往来频率又恢复到了每周一次。
第1073章 改革春风吹满地
1981年的冬季比以往来得要更冷一些,但伴随寒冷而来的还有改革的春风。
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年头,很多政策也随之松动,宋莹跟黄玲所在的棉纺厂是国企大厂,被列入国有企业改革试点。
厂领导用了一系列管理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计划经济的销售渠道跟销售额都是固定的,超出计划的产品都积压在库房里,压根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厂里这几年还在不断接收反城知青子弟,有进无出,棉纺厂的效益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越改革亏损越多。
于是经过厂领导班子开会决定,展开了“破墙开店”“停薪留职”两项措施。
所谓的“破墙开店”就是把工厂的围墙拆掉,租给个体户开店,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个体户跟广大棉纺厂职工的一致好评。
各种小商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理发、早点、修鞋,厂职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项便利,而且这些小商店的服务态度也是国营商店无法企及的。
至于“停薪留职”,喊得震天响,但是响应的人寥寥无几。
用宋莹的话来说就是。
“工厂虽然工资低,但是铁饭碗稳定,医疗也可以报销,脑子瓦特了才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去当个体户。”
“反正我们不嫌弃工厂给的工资低,厂里也不要嫌弃我们懒,大家相安无事最好。”
这天,李一鸣忽然来到小院,叫住正打算去上班的林武峰。
林武峰正有些疑惑之际,李一鸣从身后拿出了已经装裱好的工商营业执照,这是苏州第一批个体户营业执照,李一鸣也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对李一鸣一番恭贺夸奖过后,林武峰赶着去上班也没有跟他多聊,骑上自行车就走了。
几分钟后,李一鸣走进小院,宋莹跟黄玲今天上中班,所以两个人都在家,就见李一鸣拿出一本杂志,上面有不少时兴的毛衣样式,还有具体的针法。
在李一鸣五张大团结的“蛊惑”下,宋莹跟黄玲决定接下这份手工活的兼职,每天下班之后挣点零花钱。
宋莹手脚麻利,擅长织杯垫、围巾这类工期短的小件,黄玲手艺精湛,喜欢织毛衣、坎肩这样的大件,一段时间下来,二人都从李一鸣这里赚了不少钱,脸上的笑容都比平时多了。
“多亏了一鸣,要不然就按我们家图南这个饭量,就厂里发的那点工资,还真不够他吃的。”
宋莹手上的动作一顿:“庄老师升教导主任了,工资不是加了一级吗?”
“工资虽然加了,可高考阅卷之类的补贴也没了,而且超英刚加工资,他爸妈就把他叫回去了,不用猜我都知道肯定是盯上他多出来的那部份工资了,我就当不知道,反正提了也没用,没得惹人厌,我现在有工资还能织毛衣赚外快,就算一个人也能养活图南跟筱婷,其他的就随他去吧。”
宋莹替黄玲抱不平:“这个庄老师平时看起来还挺正常的,怎么碰到家里的事情就这么拎不清,他父母是他家人,玲姐你跟图南、筱婷就不是他家里人吗?”
黄玲反过来安抚宋莹:“行啦,不说这个了,你们家的情况比我们家要好很多,怎么也跟我一起冒险赚外快啊?”
“我们家的情况确实要好一点,不过我们家开销也大啊,林栋哲嘴馋,我呢喜欢买漂亮衣服,谁还会嫌钱多?”
“而且,这样不是能跟玲姐有个伴儿嘛,一个人织多无聊,两个人一起还能边织边聊天,多好。”
黄玲一阵感动,她知道宋莹这是在安慰自己,林武峰跟宋莹的工资加起来足够养活一家三口,秦浩一个月有二十块的补助,学校还有餐补,时不时还能拿个冠军,苏州体育局跟江苏体育局都会发奖金,压根就花不完,宋莹主要是为了陪她,顺便赚点钱罢了。
就在黄玲眼泪快要溢出眼眶时,“轰隆”一声巨响吓了她们一跳。
林栋哲一听这个动静,立马跑进屋。
“炸爆米花的来了。”
气氛瞬间被破坏,黄玲的眼泪立马收了回去,宋莹没好气的白了林栋哲一眼,从兜里掏出几张毛票子。
“去厨房盛一碗米,不要炸多了,吃多了上火。”
“好嘞。”林栋哲拿到钱喜滋滋的去厨房盛米,还把庄筱婷叫上一起。
爆米花的动静很快吸引来了巷子里的小孩们,一群人围在爆米花摊前排着队,眼巴巴的盯着老头的动作,有心急的恨不得自己代替老头去转爆谷机。
恰巧碰到了吴珊珊跟小军也来排队炸爆米花,排了半天队,终于轮到林栋哲了,庄筱婷忽然听到小巷子外传来自行车的铃声,立马望过去。
“我哥跟浩哥回来了。”
吴珊珊眼珠一亮,看着庄图南由远及近的身影,脸上的笑容也逐渐绽放。
“浩哥,炸爆米花,马上就到我们了。”林栋哲献宝一样凑到秦浩跟前。
秦浩停下自行车,塞给他一本“今古传奇”,这是今年刚刚发行的一本杂志,一经发行就引发了轰动,正在连载的小说“武当山传奇”看得林栋哲心痒难耐,每期追更从不落下,甚至一度有了去武当山学武的冲动。
“浩哥,你就是我亲哥,不,比亲哥还要亲。”
一旁的庄图南也递给吴珊珊一本“萌芽”。
“最新的一期,哪来的?我到处借都没借到。”
庄图南:“一中图书室,不过只有高中生才能借阅,初中生只能在图书室看……”
说到这里,庄图南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秦浩:“他除外。”
林栋哲对“萌芽”什么的完全不感兴趣,捧着今古传奇不屑的道:“什么萌芽、收获、十月,有什么好看的,一个人牵着一条狗在村子里自言自语,你们还看哭了,莫名其妙,不如我的武当山传奇百分之一好看。”
吴珊珊没有反驳,而是满脸期待的笑了笑:“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要考高中,自从看了庄图南跟秦浩从学校借来的杂志,我就感觉一中是真的不一样,里面的书都是外面借不到的,讨论的东西也是我从来没想过的,很有深度。”
庄图南点了点头:“没错,战争与和平,动乱与反思,书里有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