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书 第136节

  七师兄便接过纸,迈步出去了。

  又听他在外面问,谁在夏村。

  “明珠村也有水鬼作乱,不过看起来好像没有二师兄去的地方厉害……”

  “我去吧!”

  六师兄接了这张纸。

  六师兄主修扶乩,不过也学了呼风、火法与两样咒术,荡除些恶鬼不成问题。

  有地方妖鬼格外猖狂,入山最久、道行最深的大师兄便接了去。

  有地方妖怪聚集成群,冲进城中,穿街走巷,进屋吃人,捕役都应付不了。三师兄向来认为自己对付妖怪和人的本领是师兄弟中的第一,还要在大师兄二师兄之上,便也果断的取了剑和酒壶,接纸出去。

  有山村闹山怪,猛兽横行,则是交给四师兄。

  几位师兄都得了分配。

  林觉扭头看了眼身边眼巴巴站着的小师妹,又看看剩下的纸,找出一张。

  “砀山梨村有狐作乱,狐群众多,索取童男童女,杀人放火。”林觉低头看了眼脚边,果不其然,扶摇就坐在他脚边舔手,很是平静,“是你的同类呢……”

  随即做下决定,自己就去这里。

  “清瑶涉世不深,不宜单独行动,便和你一起吧。”师父接过剩下的纸,“梨村离这里有些远,似乎是最远的了,也离那妖王的道场更近,若有变故恐怕谁也驰援不及。你们带上山神的信物。”

  “这剩下的……”

  “为师请好友飞速送往仙源观。”

  “那样就好。”林觉郑重的说,“师父您现在的身体,一定不能下山。”

  “呵呵呵为师知晓。”

  林觉看了眼五师兄,和他交换了眼神,意思是让他定要看好师父,这才拿了纸,又用眼神叫上小师妹,便往外去。

  狐狸立马起身,垂尾迈步跟上他。

  “这次便会会你的同族们。”

  狐狸神情凝重,知晓这次恐怕要对付一大群猫,多少有些紧张。

  取了丹药长剑,走到外面,正好见到四师兄跟随着两名村人下山而去,两大三小五头云豹在附近的密林中跟随,或在林间跳跃,地上则有一大群狼簇拥着他随他下山而去,仿佛溪流一般,甚至连天上都有几只巨鹰在盘旋。

  搬山殿中的香客已去了大半,剩下几个,都眼巴巴的盯着他们。

  “请问梨村的乡亲在哪?”

  “老朽就是。”

  一名村老站出来说。

  “贫道林觉,此次便由我师兄妹二人随同乡亲回乡去除妖,请带路吧。”

  “这……”

  村老见他们年纪不大,看着估计也就二八二九的样子,不由得有些犹豫。

  却又见那名林姓道长从怀中掏出一张纸片,喊了句“驴儿显身”,落地便起白烟,竟成了一头灰驴。

  “山路难行,老先生请。”

  林觉指着驴背,做了个请的手势。

  观中剩余几人全都看得一惊。

  其实很多人也只是听说这黟山浮丘观有修道高人,恰逢妖鬼肆虐,来得又急,别无他法,来碰个运气罢了。见到这一幕,这才知晓传言不虚。

  村老也不再犹豫,连连道谢,不过却说自己是坐骡子来的,骡子就拴在外面。

  骡子脚力自然要更好些。

  两人出门扶他上骡,提剑下山而去。

  狐狸借着下坡,只轻巧一跳便是数丈之远,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路上。

第114章 迟来的斗法

  下山古路,秋叶铺满,彩林遍布。

  偶有露出来的润湿泥土,上面全是野狼和云豹的脚印。

  一匹骡子沉默走过,背上坐着一名瘦弱村老,身子摇摇晃晃,前方两名提剑的道士,脚步很快。

  “去我们那可是要走两天啊,辛苦两位道长了。”

  “我们并不辛苦,村老才是受罪了。那留在村中的人才是受罪。”林觉又说,“趁路上有时间,村老说说村中的狐妖吧。”

  “好啊……”

  村老坐在骡子背上,露出回想之色,也犹豫了一下,这才问道:“其实这群狐妖一直住在我们村旁,和我们早就认识了。”

  “早就认识?”

  “是啊……”

  林觉点了点头,倒也不算意外。

  世间流传的狐妖狐精故事最多,这不光是因为世间的狐妖狐精本就最多,也因为它们常与人聚居混居。

  这等事情也不足为奇了。

  于是只让村老继续讲说。

  “老朽也不知从何讲起,只知前几年的时候,这群狐妖曾经分作两方,互相不合,常在夜里械斗。村中还有人曾被他们请过去帮忙。就连老朽也曾被它们夜里找上门,叫老朽带上锄头扁担,去帮他们斗殴,老朽没去,村中人也没怎么去。

  “后来没过多久,它们似是分出了胜负,便只剩一边。

  “之后有段时间,就很少再见到这些狐狸的身影了,以前村中的一些遇到狐狸的事情也很少再听说了。

  “直到这两年,开始是有人家中失窃,起先还不知是何人所为,后来才知,是这些狐狸所为。被发现后,它们索性撕开面目,讨要供奉银钱,若是不给便鸡犬不宁,我们报了官府,请了附近村里的先生,都拿它们没有办法,只好供着。

  “三天前不知怎的,它们发了疯,在村里又害人又索要童男童女,我们都很害怕,很多人都跑出了村,又请了江湖人去,却也被他们害了。”

  骡子背上的村老说着,忍不住看了眼跟在他们身边的白狐。

  狐狸似是有所察觉,轻灵跳跃间扭头看他。

  老者害怕,瞬间收回目光。

  “没有别的办法,听说黟山有个浮丘观,道长除妖非常厉害,不过又听说最近到处都要闹妖怪,像是约好了似的,我们村离贵观又很远,村里人都不敢跑这么远的路,怕在路上就被害了。只有老朽一把年纪,死了也不亏,独自来求上门。”

  “老先生大义。”

  一个活了大半辈子,死了也不亏的老先生,却愿意冒着生命风险来这么偏远的地方求道人救村邻,这样的老者,才配得上乡贤这个称呼。

  而对于这样的人,无论林觉本事多么高超,显然也值得他多些尊敬。

  “不过老先生村中的真的是狐妖吗?”

  “什么?自然是狐妖。”

  “可曾现过原形?长得和狐狸一样吗?”

  “现过原形,和寻常狐狸一样。”老者说着一顿,又瞄了眼旁边的狐狸,“不过和道长这只、这位狐狸不一样,是和寻常狐狸差不多。”

  “狐狸不都怕狗?村中没有养狗吗?”

  “养了啊,可那些狐狸道行不低,而且数量多得很,村里的狗早就被它们收拾服了。”

  “原来如此。”

  林觉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世间的狐妖狐精实在太多了,而且这年头信息流通不畅,人们认知有限,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因此十分混乱。

  这些传闻中的狐妖狐精不止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种族、宗族乃至派系,甚至很多根本不是狐狸。

  这就是为什么道人要把狐妖狐精分开来说的道理了——

  妖和精这两个字有区别吗?

  要究其根本,找最初始最源头的字意,也许是有区别的。不过字也好词也罢,都是用来交流的,时间一长便被用混淆了,事实已经没了区别。

  就好比神和仙。

  神和仙原本是有区别的,可到了现在,天上很多叫仙的其实是封的神,很多叫神的其实是自己修成的仙,因此“神仙”在世人的实际使用中也就成了共用的一个词,二字具体意思已经不必详尽区分,也不必奉源头为唯一正解。

  妖精便是如此。

  奈何“狐狸”实在特殊。

  好比前朝,前朝人仰慕龙,好龙,可是真龙又怎是随随便便能见到的呢?

  于是时间一长,“龙”就被用混了。

  人们见到水里的大鳄,便叫鼍龙,小鳄又叫猪婆龙。见到修炼有成的大蛇,便叫蛟龙,鲤鱼成了精也叫做龙。甚至一些平平无奇的小蛇,或是尊敬或是出于爱称,在称呼乃至将它写进诗词书中时,也管它叫做龙。

  再到后来,更是夸张。

  人们可能行至山上,途径路旁,见到某些奇异的东西,叫它发光或乘风而去,无法理解,而这类东西只要沾了水,人们就惊呼,这是龙。

  然后下山就可以和家人好友吹牛了。

  事实上是满足了人们对于见龙寻龙的向往和渴求。

  狐妖狐精也是这样。

  本朝人好狐精,若在俗世村落城池中见到妖精,有变化的本领,不知是什么,就管它叫狐。这样自己就算是和书中、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见到了变化莫测的狐狸了,与这般神异的精怪结交了,可以自得了,可以自觉奇妙了,可以去与人吹嘘了。

  其实不见得是狐狸。

  因此道人为了区分,便将妖精这二词拆了,山间狐狸修成的妖精,就叫狐妖,而世人口中不辨真身的,就叫狐精。

  林觉想寻的是正儿八经狐狸化作的妖精。

  虽说狐妖自有宗族派系,不过互相之间定有交流,也许可以从中得知自己这只养了两年多的狐狸大致来自哪里。

  走到山脚下时,山中忽有声音传来:

  “这个时候你们还敢下山吗?”

  坐在骡子背上的老者一听这奇怪的声音就觉得不是人,顿时大惊。惊慌之下,差点从骡子背上掉下来。

  却见两名年轻道长从容自若。

  “为何不敢?”

  “听说玉鉴帝君下了大决心,派遣南方三圣,众多灵官星君,天兵神将,誓要铲除尸虎王,看这阵仗尸虎王无论如何也躲不过这一劫了!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他必命手下妖怪搅乱天下,闹出动静越大越好,你们下山,那些妖怪可都要和你们拼命!”

  “更该去了。”

  道人只是如此说着。

  林中便再没了动静。

  林觉二人对视一眼,便都取出纸驴,化作两头灰驴,牵着骡子骑驴赶路。

  瘦小的骡子,飘逸的道人。

首节上一节136/699下一节尾节目录